◆徐 蘭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約翰科琳是一位美國畫家,1962年出生于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曾跟隨烏克蘭畫家萊維·麥斯伯格學習繪畫,1984年畢業于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美術學士,1986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獲美術碩士。
在1989年,科林在紐約市展出了一系列來自一個高中畢業紀念冊中的照片的年輕女孩的肖像,并開始了他的繪畫創作生涯。科林把這組以高中女孩為主題的肖像畫命名為《年鑒畫集》。這組肖像畫都以一個女孩的半身像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四分之三的角度的頭像為主、單色平涂的背景,女孩都是站立在畫面的正中央,女孩的眼神中似乎透露些什么,有一種空洞,虛幻的感覺。在這組《年鑒畫集》的肖像畫中可以看出科林對女性題材的偏愛。
在“高中女孩”系列之后,科林用水彩畫了一些小幅日常生活插圖式繪畫。這些速寫性的水彩畫是受20世紀30年代雜志風格和卡通畫的啟發。畫面中不難看出科林想表現的對那些主流生活習俗的嘲諷:一個光頭抱著大提琴站在了一個木筏上,兩個穿著西裝的白領在談話,表情和手勢都表現出了某種困惑,一個士兵走在一條馬路上,一個男士抱著一堆玩具困惑的站在那里。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水彩畫的中的人物都是黑人,科林解釋說:“在這些老式卡通畫中出現黑人形象可以提供一種方式,它使得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是集中在構圖或整個畫面。”
在1991~1993年之間,科林描繪了一批中年婦女的肖象,如《骨感女人》《妹妹》《吉他課》等。《布朗夫人》這幅畫中一個膚色成棕褐色的中年婦女置于畫中,帶著微笑的臉上的皮膚已經松弛,亮色的背景很好地襯托出膚色暗淡的主人公形象。《骨感女人》中一個骨瘦如柴的中年婦女仰望著斜上方,一手支撐在胯骨上,消瘦地站立在那里,灰白的頭發,棕黃發皺的皮膚,穿著深褐色的上衣,整個畫面成褐色的暖色調。似乎體現了當今的焦慮、老化。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科林運用了一些令人反感的形式特征:衰老的身體,松弛的皮膚,傷感的狀態,褐色、淺褐色的陰郁的色調。科林后來解釋了這批帶有隱喻性的肖像畫:“我要創作直接來源于中心的作品。我要創造一個環境來凈化我對這種語境的負罪感。我開始創作這些作品,畫中的人物都是傷感的中年婦女,我把她們置于尷尬的環境中……存在一種被利用的感覺——不是性行為方面,像那種吃軟飯的男人,而是一種轉移,一種對犧牲品的譴責。我把這些女人視為丑角,就像畢加索描繪馬戲演員那樣,用平淡無奇的方式談論著自己的殘忍。這是一種在我們的文化中被我視為一個畫家的方式。這些女人不再具有性價值,她們只對文化感興趣,就像博物館的贊助人。這些女人也折射出我作為一個畫家的境遇和面臨的政治問題。我作為一個畫家而存在是有問題的。一旦開始創作這些作品,我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有效性就遇到了挑戰。”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林開始擺脫了所謂的好品味的教條,擺脫了前衛主義的限制,擺脫了主流藝術,開始走向一條自由創作的道路。
在1993~1997年之間的一系列作品體現出科林繪畫的特點,形成了科林的繪畫標志。科林通過一系列作品的挑釁的主題把圖像隱喻和同樣尋釁的形式語言結合起來。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很多,如《床上的女孩》《跛子》《內衣店》等。《床上的女孩》這幅畫中女孩孤獨的躺在床上,雙眼向一個方向凝視著,眼神中透露著一絲空虛與無助。在《跛子》畫面中,一個拄著拐杖的女孩站立著,女孩的體型是畸形的,身體是扭曲的,女孩的畸形體現在:濃密的頭發、張開的涂滿口紅的嘴唇、天鵝似的脖子、小肋骨。這些特征似乎體現的不是殘疾而是順從了大量男性目光的標志。以其說是對女孩的同情,不如說是一種“使壞”。像《內衣店》一類的的巨胸作品,早在十年前的一幅筆畫粗糙的墨水畫《巨乳女人》中就有所體現,可能十年前科林就預備著要把“巨乳”這個特征搬上他的畫面。“巨乳”的符號使科林的繪畫特征更加明顯,是科林“使壞”和“惡搞”風格的突破。在這一時期科林畫了一批有巨乳特征的油畫外,還畫了許多的速寫和色粉畫。
“巨乳”之后,也就是1998~1999年間,科林畫了一批有古典意味的女性人體油畫。這批作品都是以黑色為背景,畫面的構圖、人物動態、用色都具有古典的意味,但是在這批繪畫中又不是完全的模仿古典,畫面中的人物造型是當代的。他的思路是當代的,是當代精神與古典圖式的融合,代表作品有《抬起手的女裸體》《三女伴》《放輕松點》等。科林的這種具有古典意味的標記相對于之前的而言更趨于成熟,更為獨特的“科林”標記。
畫完這批女性人體油畫之后,科林又回到了現代題材的寓意畫中,代表作品有《自助餐》《生日》《流浪漢》等。2003年科林制作了一幅大幅油畫《感恩節》,這幅歷經九個月完成的作品標志著科林作品的真正成熟。《感恩節》之后的兩三年科林又回到了相對“溫和”小幅寓意肖像創作。
約翰·科林獨特的繪畫風格,在藝術界得到了很大的認可,得到了藝術愛好者的一致好評,成為了美國當代藝術中的佼佼者。科林的作品既追求貼近時代,又努力從傳統上的陳詞濫調般主題中提取藝術性,并把它展現出來。把當代的精神與古典的圖式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思想性,是對當代生活方式的質疑和探討。迄今為止,科林已經在世界各地舉辦了20多個展,其中以2003年在惠特尼美國博物館舉行的展覽影響最大,后來此展覽又移到了倫敦的蛇形美術館和芝加哥的當代藝術館,這時科林在商業上已經有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售價已經高達六位數。2007年,《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時候就有科林的作品。他的作品被惠特尼美術館、泰特美術館等多家知名機構和個人收藏。科林向前的腳步從未停止,他曾經說過:“要超越現在的自己的可能性是肯定存在的,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比現在更好,但我希望如此,我想更上一層樓。”
[1]貢布里希 著.楊成凱,范景中 譯.藝術的故事[J].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