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夔州府志》修纂源流考

2014-02-28 12:46:16熊茂松
圖書館學刊 2014年5期

熊茂松

(1.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2.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萬州 404100)

《夔州府志》修纂源流考

熊茂松1,2

(1.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2.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萬州 404100)

唐代夔州地區始有圖經,共3部,至今無存。宋代夔州地區有圖經方志6部,亦散佚無可考。唐宋時期夔州的圖經方志為明清《夔州府志》的成熟定型奠定了基礎。明代修纂《夔州府志》3部,內容不夠完善,但體例定型。清代修纂《夔州府志》3部,內容不斷充實,體例進一步完善,至道光《夔州府志》,內容上承續前志并極為翔實,體例上與《大清一統志》基本一致,實現了為《一統志》取材的目的。明清《夔州府志》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夔州地區的歷史。

唐宋明清 《夔州府志》 修纂源流 內容體例

歷史上夔州的核心政治區大致包括今重慶市東北部的萬州區、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云陽縣、梁平縣、開縣、城口縣,由于唐宋明清各朝代的行政區劃不斷進行調整,夔州地區在不同的時間段里有時還包括今四川省東部的達縣、宣漢縣、萬源縣以及湖北的巴東縣、建始縣等,近似于地理上的三峽地區。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志”命名的史地類著作,也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記錄西南地區歷史地理的地方文獻。《華陽國志》的“巴志”中記載的有關地理和人物等有一部分屬于夔州地區,如記載輿地及物產:“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1]。”這是地方文獻記載夔州地區歷史和地理的開始。

1 唐宋明清時期夔州行政區劃變化及地方志的修纂

唐代夔州地區“武德元年,改為信州,領人復、巫山、云安、南浦、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寧、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這是稱“夔州”的開始),仍置總管,管夔、峽、施、業、浦、涪、渝、谷、南、智、務、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來屬。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屬浦州。貞觀十四年,為都督府,督歸、夔、忠、萬、涪、渝、南七州。后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云安郡。至德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復為夔州。二年,刺史唐論請升為都督府,尋罷之[2]。”五代梁置鎮江軍,乾化四年改置夔州,后唐升為寧江軍,節度使孟之祥據蜀,仍為夔州。

夔州地區由于山高水深,溝谷縱橫,叢林密布,開發比較晚,經濟文化落后,直到唐朝時期還是流寓之地,宋申錫、韋處厚、劉禹錫、杜甫、白居易等政治家、詩人都曾在夔州地區留下足跡。“安史之亂”后,唐王朝一度移蹕四川,夔州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日益顯現出其重要性,逐漸得到開發,文化逐步得到發展,為地方志的編纂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從唐朝開始,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定期編呈圖經制度,在兵部專門設職方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地圖,“凡圖經非州縣增廢,五年乃修,歲與版籍偕上”[3],國家的統一要求,為地方志的纂修和續修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圖經方志的發展,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沿革、職官、稅賦、物產、風俗、人物、金石等都已經有了專門記載。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唐代夔州地區所修圖經已經全部散佚殆盡,《新唐書》“藝文志”、《舊唐書》“經籍志”以及“補《五代史》藝文志”均已無載,僅能從其他文獻引用這些圖經方志而知其名。

宋代“夔州,(置)都督府,云安郡,寧江軍節度,州初置在白帝城,景德三年,徙城東,建炎三年,升夔、利兵馬鈐轄。淳熙十五年,帥臣帶歸、峽兵馬司[4]。”趙宋開國之初,便注意全國各地圖經的編纂,以便于掌握全國情況。“開寶四年(971)正月戊午,知制誥盧多遜等,重修天下圖經[5]。”開寶六年,“多遜至江南,得其臣主歡心。及還,蟻舟宣化口,使人白國主曰:朝廷重修天下圖經,史館獨闕江東諸州,愿各求一本以歸。國主亟令繕寫,命中書舍人徐鍇等,通夕讎對送與之。多遜乃發。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形勢,屯戍遠近,戶口多寡,多遜盡得之矣[6]。”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宋準)“受詔修定諸道圖經”[7],趙宋王朝重視圖經,固然主要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但也附帶促進了方志的發展。宋代夔州地區纂修過多部圖經方志,可惜皆已亡佚,現在僅能從《宋史·藝文志》的著錄里略知一二[8]。

元世祖統一中國后,為了掌握全國各地情況,隨即號令全國各地修志,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秘書監虞應龍編纂《大元一統志》,二十八年(1291)成書,共計755卷。成宗大德七年(1303)再修,成書1300卷。中央王朝大規模修志,必然也會促進地方修志事業的發展,但通考各類文獻,沒有發現元代夔州地區的方志。

唐宋時期夔州的圖經和地方志已經全部散佚,據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考證,共計9部[9]。但要指出的是,張國淦認為王伯庠編纂《夔州圖經》為元時方志,認為王伯庠是元代人,《夔州圖經》乃元代方志[10]。顧宏義考證出王伯庠為宋代人(生卒年不詳),于乾道五年八月(1170)知夔州,《夔州圖經》應為《夔路圖經》,修于乾道五年到七年王伯庠任職夔州之間[11]。顧說為是。

唐宋以來,特別是到南宋時期,圖經與方志合流,志書內容圖文結合,“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別”[12],宋代夔州地區的圖經方志也應該是既有繪圖又有文字的圖文結合了。但由于所有圖經全部散佚,在內容和體例上已經不可考。雖然夔州地區的唐宋元時期的圖經方志都已經散佚,具體內容和體例不可考,但我們通過考察這一時期尚存的其他方志,仍然可以推測夔州地區的圖經方志在內容上應更廣泛,體例也漸趨定型。張國淦在總結方志發展過程時所說:“方志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舉凡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職官、賦稅、物產、鄉里、風俗、人物、方伎、金石、藝文、災異無不匯于一編[13]。”此說應該是可靠的。

明代夔州地區,據《明史》記載:“夔州府,(元夔州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1372)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直隸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府。領州一,縣十二[14]。”一州為達州;十二縣為奉節、云陽、萬、開、梁山、新寧、建始、巫山、大昌、大寧、達、太平。

明朝建立初年,統治者即對方志編修工作予以高度重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詔儒士魏俊民等類編天下州郡地理形勢、降附顛末為書”[15],洪武六年(1373),又“令有司上山川險易圖”[16]。由于政府的重視及督促,明代各省、府、州、縣修志極其普遍,成書數量可觀。明代政府大規模編修全國區域志在景泰、天順年間,府州縣志的編纂在此后極為興盛,據巴兆祥統計大約有3470種[17],各個省府州縣都纂有大量方志。但遺憾的是,四川地區大量的明代方志經過明末清初的兵燹之后,保存下來的極為稀少,整個四川省流傳下來的明代府志僅有6部。終明一代,夔州府所修的府志共有以下3部:正德年間知府吳潛纂修本、嘉靖年間知府張廷柏修纂本、萬歷年間知府郭棐修纂本。《明史·藝文志》載有萬歷郭棐《夔州府志》12卷[18],但張本和郭本均已散佚不可考,唯正德時期的吳潛所纂《夔州府志》流傳下來。

正德《夔州府志》修于明正德八年(1513),纂修者吳潛,字顯之,江西臨川人,《明史》無傳,生卒年不可考,據正德本《夔州府志》載其“由進士遷工部郎中,正德四年十二月到(夔州)任”[19],當生活于明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之間。正德《夔州府志》志書首附有夔州府地理總圖和所屬十二州縣地理圖各一幅,但比較粗略。在所有十二卷中,所記內容比較簡略,似顯不足。如記本府風俗:“其人豪俠,其俗信鬼,其稅易征,其民不偷;人多勁勇;踏磧而游;刀耕火種,女不蠶織[20]。”征引其他文獻,對夔州府風俗作概括敘述。以藝文卷收載為最多,約有3萬余字,收錄唐宋名人有關長江三峽及其沿岸古跡名勝的詩文,著名的如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王十朋、王安石等。唐代劉禹錫出任過夔州刺史,宋代王十朋任過夔州知府,以王十朋的詩文收錄最多。明代則較多收錄知府吳潛的詩文,王十朋所著詩文60余首,吳潛所著亦有40余篇,這些詩文集中反映了三峽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夔州地區唐宋元明以來的重要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如王十朋的《夔州論馬綱狀》說:“臣自入境以來,切見夔峽之間,土狹民貧,面皆菜色,衣不蔽體,非江浙荊湖諸路可比。”《再論馬綱狀》說:“巴峽之民,生長于水者,以舟楫為家……操舟若神,猶不免時有覆溺之患[21]。”反映了宋代夔州地區落后的發展經濟狀況和風俗民情。此外,職官人物、學校書院、山川關梁記載也比較詳細,亦有一定價值。在武備門,記載了瞿塘衛各級衙署及文武官員職名,對于研究明代的衛所也有較高價值。

正德《夔州府志》現存有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年間刻本,奉節縣縣志辦根據天一閣藏本點校、整理,于2009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夔州府志》的當代整理本,主要工作是標點和校勘,將原書豎排改為橫排,將繁體字改為規范的簡化字,用通行的文字替換異體字,便于閱讀,并將原志書影印本附于新點校本后。此次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問題不少,點校失誤達60余處,需出修訂本。

夔州地區行政區劃在清代進行了幾次調整。“順治初,沿明制,領州一,縣十二。康熙六年,省大寧入奉節。七年,省新寧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雍正六年,升達州為直隸州,以東鄉、太平二縣往隸。七年,復置大寧、新寧二縣。旋改新寧隸達州,改梁山隸忠州。乾隆元年,改建始隸湖北施南府[22]。”夔州府下領萬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直至清末,再無變更。

清王朝入關后,為加強對漢族地區的統治,各地的修志活動就陸續展開了。清代國家修纂《大清一統志》充分促進了各省府州縣地方志的編修,使得清代地方志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前代,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和繁榮,據統計,整個清代現存地方志有4889種[23]。《清史稿·藝文志》載有恩成修《夔州府志》36卷[24]。康熙時,在清王朝最終控制四川以后,四川的社會秩序日漸恢復,生產得到逐步發展。康熙十二年蔡毓榮、錢受祺等修成《四川總志》,共計36卷,開創了四川在清代修志的先河,帶動了各個府州縣志的纂修。整個清代夔州府共編纂《夔州府志》3部。

1.1 康熙《夔州府志》10卷

吳美秀主修,程溥等纂。美秀,河北蠡縣人,順治進士,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夔州府知府。溥,江蘇江都人,順治舉人,康熙二十一年任夔州府太平縣(今四川萬源縣)知縣。康熙二十五年,程溥將自己從家鄉廣陵書肆購買的明代萬歷初年夔州府知府郭棐續修的《夔州府志》給知府吳美秀過目。美秀閱覽,見夔州府府志失修已經一百多年,決心重修府志,邀請程溥為總纂官,延攬府內文人學士輔助其事,派遣屬官士子廣泛搜集史料,逐一審核編訂,事情未完成而吳美秀調往他處任職,繼任知府許嗣印(鑲藍旗人)接替未完成任務,繼續編寫纂修,不久得以刊行付印。本志書分為24門,共約30萬字,藝文門少量增加了唐宋時期名人如陸游、黃庭堅等詩文。較多則編入了明清時期的詩文,如郭棐、曹學佺、王世禎、蔡毓榮等人的著述,仍以三峽景觀為主要內容。武功等門類收載了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及其余部“十三家”軍在鄂、陜、川的戰爭史料,如“國朝,蜀自甲申流寇張獻忠蹂躪殺戮之慘,幾無余類……袁宗第、劉體純、馬重喜、塔天寶、賀珍、李來亨、郝搖旗等號‘十三家’,盤踞夔、巫、昌、寧一帶,肆行擄掠,楚蜀江道阻絕不通者,經二十年。時川陜總督李諱國英以全川底定,而夔東一隅黔黎尚在湯火。”“朝廷允其(國英)請發秦楚蜀三省兵馬進剿之大兵抵其巢穴,李來亨、劉體純自殺,陣獲袁宗第、郝搖旗等,梟其首,懸之國門,下東平振旅[25]。”食貨等門類收載了夔州府在清初以來遭受兵患的情形,如“康熙八年,奉旨設關,以通判兼攝。十二年吳逆之亂,稅關終止。至十九年,下東蕩平,關復設。康熙二十二年纂修會典,奉部文令,同知專管[26]。”記載了夔關的設置情況,也反映了戰爭對夔州地區的破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他仍以職官人物、山川勝跡等記述較多,亦很有價值。此志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無影印本,今僅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彌足珍貴。

1.2 乾隆《夔州府志》10卷

崔邑俊修,楊崇、焦懋熙纂。邑俊,字碩秀,山西高陽人,貢生,雍正十三年(1735)由四川邛州知州升任夔州府知府。崇,四川鄰水人,康熙舉人,官夔州府奉節縣教諭。懋熙,夔州府奉節縣人(一作巫山人),拔貢,官四川省儀隴縣教諭。本志書修纂于乾隆十一年(1746),與前志書剛好相距60年,翌年刻畢即印行,仍然分為24門,共計約30萬字,與前志比較,保留了康熙朝前志2/3的史料,新增了1/3史料。記述內容有較大變化,首先是本府建制有了較大變化,原領有13州縣,雍正年間調整了區劃,縮小了轄地,僅領有6縣1司,達州、東鄉等州縣則另置達州直隸州,是故輿地、沿革、疆域、山川等門類均有較大變更。相應的職官人物、詩文辭賦等也去掉了屬于達州的史料。增加較多的為職官、選舉的延續和官師政績、人物事跡突出者。有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無影印本,今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部,屬珍稀方志。

1.3 道光《夔州府志》36卷首1卷

恩成修,劉德銓纂。成,滿洲鑲白旗舉人,道光三年(1823)任夔州府知府。德銓,湖北黃陂人,嘉慶進士,官四川茂州知州。恩成到夔州府上任后,先是整修城郭、祠廟,再行培建學校、倉儲、水利等工程。第三年,各項政事趨于完備,當時劉德銓任夔州府連峰書院山長,于是約請德銓和各位同僚商議重修府志,所有參與之人一概同意。恩成知府遂在夔州通判府設立修志局,聘請劉德銓為總纂,通判李鐸(漢軍鑲紅旗人)輔助其事,此志于道光七年編纂付印,成為夔州府在滿清王朝最后一部志書。本志書共分為36卷(每卷為一門),部分卷下分有細目,共計約120萬字。本志內容上最大的特點在于藝文類收入了大量詩文辭賦,大大增加了全志書的內容。“藝文取于楊升庵《全蜀藝文志》,以意補綴者十之一,后人續作者又十之一”[27],占到整個志書1/3的篇幅,雖然在歸類上僅有一卷,但收錄的詩文上至春秋戰國時期,如宋玉的《高唐賦》等,下至清朝道光年間,如恩成的《修鑿廟磯灘記》等,以唐宋時期和明清時期為多,除了修建城池公署、學校書院、祠廟道觀等記述、碑文外,更多的是長江三峽和沿岸山川勝跡的辭賦詩文,如滟滪堆、八陣圖、神女峰、白帝城、武侯祠、工部祠、白巖山等等,不少文化名人均有詩文以記之。另外,在金石、山川、古跡等門類中,還間附有相關詩文。眾多的史料,對于研究長江三峽一帶的歷史變遷、人文景觀、古跡名勝、文化源流、戰爭險阻、水利水文、農業經濟、人情風俗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史料。武功門類收載了乾隆末期到嘉慶時期發生在川陜楚的白蓮教起義的戰爭情況、清王朝派遣大軍鎮壓起義軍的史料,取名曰“平定教匪”,全文達到5000多字,其后還附有不少奏議、文牘等。在清代地方志中,本志為搜集白蓮教起義史實最為詳盡的一種,對于研究白蓮教起義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在職官和人物中,也有大量與白蓮教起義有關的史料,可以與武功門類史料互為補充。此志于道光7年(1827)刊行后,到光緒17年(1891)曾出有補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出版了本志,但字跡模糊不清,奉節縣地方志辦公室和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聯合整理出版了點校本,此點校本錯誤極少,是一個很好的版本。

2 明清《夔州府志》的體例傳承與完善

為了統一規范方志內容體例,明永樂十年(1412)和十六年(1418),明成祖朱棣兩次頒發《纂修志書凡例》,對各地方志書修纂體例作出具體規定。清代順治年間賈漢復、沈荃纂成《河南通志》,該志成書于順治十七年(1660),共50卷,采平列門目體,該志書后來成為清代各地方志的范本,《大清一統志》依其體例編纂。有清一代,修志都是一種國家實施的政府行為,從康熙時期開始纂修《一統志》就確立了國家對地方志修纂在體例和內容上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夔州府在康熙、乾隆和道光時期三修《夔州府志》與清代國家三修《一統志》也正表明了各地方志是構成《一統志》的基礎,《一統志》需要從各地地方志取材,各地方志必須服務于這個大的需要。“今方大修《一統志》,由縣而州,而府而省,各籍其所屬,以上于史館[28]。”我們可以通過幾種《夔州府志》和明清《一統志》的比較,分析《夔州府志》在修纂體例上的傳承與優化。

表1 正德、康熙、道光《夔州府志》和明清《一統志》體例比較表

通過表1,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兩點:

2.1 正德《夔州府志》、康熙和乾隆《夔州府志》在體例上采取綱目體形式

正德《夔州府志》12條綱目下面的34條細目所包含的內容與《大明一統志》的分目基本相一致。但在很重要的人物上,如《大明一統志》的“留(流)寓、遷謫”門目上,正德《夔州府志》卻不能直接反映相關內容,雖然二者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分,但仍顯示出府志存在缺陷。康熙本24條門目,反映的內容不夠全面。乾隆本10條綱目,59條分目,分得太細,比較混亂,而且分目標準不夠統一,卷八的“序文、賦、表、舊郡記”和卷九“新郡記、邑記”完全可以合二為一,這些分目很多是《大清一統志》里沒有的門目,雖有利于全面細致反映本地區的各方面情況,但不便于《大清一統志》取材。

2.2 道光本《夔州府志》則采用平目體形式

分成36條,在繼承前面幾部舊志的體例上進行歸納,力求與《大清一統志》體例相一致,便于其取材,在類目的秩序上雖有所不同,但涉及的類目既反映了夔州府的地方特色,又基本涵蓋了《一統志》的取材門目。《一統志》中的“名宦”志,在道光《夔州府志》中沒有,但“政績”“選舉”“封蔭”三志可以充實此項內容;《一統志》的“堤堰”和“形勢”“關隘”“津梁”則分別通過府志“水利”和“關梁”反映出來;《一統志》的“仙釋”則府志無相關內容,在夔州府這個“信巫鬼”的地方,難能可貴,反映出府志編纂者的求實精神。道光《夔州府志》采用平目體的設計,表現出編纂者為《一統志》取材的構想。

3 結語

巴兆祥認為,清代方志成熟的標志主要表現在“數量浩繁,品種齊全,內容翔實,體例精審”[29],從單部方志來講,道光《夔州府志》應該是“內容翔實,體例精審”了,是清代地方志編纂成熟的表現。

明清時期的《夔州府志》,內容上前后相續并不斷翔實,體例上不斷完善,與《一統志》緊密結合,實現了為《一統志》取材的目的,表現出高度的成熟。明清《夔州府志》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夔州地區的歷史。

[1](晉)常璩著;汪啟明,趙靜譯注.華陽國志譯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5.

[2](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55.

[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百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98.

[4](元)脫脫,等.宋史·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2226.

[5](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十二.《四庫全書》本.

[6](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卷十四.《四庫全書》本.

[7](元)脫脫,等.宋史·宋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023.

[8]《宋史·藝文志》載有馬導纂《夔州志》十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5164.

[9]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689.

[10]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690.

[11]顧宏義.宋代方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76-477.

[12]李宗諤.祥符州縣圖經序.四川通史[M].卷4.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345.

[13]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敘例”:2.

[14](清)張廷玉,等.明史·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29-1030.

[15](清)張廷玉,等.明史·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576.

[16](清)張廷玉,等.明史·太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28.

[17]巴兆祥.方志學新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73.

[18](清)張廷玉,等.明史·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13.

[19](明)吳潛.正德《夔州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140.

[20](明)吳潛.正德《夔州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43.

[21](明)吳潛.正德《夔州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270-271.

[22]趙爾巽,等.清史稿·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2219.

[23]莊威鳳.《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地方志通訊,1984(2).

[24]趙爾巽,等.清史稿·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4292.

[25]吳美秀修;程溥纂.夔州府志[M].卷一“武功志”.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26]吳美秀修;程溥纂.夔州府志[M].卷四“賦役志”下.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27](清)恩成.夔州府志[M].劉德銓序.北京:中華書局,2011.

[28](清)勞必達修;陳祖范纂.昭文縣志[M].勞必達序.雍正九年刻本.

[29]巴兆祥.方志學新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11.

熊茂松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博士生,重慶三峽學院科研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地方文獻與思想文化、社會史。

G256.22

2013-12-18;責編:張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成人综合网址|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97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无码一区18禁| 日韩视频免费|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99草精品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 成人国产| 久久国产毛片|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偷拍久久网| 久久特级毛片| 欧美中日韩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色婷婷|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黄网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91色在线观看|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