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燕敏,喻建華,萬會平,吳麗萍
化療后口腔炎是指應用細胞毒抗癌藥物導致口腔黏膜和口腔內軟組織發生炎癥反應[1]。5-氟尿嘧啶(5-Fu)是廣泛應用于惡性腫瘤治療的藥物,尤其是晚期胃腸道腫瘤,常用給藥途徑包括靜脈注射、動脈灌注、口服和局部外用[2]。隨著便攜式輸液泵使用的普及,5-Fu持續泵入44 h以上的給藥方式在臨床應用也愈加廣泛。5-Fu持續泵入雖然增加藥物與腫瘤細胞的接觸時間而增強了療效,同時也增加了口腔炎的發生率。文獻報道,5-Fu普通靜脈給藥口腔炎發生率50%,連續用藥5 d,發生率達68% ~100%,2 d發生率31.2% ~73.1%[3]。一旦發生口腔炎,不僅會引起口腔持續疼痛而影響腫瘤患者的營養攝入和生活質量,還會不同程度影響患者交流、睡眠,降低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全身嚴重感染[4]。鄧本敏等研究認為64%的化療患者的敗血癥可因口腔黏膜炎誘發[5]。因此,如何預防5-Fu持續泵入化療所致口腔炎的發生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病例資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隨機選擇在我院腫瘤科住院的以5-Fu持續輸注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的胃癌患者120例,按“不平衡指數最小的分配原則”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干預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48~67歲,平均(57.2±6.7)歲;TNM分期:Ⅲb期患者36例,Ⅳ期患者24例。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55~68歲,平均(59.1±6.9)歲;TNM分期:Ⅲb期患者37例,Ⅳ期患者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采用化療常規護理,干預組采用化療常規護理加耳穴貼敷。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第1次進行化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2)以5-Fu為主要化療藥物持續輸注,且時間≥44 h;(3)年齡18~70歲;(4)無聽、說、讀、寫障礙,能正常溝通者。排除標準:(1)化療前有口腔疾患;(2)合并心、腦、腎等嚴重并發癥;(3)既往有精神疾患或意識障礙者。
1.3 化療方案 參照《胃癌診療指南(2011版)》,奧沙利鉑125 mg/m2靜脈滴注大于3 h,第1天亞葉酸鈣200 mg/m2靜脈滴注2 h,第2~3天,5-Fu 400 mg/m2靜脈推注,第4~5天,5-Fu 600 mg/m2持續微量化療泵滴注。
1.4 耳穴貼敷方法 先準備王不留行籽耳穴貼(江蘇吳江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100粒/盒),常規消毒耳廓,以耳穴探針探取諸穴,將準備好的王不留行耳穴貼對準穴位貼緊,稍用壓力使耳穴貼固定。每次化療藥物使用時間為5 d,王不留行籽于患者化療前2 d開始耳穴貼敷至化療周期結束后3 d,每次耳穴貼敷時間為10 d。王不留行籽每穴每次按壓2~3 min,每天于三餐前和睡前按壓。手法以對壓或直壓手法,稍用力按壓使耳朵感到酸脹麻或輕微疼痛或發熱感,每張王不留行耳穴貼貼壓后保留2 d,兩側耳朵輪換。耳穴貼敷選擇的主穴為口、頜、頰,配穴為脾、胃、腎上腺、神門等(根據患者臟腑辯證、虛實分型選擇相應的配穴)。
1.5 評價指標及時間 參照WHO抗腫瘤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反應口腔炎分度標準:Ⅰ度為紅斑、疼痛;Ⅱ度為紅斑、潰瘍、可進食;Ⅲ度為潰瘍只能進食流質;Ⅳ度為不能進食。分別于化療前2 d和化療周期結束時觀察口腔炎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統計分析,2組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2組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2組口腔炎發生情況 2組口腔炎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口腔炎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2組發生口腔炎程度的比較 兩組患者化療后不同程度口腔炎發生的情況見表2。Ⅱ度以上口腔炎發生率干預組為26.7%,對照組為53.3%,干預組口腔炎程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不同程度口腔炎發生情況比較
化療所致口腔潰瘍在中醫學上屬“口瘡”范疇,而耳在中醫中,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聽覺器官,遍布于耳廓的各種穴位通過經絡與全身相聯。全身的臟腑病證均可在耳廓上找到相應的反應點,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耳廓與支配內臟的交感神經節可能存在神經通路[6]。5-Fu持續化療是近年來治療晚期胃癌的常用化療方案,由于5-Fu持續化療時間常持續24 h以上,導致患者口腔炎的發生率高。本課題組嘗試將耳穴貼敷結合局部按壓應用于胃癌5-Fu持續化療患者中,表明耳穴貼壓法能有效降低口腔炎的發生率。
中醫認為化療易損傷脾胃,使脾胃健運失司,不能生養氣血致口舌生瘡,則病機為脾胃氣虛;也可致心脾腎之陰液不足而生內熱,虛火上炎、口舌受灼、潰爛成瘡,其病機為陰虛火旺[7]。因此,治療原則以養陰清熱為主,健脾和胃為輔。《太平圣惠方》中記載:“夫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腑有熱,乘于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本課題組根據胃癌患者化療所致口腔炎的特點以及各臟腑對應的耳穴,選擇了主穴口、頜、頰,配穴脾、胃、腎上腺、神門等(根據患者脾、胃、腎等臟腑的辯證、虛實分型選擇相應的配穴),通過王不留行籽的貼敷,達到經絡的循行感傳、降火理氣,調理臟腑的作用。通過每日4次的穴位按壓,起到刺激口腔內津液增多,口內由熱變涼,預防口腔炎的目的。
綜上所述,耳穴貼敷治療化療后口腔炎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具有操作簡單、經濟、有效、無創、無毒副作用等優點,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1]Cheng KK,Goggins WB,Lee VW,et al.Risk factors for oral mucositis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hemotherapy: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J].Oral Oncol,2008,44(11):1019-1025.
[2]Watanabe S,Suemaru K,Yamaguchi T,et al.Effect of oral mucosal adhesive films containing ginsenoside Rb1 on 5-fluorouracilinduced oral mucositis in hamsters[J].Eur J Pharmacol,2009,616(1-3):281-286.
[3]陶紅梅,謝蓉芝.蘆薈預防5-Fu持續化療所致口腔潰瘍的觀察[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4,12(5):28.
[4]Baydar M,Dikilitas M,Sevinc A,et al.Prevention of oral mucositis due to 5-fluorouracil treatment with oral cryotherapy[J].J Natl Med Assoc,2005,97(8):1161-1164.
[5]鄧本敏,石洋,王文欣,等.化療性口腔炎防護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8,23(19):75-78.
[6]Kuhn A,Porto FA,Miraglia P,et al.Low-level infrared laser therapy in chem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ldren[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9,31(1):33-37.
[7]張啟兵,張詩興.耳針調節內臟功能的作用機制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21(3):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