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升
丹紅注射液是由中藥丹參、紅花經科學提取精制而成的復方制劑,藥理研究發現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改善微循環、促內皮細胞生長、抗氧化損傷等作用,已廣泛用于防治心血管、腦血管、內分泌、呼吸、外傷等因血管損傷、供氧、供血紊亂所致病理改變。本研究旨在探討丹紅注射液治療心血瘀阻型不穩定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對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強度、血液流變學及纖維蛋白原(Fg)水平、心肌供血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心內科住院的UA患者96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男32例、女16例;年齡36~92歲,平均年齡(68.22±6.44)歲;病程4~23年,平均病程(9.20±4.38)年;合并高血壓病25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1次或多次術后24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9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癥30例;腫瘤術后3例。對照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35~90歲,平均年齡(69.78±6.50)歲;病程4~22年,平均病程(9.32±5.66)年;合并高血壓病28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1次或多次術后25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10例;2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32例;腫瘤術后2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心絞痛類型、證候分級和合并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選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華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1],中醫胸痹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心血瘀阻證辯證標準符合199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制定的《冠心病中醫診斷標準》[3]。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者均符合西醫UA診斷標準、中醫胸痹及心血瘀阻證診斷及辨證標準,并簽署診斷治療醫患溝通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凡明確診斷2個月內患心肌梗死;靜息狀態下坐位收縮壓<85 mmHg或血壓未控制;心功能不全Ⅳ級以上(或EF<35%);心律失常(快速房顫、房撲、室上性心動過速、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竇性心動過緩(心率 <40次/min)、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合并肺、肝、腎功能不全;腫瘤中晚期、患血液及免疫系統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UA常規藥物治療(拜阿司匹林片0.1 g,1次/d;低分子肝素鈣4 100 U,1次/12 h,連用7 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2次/d(或含服、靜滴硝酸甘油);氯吡格雷75 mg,1次/d;瑞舒伐他丁10 mg,每晚1次。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應根據病情及心功能選擇用藥用量,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病者給予相應處理。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山東省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Z20026866)30 ml,加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14 d為1個療程。2組均于治療前和1個療程后檢測心功能及肝腎功能等。
1.5 觀察指標及方法 (1)2組于治療前1d及治療1個療程后次日清晨空腹時抽靜脈血10 ml,分別檢測血常規、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凝血(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由美國白克曼公司生產)檢測纖維蛋白原(Fg)。血液流變(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快測儀,由北京普利生公司生產)并檢測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全血漿比黏度。(2)中醫主要證候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于治療前后對胸痛、胸悶、心悸、舌質暗、脈澀等癥狀體征的積分各評分1次。(3)每天記錄UA疼痛強度、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同時記錄心絞痛發作時及緩解后12導聯靜息心電圖。
1.6 療效判定標準 (1)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評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證候療效]。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2)不穩定心絞痛療效判定:參照1993年衛生部制訂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顯效:同等勞動程度不引起心絞痛或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80%以上;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不足50%。(3)心電圖療效判定:顯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恢復正常或恢復>0.1 mV,倒置T波轉為直立,運動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恢復0.5 mV以上或主要導聯T波變淺50%以上;無效:靜息心電圖復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無好轉。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計量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配對也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1個療程結束后,2組胸痛、胸悶、心悸、舌質暗、脈澀等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胸痛、胸悶、心悸、舌質暗4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不穩定心絞痛療效比較 1個療程結束后2組UA發作次數、疼痛強度及持續時間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觀察 治療組(n=48)對照組(n=4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胸痛 4.12±2.06 1.22±0.26ab4.08±1.96 1.94±0.66項目a胸悶 3.45±1.98 1.01±0.1ab 3.22±1.78 1.62±0.40a心悸 3.68±1.88 1.29±0.42ab3.53±1.64 1.98±0.87a舌質暗 2.74±1.36 0.77±0.34ab2.62±1.26 1.86±0.78a脈澀 2.13±1.12 1.62±0.51ab1.96±0.94 1.72±0.63a
表2 2組不穩定心絞痛治療前后發作情況比較(±s)

表2 2組不穩定心絞痛治療前后發作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UA為不穩定性心絞痛
對照組(n=48)治療后UA發作次數(次/2周) 7.48±3.66 3.42±1.28ab 7.34±1.12 5.16±1.13觀察指標 治療組(n=4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a UA持續時間(min/次) 8.14±4.28 2.62±1.44ab 7.36±4.89 3.22±1.78a
2.3 2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1個療程后,顯效26例,占54.2%;有效19例,占39.6%;無效3例,占6.2%;加重0例;總有效45例,占93.8%。對照組治療1個療程后,顯效20例,占40.2%;有效17例,占35.4%;無效9例,占18.8%;加重2例;占4.1%;總有效37例,占77.1%。2組患者UA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2組患者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2組患者心電圖ST-T改善情況比較[例(%)]
2.5 2組血液流變學及Fg水平比較 2組1個療程結束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全血漿比黏度及Fg較治療前降低顯著(P<0.05)。治療組1個療程結束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全血漿比黏度及Fg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UA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臨床心絞痛綜合征,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致血栓物質的暴露、血小板聚集以及大量炎性細胞共同參與的慢性炎癥,導致血栓形成或因斑塊而致血管痙攣阻塞。中醫認為氣虛、氣郁、痰濕、寒凝、思慮過度皆可致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氣滯,痹阻脈絡發為胸痹心痛。血脈瘀阻是發病根本,所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無論“虛、實、寒、凝”,“通”法始終是治療胸痹心痛的根本原則。丹參、紅花均具活血通絡,祛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試驗證實,丹參主要成分有丹參酮、丹參酸、丹參酚酸。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流作用,并對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4]。紅花含紅花黃色素及紅花酚苷,紅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擴血管及對二磷酸腺苷(ADP)誘導的血小板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提高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有效改善微循環[5]。本研究結果顯示,丹紅注射液可有效減少UA的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降低心絞痛疼痛強度,改善瘀血所致癥狀體征,同時促進血液流變學及Fg的改善、缺血性ST-T改變的恢復;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丹紅注射液自2005年應用臨床以來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可作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絞痛常規用藥,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表4 2組血液流變學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s)

表4 2組血液流變學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對照組(n=48)治療后高切黏度(mPa.s) 7.26±1.24 6.10±0.94ab 7.34±1.12 6.86±1.13觀察指標 治療組(n=4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a低切黏度(mPa.s) 12.76±2.58 10.38±2.18ab12.56±2.14 11.42±1.96a全血漿比黏度(mPa.s) 2.14±0.74 1.66±0.32ab 2.08±0.88 1.86±1.40a纖維蛋白原(g/L) 4.39±1.82 3.24±1.96ab 4.22±1.68 3.96±1.54a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冠心病中醫辯證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5):257.
[4]張哲,朱偉啟,邧鴻剛,等.丹參注射液對心臟微循環的影響[J].病理生理雜志,1985,1(2):19.
[5]白玉蓮,可美玲,劉羅德,等.紅花對冠心病病人血液流變學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研究,1991,5(1):33-34.
(本文編輯:王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