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萍,張云山,邱 璇,徐 濤,楊 克,付萬襲
近年來,隨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的升高,國內外研究者對CAD以及外周大中型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與CAD病變程度進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ty,CCA)、股動脈(femoral artery,FA)的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和粥樣硬化斑塊,并利用CCA和FA的IMT的 ROC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對CAD進行預測。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
在我院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CAD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 34例,年齡42~86歲,平均年齡(63.0±10.6)歲。根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為3組,輕度狹窄組:狹窄程度50%~70%,24例;中度狹窄組:狹窄程度71%~90%,45例;重度狹窄組:狹窄程度>90%,21例。對照組50例,為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50~82歲,平均年齡(60.8±7.6)歲,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史、慢性腎衰、本人及家屬心血管病病史。
1.2 超聲檢查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超寬頻變頻探頭,頻率7.0~9.0 MHz。檢測CCA時,探頭置于頸前外側,多切面掃查,清晰顯示CCA全程,觀察血管的形態學特征,如管腔大小、管壁回聲、有無粥樣硬化斑塊,于CCA分叉近心端約1.0~1.5 cm處每隔0.5 cm測量IMT,連續測3次,計算平均值。以IMT<0.08 cm為正常;IMT≥0.08 cm為內膜增厚;IMT>0.15 cm、局部內膜表面隆起、凸向管腔者為粥樣斑塊。檢測FA時,以股淺、深動脈分叉近心端1.0~1.5 cm處作為測量點,檢測方法、觀察內容與CCA基本相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1]:采用斑塊數量與管腔狹窄程度相結合進行綜合評估:0分:未探及斑塊;1分:無論左側或右側,僅探及1個斑塊,其厚度小于管徑30%;2分:無論左側或右側,1個斑塊,其厚度相當于管徑30%~50%,或多個斑塊,其小于管徑的3O%,均未造成管腔明顯狹窄;3分:或1個斑塊,大于管徑的50%,或多個斑塊,其中1個徑線在管徑的30%~50%,部分造成管腔狹窄。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利用R0C曲線[2-3]評價CCA-IMT和FA-IMT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時采用Swets標準:AUC在0.5以下:說明該檢查手段沒有診斷價值;AUC在0.5~0.7之間:有較低準確性;AUC在0.7~0.9之間:有一定的準確性;AUC在0.9以上:有較高準確性。
2.1 各組間頸總動脈、股動脈硬化程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CAD組兩側CCA和FA的IMT、斑塊檢出率、斑塊數目、斑塊積分明顯增高(P<0.01),CAD 3組間的IMT、斑塊檢出率、斑塊數目、斑塊積分隨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見表1、表2。
表1 各組間雙側CCA和FA的IMT測值比較(cm,±s)

表1 各組間雙側CCA和FA的IMT測值比較(cm,±s)
注:RCCA:右側頸總動脈,LCCA:左側頸總動脈,RCFA:右股總動脈,LCFA:左股總動脈。與上一組相比較aP<0.05
RCCA LCCA RCFA LCFA對照組 50 0.071±0.007 0.072±0.007 0.079±0.008 0.08組別 例數0±0.009輕度狹窄組24 0.085±0.010a0.087±0.011a0.092±0.012a0.098±0.012a中度狹窄組45 0.093±0.010a0.096±0.010a0.106±0.013a0.112±0.011a重度狹窄組21 0.110±0.011a0.113±0.020a0.120±0.011a0.122±0.010a

表2 各組CCA和FA的斑塊情況
2.2 IMT對冠心病的預測
CCA-IMT預測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0.874,P<0.01,95%可信區間(0.816,0.923),臨界值為0.0835 cm,敏感性為64.4%,特異性為94%。FAIMT預測冠狀動脈狹窄程度ROC的AUC為0.802,P<0.01,95%的可信區間(0.731,0.874),臨界值為0.0925 cm,敏感性為65.6%,特異性為94.0%。
2.3 粥樣斑塊對冠心病的預測
粥樣斑塊按照上述方法計算,CCA斑塊預測CAD的敏感性為71.1%,特異性為94.0%,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7,P<0.01);FA斑塊預測CAD的敏感性為83.3%,特異性為94.0%,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P<0.05);頸動脈斑塊與股動脈斑塊聯合預測CAD的敏感性為96.6%,特異性為90.0%,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5,P>0.5)。即CCA和FA斑塊聯合預測CAD其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更貼近。
近年來,國內外超聲界在研究CAD的心臟形態和功能基礎上,又對外周大血管如CCA、FA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IMT和粥樣硬化斑塊與CAD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從而將IMT和粥樣硬化斑塊視為判斷CAD的替代標志[4-5]。雖然從病理學上講,CCA、FA與冠狀動脈受制于同樣的危險因素,發生的硬化性病理改變過程較為一致,但冠狀動脈的部位和走行不易探測,常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等侵入性檢查方法對病變進行診斷,而CCA和FA位置表淺、走行平行于體表,超聲易于探測、可重復檢查,故超聲已成為一種簡便、無創、能準確判斷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規檢查技術,并可作為觀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通過超聲對CCA和FA的評價,進而間接了解冠狀動脈以及全身其他動脈的病變情況。因此,超聲在觀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在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療效判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ROC曲線的基本思路源于統計學決策理論,具有許多優點:首先,ROC曲線不固定分類值,允許中間狀態的存在,利于使用者結合專業知識,權衡漏診與誤診的影響,選擇最佳臨界點作為診斷參考值;其次,ROC曲線將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曲線形式結合在一起,曲線越凸越接近左上角,表明其診斷價值越大,具有直觀性,利于不同診斷指標間的比較。同時AUC可評價診斷指標的準確性,即AUC越大準確性越高,AUC越接近0.5,準確性越差。
綜上,CCA和FA的IMT對CAD診斷有一定的準確性。通過粥樣斑塊的檢出率預測CAD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也與國內外報道一致,即CCA和FA的IMT和粥樣斑塊檢出率可準確預測冠心病。
[1]Gianaros TJ,Peter J,Bleil ME,et al.Is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therosclerosis among hypertensives[J]?J Hypert,2002,40(5):742-747.
[2]張克堅,楊振華.應用ROC曲線圖評價檢驗項目的臨床準確性[J].江西醫學檢驗,1999,17(2):66-68.
[3]張克堅,楊振華.應用ROC曲線圖評價檢驗項目的臨床準確性(續)[J].江西醫學檢驗,1999,17(3):189-191.
[4]劉志敏,黃碧霞,古泉輝.超聲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1):54-55.
[5]周莉,姜靜.超聲評價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粥樣斑塊與冠心病的關系[J].西部醫學,2010,22(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