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姝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6)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社會物質資料在生產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大環節。而消費是在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當中,中國的整體實力也在與日俱增。我們處在這個大環境當中,也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尤其是北京這種變化更是巨大的,城市的改變,我們生活的改變都在進行中。而作為普通民眾,個人收入的增長,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消費的變化。不僅是消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消費結構、消費傾向也在改變當中。當然,過快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好的變化,同時也會產生問題。
北京市居民作為中國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在消費行為、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具有其突出特點:相對于發達地區的代表性和相對于落后地區的示范性。研究北京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及其變化趨勢,不僅對于北京市政府決策部門制定有效的政策,改善居民消費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對全國其他省市也具有指導意義。
本文旨在對北京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研究,利用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通過分析,以深入了解北京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特點、變化、現狀,并對不合理的部分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議。
本文所用數據均來自于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北京統計年鑒》中人民生活分項。
從表1 可以看到2010 年北京市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支出額,總消費性支出額為17893 元。

表1 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性支出結構(2010)

圖1 2010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平均人年消費性支出結構
從圖1 可以看到2010 年消費支出的構成。按所占比重排序,其中食品依然占據消費性支出總額的最大比重,占到33%;其次是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交通和通信,都占到了15%;再次是衣著花銷占到了10%;然后依次是醫療保健、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可以看到雖然食品依然是生活花銷最重要的部分,但人們也相對重視了生活享受、服務、保健等。
本文以5000 戶北京市城鎮居民為樣本的家庭消費支出結構數據,按收入水平將全市住戶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每個級別戶數占全市人口的20%。
可以得出,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食品支出所占的百分比越小。而收入水平越高,用于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百分比是越大的。用于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消費,各收入等級的投入是有較大差別的,隨收入的增加而加大。低收入家庭更多的乘坐公共交通,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會選擇私家車出行。各收入級別用于教育和醫療保健的消費性支出的百分比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北京市城鎮居民對于教育和醫療是比較重視的,不管收入如何都不會忽略這兩項。居住項的支出,低收入群體支出所占百分比是比其他收入級別更大的。低收入群體更在意解決溫飽,對于衣著支出不大,而中高收入群體對于衣著支出更大,更在意穿衣打扮。
為了考察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特征,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來進行研究。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許多變量中找出隱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將相同本質的變量納入一個因子,以期用較少的因子反應原資料中的大部分信息,使結論更簡明、清晰。
本文使用了2000~2010 年間的北京市城鎮居民在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服務、醫療保健、通信和交通、教育文化及娛樂服務和雜項八個方面的家庭人均年個人消費支出比重的數據來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原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到各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均較大(大于0.3),有較強的相關性,能夠從中提取公共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
巴特力球度檢驗的統計量觀測值為122.953,通常將顯著性水平設定為0.05,則相應的概率P 值遠遠小于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有顯著性差異。同時KOM 值為0.777,可知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由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分析結果可以看到進行因子分析后,對各變量信息的解釋均比較好,結論也就比較好。
分析結果中也可以看到,提取兩個主因子,特征根大于1,對原始變量信息的解釋能 力 將 達 到87.825%,可以解釋大部分信息,效果較好。第三個以后的因子特征值已經很小,對原有變量的解釋的貢獻很小,可以忽略。這點從碎石圖中也可以看到。所以我們提取兩個因子是合適的。

圖2 因子得分趨勢圖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原始的因子載荷矩陣,各因子對變量的典型代表性不是很突出,使得因子的意義模糊不清,不利于我們的解釋分析。于是,將原始因子進行方差極大法的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結果如表2 所示。得到消費結構因子分析模型:
食品=-0.919F1-0.098F2 衣著=0.148F1-0.949F2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0.948F1-0.075F2 醫療保健=0.776F1+0.391F2
交通和通信=0.954F1-0.179F2 教育文化娛樂服務=0.31F1+0.852F2
居住=0.716F1+0.618F2 雜項及服務=-0.864F1-0.429F2
可以看到,食品、家庭設備、交通通信、醫療保健、雜項、居住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基礎性因子。由載荷系數的絕對值看到,2000 年到2010 年間,北京市消費結構中變動最大的是交通和通信,其次是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和食品。交通和通信的變動是正向的,也就是說它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食品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比重是變小的,這也與實際相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吃喝和家庭耐用品的追求,已經從重數量轉化為品質追求。
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的是衣著和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可解釋為品質性因子。其中衣著的消費比重是負向變動的,而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的消費比重是正向變動的。北京市的居民對于教育一直是比較重視的,而近幾年人們對于旅游、美容等的消費也逐漸成為了消費熱點。
選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得到因子得分函數,并計算因子得分,繪制趨勢圖。
F1=-0.217 食品+0.159 衣著-0.227 家庭設備+0.144 醫療保健+0.262 交通和通信-0.032 教文娛+0.099 居住-0.161 雜項
F2=0.071 食品-0.478 衣著+0.086 家庭設備+0.09 醫療保健-0.209 交通和通信+0.373 教文娛+0.207 居住-0.097 雜項
從因子得分趨勢圖中可以看到,因子1 的起點較低,但是呈明顯上升趨勢的,2003 年后上升趨勢變小,基本平穩,到2007 年后有小幅下降。因子2 在2003 年后大幅下降。說明在北京市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中,基礎性因子所占的比重依然是比較大的,居民對此因子包含的消費項目比較重視,且近年所占比重趨于穩定。品質性因子所占比重還是比較小的,不是居民消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現狀有自己的優點,并在不斷變得合理、完善當中,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政府協助進行改善,以期更成熟的消費結構,使居民的生活變得更舒適。本文在此提出一些關于改善消費結構不足之處的淺見。
北京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國際大都市,其行為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居民收入對于消費結構的影響是很顯著的,著力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并盡力縮小各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差距,使社會更公平合理、全面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舉措。
社會發展,必須要以文化為先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民族有信仰、有情操,提高居民消費的質量,避免拜金、炫富等不高尚的消費方式風行,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現代生活方式平穩接軌。
北京的經濟發展是非常快的,作為全國發展的中心、樣板城市,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人口、資源、生態的平衡,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消費,開拓生態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