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青 劉小麗 佟 哲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1978 年12 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我國步入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而且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了各項改革事業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這段時期的經濟增長除了要歸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外,卓有成效的宏觀制度變遷的推動作用也功不可沒。而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最早的對外貿易口岸之一,在國家體制變遷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發揮地緣、人緣的優勢,先行一步,通過創新經濟體制,激活經濟發展機制,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2012 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51.21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全年來源于廣州地區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300 億元,增長8.1%;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58.39 億元,增長10.1%;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0.6%,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4%;全年商品進出口總額1171.31 億美元,增長0.8%。為了定量地分析廣州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宏觀制度變遷情況,本文運用灰色鄧氏關聯分析法對相關指標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投資市場化指數對廣州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大,兩者的關聯度為0.6802,市場化收入分配比重和外貿依存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次之,分別為0.6483 和0.6436,而非國有化率的影響力則位居末席,為0.6428。
美國經濟學家諾爾斯曾指出,制度變遷的動力在于相對價格的變化和追求制度創新的收益,通過改變現有的成本—收益結構,將潛在的收入流轉變為現實的收入流,從而帶動經濟增長。他認為,制度在經濟增長中起決定作用。對于廣州的制度因素分析,宏觀制度變遷主要表現在產權制度變遷、市場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的變化和對外開放程度四個方面。為了定量地剖析制度變遷與廣州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本文參考金玉國(2001)的研究,分別選取不同的指標對其加以度量。
產權制度變遷反映工業領域的非國有化改革,用非國有化率(非國有化率=非國有工業總產值/ 全部工業總產值);市場化改革程度用投資市場化指數表示,計算公式:投資市場化率=(利用外資+自籌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利益分配格局變化用市場化收入分配比重,計算公式:市場化收入分配比重=(當年GDP-財政收入)/ 當年GDP);對外開放程度用外貿依存度表示,計算公式:進出口總額/ 當年GDP,其中,用各年的人民幣平均匯率進行換算。2000~2011 年廣州市經濟增長及制度變量值見表1。
表1 2000~2011年廣州市經濟增長及制度變量值
從表1 可以看出廣州經濟增長與各個制度變量之間的數量依存關系,其中,投資市場化指數與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正向相關性,而市場化收入分配比重顯示出遞減趨勢,非國有化率和外貿依存度則在波動中略有提升。可以看出,廣州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制度變量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考察各個變量的影響力程度,本文采用灰色系統分析中的鄧氏關聯度分析法,對考察廣州經濟發展的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與四大制度變量的關聯度進行了核算,關聯度介于0~1之間,越靠近1 表示制度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越大,反之亦然。一般情況下,若兩個變量之間的關聯度大于0.6,便認為其關聯性顯著。表2 的結果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與四大制度變量之間的關聯度都大于0.6,說明它們之間的關聯度顯著,其中對廣州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大的是投資市場化指數,兩者的關聯度為0.6802,市場化收入分配比重和外貿依存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次之,分別為0.6483 和0.6436,而反映產權制度變遷的非國有化率影響力則位居末席,為0.6428。
表2 2000~2011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與四大制度變量的關聯度
對廣州經濟增長影響最大的市場化改革,始于1978 年,廣州在全國率先放開水產價格、進行蔬菜購銷體制改革,對商品流通體制進行了改革,對不合理的商品價格進行了調整,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1995 年以后,廣州市市場化改革全面展開:在價格管理方面,除少數水、電、通訊等國家實行壟斷價格以外,其余全部放開;多元化、商業化銀行體制改革逐步推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商業銀行不斷成長,外資銀行開始進入,金融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形成了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三位一體”,具有一定輻射能力并與全國聯網的區域金融市場體系。2006 年以后,廣州又先后啟動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差別電價、液化石油氣價格改革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進一步深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步伐,逐步體現稀缺資源的市場價值,引導社會更好地利用稀缺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不斷推進的市場化改革與不斷完善的市場體系,為廣州市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和內在推動力,改善了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未來,廣州將進一步推進建設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產權等要素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打破行業分割和壟斷,創新專營性公共服務產業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健全價格決策聽證制度,加強價格監管,維護市場價格秩序;進一步按照市場化原則發展和規范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確立行業協會的獨立法人地位。
廣州的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獨特的地理條件,且地處沿海,毗鄰港澳,華僑眾多,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作為經濟特區的延伸,1984 年4 月國務院批準廣州成為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拉開了廣州對外開放的序幕,此后,廣州市率先利用黨和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以其“打開城門”“不設防”的開放政策,吸引了全國和海外賓客前來投資、經營、創業和交流,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于市,使廣州成為影響和輻射內外的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一方面,廣州借助毗鄰港澳、廣交會的區位優勢,華僑眾多的“文化血緣優勢”,大力引進FDI、加大出口貿易,先發優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廣州根據中央關于“認真總結和運用國內外一切行之有效的經驗,制定新的政策,對現行的外貿體制和其他有關的經濟體制進行重大的改革的精神”,廣州不失時機地放權搞活,擴大企業對外貿易的權限,擴大對外貿易的渠道,促進工貿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靈活貿易,推動了自上而下的貿易體制漸進式改革。從1979 年至今,廣州在擴大外貿經營權、規范外貿審批權、實行備案登記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出口額、外匯額、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數不斷增加。“十二五”時期廣州將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立足珠三角,以穗港澳合作、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及中國—東盟合作為重要平臺,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國際化,增創開放合作新優勢。近期廣州市政府和廣州市外經貿管理局出臺了一系列的外商投資政策,包括拓寬外商投資開放領域、推動外商投資形式多元化、獎勵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總部、對外商投資企業用地予以支持、對大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出入境便利、實行外商投資審批便利化、構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招商引資平臺、專項扶持加工貿易、專項支持“走出去”戰略等,對外開放的深化必將會給廣州的經濟增長帶來更強的動力和持續的生機。
從表1 可以看出廣州市市場化收入分配份額逐年下降,雖然會削弱企業的投資和生產能力進而有可能影響經濟的增長水平。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后,廣州市各級政府更有能力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加大政府在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保障、就業、科技進步、文化教育、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共醫療衛生、社會穩定等領域的投入,加大對廣州市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這為廣州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從“八五”時期開始,廣州市就展開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布局,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得到改善,體現在改造舊城區、開發東南部新城區,建設地鐵、珠江新城、環城高速公路等一批跨世紀的基礎設施工程,改善供水、供電、供氣和交通電信設施等。到“十一五”結束時,城市建設和管理日臻完善,水環境、空氣環境、人居環境、交通環境和無障礙環境顯著改善,城鄉綠道網建設成績斐然;城市新中軸線、珠江兩岸景觀帶和一批標志性建筑群彰顯大都市文化魅力,初步實現“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成功舉辦高水平、有特色的第16屆亞運會、首屆亞殘運會和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城市的軟、硬實力大幅增強,城市國際形象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形成了推動廣州后亞運時期又快又好發展的新優勢,并將努力建設成為全省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另外,廣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州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保障有力的要求,著力形成持續改善民生福利的長效機制,使市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地生活。正是通過合理有效地利用財政支出,引導社會投資,改善發展環境,保障社會和諧,使得分配格局的變化成為影響廣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1979 年起,廣州率先打破國營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發展集體、個體、私營、中外合資合作等多種商業形式,允許工業企業創辦供銷公司和自銷產品,讓農民進城開業辦店,逐漸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制。政府撥款擴建、新建農貿市場,打開城門允許農民進城擺攤經營以彌補國營商業不足,從而一方面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國營商業進行自我改革。1979 年10 月,中共廣州市委、市革委會決定,允許待業人員自籌資金、自帶工具,自選場地,自由組合,從事生產和開辦生活服務事業,以及從事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1980 年8 月18 日,市革委會召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決定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勞動就業方針。從此,廣州市廣開就業門路,實行多渠道就業。1979~1987 年,廣州城鄉個體工商戶增長了17 倍;1993 年,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在全國最先提出個體私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使國民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十一五”時期,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60%,九成市屬國有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造。未來,廣州將全面實行主輔分離,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以股份制改革為主線,引入大型跨國公司、國內優勢企業和民間資本等戰略投資者,實現大中型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和產權結構的多元化。進一步落實民營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同等待遇,放寬對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完善信息發布制度,積極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服務平臺建設,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創新、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支持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三十多年來的體制改革與創新,產權制度的變遷對廣州經濟增長的影響已有所降低,繼續加強的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利益格局分配正在成為影響廣州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兩大制度因素。今后,廣州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立足發展基礎和有利條件,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繼續健全生產要素市場,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規范市場秩序,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政府職能、破解發展難題,以轉型促發展,在發展中加快轉型升級,真正走出一條符合時代特征、體現中國特色、具有廣州特點的轉型發展之路。
[1]舒元等.廣東發展模式-廣東經濟發展30 年[M].廣州:廣東人們出版社,2008.
[2]陳民懇等.宏觀制度變遷對寧波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三江論壇,2008.
[3]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1,(2).
[4]《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00-2012).
[5]《廣州市統計年鑒》(2000-2012).
[6]《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