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0000)
“鉆石模型”是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力的經典模型,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鉆石模型”由4 個要素和兩大變數構成,四個要素分別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兩大變數為機會和政府。其中,四個要素對產業競爭力的構成起主要作用(見圖1)。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立足于產業,通過連接微觀的生產要素和需求要素以及宏觀層面上的政府要素,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連接起來。之后,經過一些學者的修改和補充,該理論已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比較廣泛用于產業競爭力評價。[1]
圖1 鉆石模型
本文從“鉆石理論”的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政府和機會五個方面來分析重慶摩托車產業的競爭力。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巴蜀盆地)東南部,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城市,2012 年人均耕地1 畝,豐富的土地資源,全市勞動力人口中就業人口1668.83 萬人,生產要素成本比沿海低。但是重慶山地多,交通不便,勞動力雖多且便宜,但是文化水平偏低,大專以上文憑的僅有8%,高技術人才以及技術熟練的操作工人卻十分匱乏,這些遠遠不能滿足摩托車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鉆石模型”認為需求市場是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要素。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與新興產業越來越備受關注,摩托車產品是具有一定歷史性的工業產品,其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弱。在全球的高速進步中,摩托車在迅速被小汽車所取代,全球發展中國家對于摩托車的需求量也日趨減少,同時摩托車進口國這樣或者那樣的貿易壁壘,這也是影響該行業出口總額的重要因素。而國內市場,早在80 年代,我國部分城市就開始禁摩令,這項政策直接控制了國內摩托車市場的發展,使得市場需求不斷萎縮,不斷縮小的市場嚴重威脅到重慶摩托車產業的發展。
早在2009 年,重慶璧山縣就有“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基地”稱號。這為重慶摩托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2011年,重慶市出臺《重慶市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在璧山縣,中西部“中國汽摩零部件制造基地”悄然建成,伴隨中國嘉陵、宗申產業等大集團的加大投資,璧山縣打造全國最大的摩托車工業之城勢不可擋。2012 年1 月-11 月,摩托車散件、發動機共1.66 萬批,貨值約16.50 億美元。2012《重慶市裝備制造業三年振興規劃》也提到,要爭取90%的摩托車配件能夠實現重慶自給,從而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產業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就是企業競爭力。重慶摩托車及相關配套產品生產企業達到250 以上,其中過100 億元摩托企業有嘉陵集團、宗申集團、力帆集團,另外還有建設摩托股份有限公司,隆鑫集團,豪爵控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從表1 中,不難看出,重慶摩托車生產實力雄厚,品牌豐富,占據國產品牌前十的半壁江山。但是,從表1 中,我們也看出在全國所有摩托車排名中大部分是外國品牌或者是合資品牌,真正的本土品牌也只有錢江和珠峰,并沒有重慶當地品牌,所以重慶摩托車企業仍需加大努力。
表1 2012年摩托車最新排名[2]
重慶,廣東,浙江,山東是我國四大摩托車生產基地,其中重慶歷史悠久,底蘊豐富,實力也雄厚,2012 年出口占據四大基地之首,為了大力發展重慶摩托車產業,重慶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1 年重慶市出臺《重慶市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4],2012《重慶市裝備制造業三年振興規劃》中都提到要依托嘉陵、建設、力帆、宗申、隆鑫等龍頭企業,加強新產品開發,形成多品種、寬系列的摩托車產品結構,吸引雅馬哈、鈴木、本田、寶馬等在渝下單生產高檔摩托車產品;引導摩托車行業兼并重組,提升企業競爭力,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摩托車年產銷量超過200 萬輛的大型集團,2~3 個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摩托車著名品牌。到2015 年,摩托車產能達到1200 萬輛、產銷達到1000 萬輛,摩托車出口500 萬輛,全行業出口金額達到100 億美元。可見,政府把摩托車產業的發展作為重點,并采取一些列支持措施,這是摩托車產業的好機會。
2012 年,重慶摩托車生產877.50 萬輛,產值超3000 億人民幣,比2011 年增長1.44%,其中出口摩托車整車、散件、發動機共1.82萬批,貨值約18.37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 多億)。在整個摩托車行業中,出口量居全國第一,產量幾乎占了全國的一半,重慶摩托車產業實力不容小覷。[3]
表2 2011與2012年出口貨值前五名的企業[5]
表3 出口貨值前五名的國家[5]
從以上出口數據來看,重慶地區的摩托車出口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由于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與2011 年相比重慶地區摩托車產品出口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許多企業的出口訂單猛降,工廠開工率不足,企業經營陷于困難,這對于處于轉型期的重慶摩托車產業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012 年有出口記錄的企業達30 余家,其中前五名企業的貨值占出口總貨值的40%以上。隨著摩托車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出口業務量越來越向規模較大、質保能力較好的大企業集中,但規模企業的出口額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產業的集中度仍然有待提高。
隨著重慶產業布局的調整,電子信息行業的巨頭們齊聚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相對較高的工資福利水平,其對勞動人員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勞動人員持續流失,加上東南沿海城市傳統優勢,用工荒不再是某一特定時期的現象,而成了一種常態。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也持續升高。
當前部分熱門市場摩托車出口秩序比較混亂。國內企業除了跟歐美的競爭對手直接短兵相接,最多的還是跟國內同行競爭,國際競爭國內化。競爭的手段最終往往是拼價格。同行業互相傾軋,不按正常收益做出口定價等方式“血拼”,造成雙輸。低價必然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從而對中國制造的形象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導致該市場轉向采購印度制造的摩托車。
行業組織在市場方面也沒有起到聯合和引導的作用,這使得各摩托車市場在短暫的繁榮后很快沉寂。尤其那些純粹的外貿人員,通過特殊的采購渠道,以掛靠外貿公司或企業的形式實現出口,這種做法不但在價格上難以規范,而且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方面無法得到保障,進而影響中國整體出口秩序和形象
重慶地區摩托車產品銷往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出口地區為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多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市場出口量較少。絕大部分出口產品定位于低端市場,且同質化嚴重,競爭力主要依靠價格優勢,出口產品主要為小排量車型,產品附加值低。大排量車型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仍需加強。
為了促進重慶摩托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可以從兩個層面采取措施:首先是政府政策層面,其次是企業自身。
整合技術資源,建立政府、科研院所、企業三個層次的技術研發中心,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重慶摩托和企業的技術整體水平不高,其中中小企業的產品大多采用“三來一補”,這使得企業只是發揮出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忽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即產品的市場研發與生產技術的改造。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差異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備品牌優勢,而且企業間也具有很高的同構性,這使得中小企業的產品缺乏競爭力。由行業協會牽頭,鼓勵企業間技術交流和共同研發,并聯合零部件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集中力量攻克產品升級、零部件技術升級等問題,帶動行業整體發展。
核心技術的競爭必將成為未來競爭的殺手锏。以摩托車為例,印度車在非洲,南美的崛起,并不是空穴來風,可靠的節油技術,扎實的做工,以及高性價比的產品,加上時尚的外觀無疑將在未來海外市場中成為中國產品的競爭對手。中國產品從南亞的潰敗,中國制造缺乏創造力,不僅僅是設計理念上面,更重要的還是核心技術上沒有突破。只有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才是中國制造的出路。
由政府牽頭,聯合各部門對重慶地區摩托車生產企業的轉型現狀進行調查,針對性地制定企業轉型支持政策,在市場準入、企業建設、品牌發展方面盡可能的予以幫助。
鼓勵摩托車生產企業在產品研發階段導入國際先進技術法規,高起點、高標準設計產品,借鑒和推行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從根本上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鼓勵企業不斷制造高質量水平、高附加值的產品,打造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大力拓展發達國家和高端產品市場。
[1]蔣賢平(2010)基于“鉆石”模型的寧波市鄞州區藺草制品出口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國際貿易問題[J].第8 期:70-73.
[2]中國摩托車網:http://www.mtuo.com/.
[3]2012 年重慶統計年鑒.
[4]2012《重慶市裝備制造業三年振興規劃》.
[5]重慶海關內部統計數據,此處不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