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凌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0)
現代保險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市場經濟順利運行、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要素。保險業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金融穩定、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本文選取各地區有關經濟、社會、文化等關鍵指標,綜合采用聚類分析和典型相關分析等現代統計方法,對各地區保險資源稟賦、市場發育水平和發展潛力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
本文選取了2012 年我國31 個省(自治區、包括直轄市)的經濟和保險數據,數據全部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的《中國統計年鑒》(見附表一,省(區、直轄市)保險業和主要經濟發展指標)。保險業發展指標是以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作為評價指標。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保險密度則是指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深度都是國際上衡量保險業發展水平的通行重要指標。此外,選取產壽險保費比例作為衡量保險業務結構發展的重要指標,產壽險保費比等于財產保費收入除以人身保險保費收入。
經濟發展指標由五組指標組成,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經濟活躍程度指標和產業結構、城市化和人力資本指標。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選取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居民收入指標(分為城鎮和農村)。經濟活躍程度指標則選取了固定資產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可以直接反映各省投資活動的活躍程度。因為第三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是否發達的重要指標,所以產業結構指標選取第三產業占比(第三產業產值/ 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化指標由城鎮人口占比和城鄉消費水平比構成。各省的人力資本指標由各地區專科、本科在校學生的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表示。
我們對31 個省(自治區、包括直轄市)的保險和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聚類結果(表1):

表1 Cluster Membership(聚類解)

表1 顯示將地區分為3 類、4 類時的聚類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分為4 類和5 類時類間距離比較大,說明各類的特點比較突出,對各類比較容易定義。綜合考慮,確定分為3 類比較合理。數據表明,我國區域性保險資源稟賦差異很大從地區分布看,東部沿海地區的保險資源比較集中,而中西部地區則普遍偏少甚至不足。從保險資源稟賦與市場發育水平來看,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但又并不完全一致,使得我國保險業區域性差異呈現出一定復雜性。
具體分析來說:第一類地區是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和北京等地區。這類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居民總體素質較高,投保意識也相對比較強,尤其是上海、北京和廣東這三個地區,成為大多數保險公司開展業務的首選之地。第二類地區則是河北、河南、福建、重慶、湖北和湖南等地區。這類地區的保險資源稟賦與第一類地區相比雖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全國仍是屬于中等偏上水平。第三類地區包括安徽、四川、江西、貴州、山西、廣西、云南等地區。這類地區保險資源稟賦情況在全國屬中下水平。
由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全國各省地區保險資源稟賦差異顯著,因此這為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尋找保險因素和經濟因素兩組數據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提供了依據。
利用SPSS 軟件對表1 中保險業發展指標(x1-x3)和經濟發展指標(y1-y8)兩組變量數據進行典型相關分析。
1.指標的統計描述及相關關系。表2 表示的是保險業發展指標(x1-x3)間的相關矩陣。保險深度x1 與保險密度x2 有比較強的正相關性;而產壽險保費比x3 與保險深度和密度則表現出弱的負相關性,這與保險業產險占比不斷下降的趨勢是一致的。

表2 保險指標變量組內相關系數矩陣

表3 經濟指標變量組內相關系數矩陣
表3 表示的是經濟發展指標(y1-y8)間的相關矩陣。具體來說,人均GDP 指標y1 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3、農村人均純收入Y4 以及城鎮人口占比Y6 顯示出很強的正相關性,這表明經濟發達省份,其人均GDP 和收入均高,且城市化程度也高。而城鄉消費水平比Y7,與Y1、Y3、Y4、Y6 間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性,表明發達地區的城鄉經濟差別大,這也與中國日益增大的城鄉間貧富差距的現實相符合。此外,受教育程度y8 與城鎮人口占比y6 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性(0.8157),這表明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其居民受教育程度也普遍高。
表4 為保險業發展指標和經濟發展指標間的相關關系矩陣。保險密度x2 與人均GDP(y1)、人均收入(城鎮和農村)y3 與y4、城鎮人口占比y6 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這表明經濟發達、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如北京、上海)人均保費也高。

表5 保險和經濟指標變量組間變量相關系數矩陣
2.典型相關系數及其檢驗。通過CANCORR 過程計算,可以得到3 對典型變量。表5 為典型相關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U1和V1、U2和V2典型變量對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第一、第二典型相關系數為0.982 和0.793。

表5 典型變量相關系數
如表6 所示。可以看到,第一對典型相關變量顯著性檢驗的統計量為108.026,p 值為0,說明第一對典型相關變量顯著相關。第二對典型相關變量顯著性檢驗的統計量為27.588,p 值為0.016,小于0.05.于是也通過檢驗。但是第三對典型變量顯著性檢驗的統計量為3.77,p 值為0.707,說明第三對典型相關變量相關性不顯著。可見第一對和第二對是比較理想的典型相關變量。

表6 典型變量對的特征值和顯著性水平檢驗
3.典型變量系數和典型相關結構分析。第一、第二典型變量對存在著顯著相關性。由于各指標間存在量綱差異,為了體現各指標的同等的重要性,需要對保險業發展指標和經濟發展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標準量加“*”)。標準化后典型變量對的線性方程為:

從上式中可以看到U1變量主要反映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指標,變量V1主要由y1(人均GDP)所決定,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可以認為V1為各省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因此,U1和V1這對典型變量主要反映了各省保險密度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比較強烈的正相關關系。典型變量U2主要是由保費結構(產壽險比例)指標決定的,變量V2主要由y1(人均GDP)、y2(第三產業占比)以及y6(城鎮人口占比)所決定,因為各省的y1(人均GDP)和y3(人均收入)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它們系數比較接近,由此可以認為對V2的貢獻作用抵消。于是,V2可以作為各省經濟增長方式指標(即是人力資本拉動型和第三產業拉動型的組合指標)。U2和V2這對典型變量,表明產壽險比例與當地的經濟增長方式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本文對我國各省保險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各地區的保險稟賦之間差異比較大。典型相關分析結果表明:
第一,保險密度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各地的人均GDP 和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是決定其保險密度的關鍵因素。
第二,保險結構(產壽險保費比)主要決定于當地的經濟增長方式決定的各省的服務業、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主要影響當地保險結構的因素。
第三,保險業發展指標(保險深度、密度、結構)和經濟發展指標(人均GDP、人均收入、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率、教育程度、城鎮化、消費結構)之間可以較好地相互解釋和預測。
第四,從保險發達省份與落后地區的橫向比較分析上看,我國保險業是按照產險比重先高后低、到再高的U 型的方式增長,這種增長方式不能僅僅依靠投資拉動,尤其在發達和較發達省份。
[1]池振球.中國保險地區發展差異的德原因及對策[J].金融經濟(理論版),2006,(5).
[2]陸泰百.中國保險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灰色關聯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1).
[3]朱華琳.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地區差異探析[J].商業時代,2007,(21).
[4]黃薇.保險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值得重視[J].財經科學,2006,(3).
[5]崔祥龍.保險業發展與政府財政互動關系——基于典型相關分析[J].中國市場,2011,(9).
[6]陳滔、陳潔.云南省財產保險市場的地區差異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