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平 張 擇
(1.云南大學滇池學院;2.中國人民銀行富民縣支行,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導向,忽視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產生了三農問題。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與全省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拉大,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對維護國家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云南省邊疆地區是指云南省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的地帶。其范圍包括怒江、保山、德宏、臨滄、西雙版納、普洱、紅河、文山等8 個邊疆地州(市)共25 個縣(市)。其中怒江僳傈族自治州有貢山縣、福貢縣、瀘水縣;保山市有騰沖縣、龍陵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盈江縣、隴川縣、瑞麗市、潞西市;臨滄市有龍陵縣、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有西盟縣、瀾滄縣、孟連縣、江城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金平縣、河口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馬關縣、麻栗坡縣、富寧縣。邊疆25 個縣占全省129 個縣的19.37%,國土面積9.25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3.47%。
云南邊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地區,2007 年邊疆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367.48 萬人,占邊疆總人口的57.2%(見圖1),云南邊疆25 個縣除3 個縣外,其他縣(市)均屬于少數民族自治州、縣范疇。邊疆地區有16 個民族跨境而居,占全國跨境民族總數的1/2,這些民族與周邊國家民族文化同源,語言相通,習俗相近。邊疆地區還有7 個人口較少民族,有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依族等。此外云南邊疆地區大多是“直過區”,上世紀50年代初,云南邊疆許多少數民族還分別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地主制等社會經濟形態。
圖1 云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圖
雖然近幾年來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但與全省和全國的平均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云南省邊境縣經濟發展對照表
2006 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占全國和全省的比重都比2002 年低。如2002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占全國的比重為46.5%,而2006 年則下降了1.2 個百分點,只有45.3%。2002 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 比全國少6286 元、比全省少1946 元,而2006 年則擴大為比全國少12082 元、比全省少3119 元,進一步說明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全國和全省的差距在不斷擴大。
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仍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勞動力中農業勞動力占很大的比重,收入也主要來源于農業。在農業中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而種植業中又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表2 為隨機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抽取的5 個村委會2007 年的經濟情況。由于是隨機抽取的樣本村,因此可反映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總體情況。不難發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業所占比重在80%以上,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在40%以上。
表2
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各種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成了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本文分別從環境、制度和個人三個方面的因素來分析。
環境因素是導致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宏觀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
1.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場所,在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未達到很高水平之前,自然環境往往是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邊疆地區目前還是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生產靠天吃飯、生活勉強自給,勞動生產率低下,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特別大。并且邊疆地區還是自然災害頻發之地,有無災不成年之說。此外云南省邊境地區地處偏遠,國土面積基本為高寒山區、山區和半山區。邊疆25 個縣除勐臘縣、河口縣和富寧縣屬于壩區外,其余88%的邊境面積均屬于山區。一方面山區耕地面積有限且土壤貧瘠,農作物單產不高。另一方面山區交通不便,遠離城市,在獲取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商品等發展經濟要素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對與世隔絕的狀態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全省全國。
2.基礎設施差。基礎設施差嚴重制約云南邊境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暢通無阻的與外界進行交流互換,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往往向基礎設施好的大都市單向流動,此類生產要素在邊境地區更加缺乏。邊境地區行政村下屬的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基礎設施更差,大部分的公路路面還未硬化,下雨天無法行走。
3.消積文化束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長期封閉、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以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形成了一種落后的亞文化意識形態。如創業沖動微弱,易于滿足;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不能抵御較大困難和挫折,不愿冒險;生產與生活中的獨立性、主動性較差,有較重的依賴思想和聽天由命的觀念;難以打破傳統和習慣,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大多數新事物、新現象;追求新經歷、新體驗的精神較差,安于現狀,樂于守成等。重消費輕積累,重義輕利等思想也與市場經濟所提倡的唯利是圖相悖。如哈尼族舉世聞名的“長街宴”,屆時每家每戶都要準備家里最好的八大碗菜,為了爭面子,有的村民不惜花光一年中大部分的積蓄,甚至有的村民借錢也要參加這個長街宴。“長街宴”不僅增加農民的負擔,也不利于資本積累。哈尼族還有“見者有份”的分配習俗,即在分配財物時,只要是在場的人,不管對財物的獲取有沒有貢獻,都按在場的人頭平均分配。那些運氣好的人,雖沒付出勞動,只是碰巧在財物分配時出現也能平均分得一份,容易助長好逸惡勞的不良風氣。這些少數民族中固有的傳統觀念、遺風陋習難以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
此外,宗教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和生產負面影響很大。少數民族普遍信教,各大宗教在邊境地區盛行,信徒們常無所作為、聽天由命,認為凡事都是由老天爺、神靈等預先決定。生活不好,身體不好,命該如此,與個人的努力無關。有的信徒家里本來就窮,還要花錢去燒香拜佛看風水等,浪費錢財。生病不請醫生看,卻迷信驅鬼降魔,往往把小病拖成大病,甚至丟了性命,造成家破人亡;有的信徒安于從事農業生產,不愿或不敢從事第二、三產業,害怕激怒神靈等,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無效的制度安排則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具體來說造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制度因素主要有:
1.城鄉二元體制。它造成城鄉居民之間地位、待遇不平等。此外還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轉移,把農業人口固定在土地上從事生產率較低的農業生產,限制了農民非農化,導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且以農業為主的落后狀況。
2.土地流轉制度。目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青壯年都有外出打工現象,土地流轉僅限于出租或借給親戚朋友,有的甚至拋荒。沒有土地流轉市場,因此土地無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而農業產業化能帶動龍頭企業的發展,龍頭企業既能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又能提供很多就業崗位。
3.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障的不力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還是以兒子養老為主,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同時也造成了多生的現象,導致家庭負擔重而致貧。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民難得有點積累,因病致貧和返貧很普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使農民大膽地從事非農產業,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民的收入。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不力也是造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
4.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非農產業發展明顯不足(不到20%)也是導致經濟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農業中種植業占比過高,林業、牧業和漁業發展緩慢,眾所周知,農村地區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發展有利于充分開發農業資源,分散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是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途徑,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相反,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將直接導致農民就業渠道的減少,收入水平不高。
個人因素是造成經濟發展滯后的微觀因素,個人因素中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和身體健康水平兩個方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個人素質整體偏低,表現為一是受教育程度低,二是健康水平低。以下是由隨機抽樣所選取的5 個樣本村2007 年的教育和衛生情況表。
5 個抽樣調查村中沙仁村的入學率最高,小學入學率為97%,中學入學率為55.18%。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落后,嚴重影響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因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教育事業發展相對遲緩,文盲、半文盲人數在總人數中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全省全國的平均水平。教育、文化、科技等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給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力素質、人才技術的供給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少數民族中有許多文盲、半文盲,他們思想意識保守,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科學種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水平低。在偏遠山區一直沿襲傳統耕作方式,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主、客觀上必然導致農作物減產、效益差、收入少。此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多年來對農業的科技投入和農業科技培訓滯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對于生態環境極其惡劣的邊疆少數民族村寨,對當地村民實行異地搬遷。自然資源缺乏,生態環境惡劣是這些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在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窮山惡水環境下,必須改變就當地資源解決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模式,積極引導、組織群眾遷往適合居住的地方。政府統一規劃,由村民自己選址,在通水通電且離生產地較近的地點重建新居,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
要緩解基礎設施差所帶來的相對封閉,提高開放度,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要素的流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各級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地引導社會閑散資金和尋求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并鼓勵當地居民投工投勞共同參與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確保邊境地區糧食安全。其次要加快邊境地區交通道路建設。最后加快電力建設。
要加大戶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尤其要消除各種對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歧視性政策,取消各種不合理的限制,維護進城民工的合法權益。可實行多元化戶籍管理制度,鼓勵農民進城定居并從事非農產業,使常年在農村和城鎮兩頭奔走的農民在城鎮定居下來,享受和城鎮居民一樣的待遇。這樣既可以緩解高度緊張的人地關系,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又可以促使農民非農化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在確保農業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期限明確的前提下,成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專門負責把進城從事非農產業而無力兼顧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土地轉包出去,通過招標的辦法,建立土地有償轉包機制,把土地有償轉包給他人經營,這樣既鼓勵了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的積極性,又解決了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改變農民農閑時出、農忙而歸的候鳥式遷徙現象,同時也減少了土地浪費,提高了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要調整三次產業的結構,注重二三產業的發展,改變傳統農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其次要改變農業內部以種植業為主的狀況,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漁業,再次要轉變種植業內部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局勢,因地制宜地調整經濟作物的品種和布局,積極發展甘蔗、茶葉、水果、咖啡等優勢產業。
通過教育、培訓、非農化等途徑幫助當地少數民族居民提高獲取收入的能力。一是加強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研究表明,基礎教育的社會回報率在20%以上。要落實好兩免一補,對不讓子女上學的家庭要給予經濟處罰,同時要加強師資培訓,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及農村勞動力培訓,組織勞務輸出,促進非農化。建立農村科技推廣培訓體系,進行農村適用技術培訓,積極開展成人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培訓和推廣一批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的適用技術,提高勞動技能。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隱性失業嚴重,因此必須組織勞務輸出。青壯年勞動力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學,勞動技能單一,職業技能欠缺。大多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難以進入較高層次崗位,因此就業不穩定,收入低,流動性大。為此在勞務輸出之前務必要進行技術培訓,才能順利地使這些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民非農化,大幅提高農民的收入。
解決邊疆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當地居民相互配合,以政府為主導、當地居民為主體,通過發展教育、制度變革等措施來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1]2005 年云南民族經濟工作手冊.
[2]2007 年云南民族經濟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