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輝1童秀英1劉炳震2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2.河北遷安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遷安 064400)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
——以環渤海地區為例
董英輝1童秀英1劉炳震2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2.河北遷安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遷安 064400)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環渤海經濟圈40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分析專業設置現狀及其與當地產業結構的適應性情況,得出該地區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發展協調性不均衡、產業關聯度不高等結論,進而對專業設置提出尋求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架構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相匹配的專業,發揮區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議。
環渤海經濟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適應性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專業設置是職業教育為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主要體現,是職業院校與社會的主要接口。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致力于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而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的核心在于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
根據教育部統計,至2012年底,環渤海經濟圈三省兩市共有高職院校201所,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2所,國家骨干性院校19所。我們采用隨機取樣法,選取了40所高職院校進行調研,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14所,國家骨干性院校6所。分析整理調研結果可知,當前該經濟區形成了一批設置科學、發展良好、服務地方經濟的優勢專業。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一)專業覆蓋面廣,二級專業類較為齊全
環渤海經濟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全面,覆蓋面廣,部分專業設置數量較少。依據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 《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分類標準,調研的高職院校的專業涵蓋18個大類專業的66個二級專業,共有專業258個,其中專業大類和二級專業類的涵蓋率分別達到了94.74%和84.62%,如表1所示。制造類、財經類、電子
信息類涉及的專業較多,公安類、法律類、水利類的專業較少。除環保類、財經與安全類、水利類、法律類和公安大類專業占二級專業的比例較小外,文化教育類專業占二級專業類的66.7%外,其余專業的二級專業占有率均為100%。二級專業涵蓋專業數達到80%及其以上的僅有4個專業大類。特別是水利大類、法律大類和公安大類專業。其中,水利大類的4個二級專業中只設有2個專業、法律大類的13個專業中只設置了1個專業,而公安大類的專業設置率為0,說明環渤海地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較為齊全,但專業分布不均衡。

表1 環渤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大類統計表
(二)形成了職業性較為突出的專業結構
對40所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和招生人數統計結果顯示,排名前五位的專業大類分別是制造大類、財經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土建大類和生化與藥品大類。排名前15位的二級專業類如表2所示,比較集中的專業是計算機類、自動化類、機械制造類等,設置這些專業的院校數均在30所以上。其中,開設院校數量最多的是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專業設置靈活,對應職業崗位較多,市場對各層次人員的需求量大,加之新型軟件開發、物聯網等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專業成為各院校的熱門專業。其次是自動化類和機械制造類專業,招生院校數量比例達到了80%。可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市場對機械類人才的需求加大。經調查發現職業性突出,實用性強、市場需求大的專業頗受高職院校的青睞。而藝術設計類、工程管理類等專業,相對開設較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市場供給等影響,用人單位對此類人才的專業知識、綜合能力和學歷層次要求普遍偏高,所以,這類專業性較強的專業招生逐漸降溫。

表2 排名前15位的被調查高職院校二級專業一覽表
(三)產業交叉型專業、復合型專業發展優勢明顯
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勞動力不斷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且出現了不同產業相交叉的行業及產業之間頻繁轉換的行業。此類行業為就業人員提供了新型崗位,要求高職院校及時適應市場需求,設置與之相適應的專業,培養新型人才。例如,第一產業正在由傳統的農業向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轉變,市場對農資管理和開發的相應人才需求較多;新興觀光農業的發展,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農業技術和旅游管理等相關知識;農業機械化需求機械維修和保養專業人才。第二產業中的部分行業向服務性行業過渡,提供了與服務相關的崗位。如保定職業技術學院的汽車技術與營銷、遼寧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的汽車定損與評估專業等,不僅要求與汽車有關的技術支持,而且要有服務行業的專業水平。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對復合型人才需求量大增。如秦皇島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外語系設置了航空服務 (乘務方向)、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對影視動畫招生時要求美術成績,說明社會越來越趨向于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交叉型、復合型專業的設置理應受到重視。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環渤海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及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環渤海經濟圈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河北、遼寧和山東三省的廣大地區。環渤海地區憑借著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和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不斷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擴大。
(一)各省市間初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立鏈
京津地區擁有我國一流的教育和科研資源,北京是全國最大的信息技術發展區,聚集了大批的電子信息技術人才,是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交易和研發基地。天津已形成了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生物型材料等優勢行業。河北省形成了以鋼鐵、裝備制造、石化三大傳統產業為主的資源性產業;山東省提
出了“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形成了以機械、紡織等為主的優勢行業;遼寧則提出了“遼中南城市群”、“遼寧中部城市群”、“沿海經濟帶”等發展戰略,主要支柱產業為裝備制造、冶金、石化和農產品加工四大類。應該說,各省市在有效發揮自身優勢資源的同時,注重經濟水平的協調發展和優勢互補,形成了較完備齊全的產業結構。
(二)形成了顯著的“二三一”的產業結構

圖1 2012年環渤海地區產業發展情況統計圖
從圖1看出,環渤海地區除北京外,形成了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穩定發展的產業結構。北京市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第三產業必然發展迅速。北京市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為76%,其中金融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業占較大比重,且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呈不斷增長的勢頭。天津市各產業的比重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相當,但第二產業依然是推動天津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較大,并建構了現代服務業、物流體系和商貿會展服務等主要產業,以增強第三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山東省在環渤海經濟圈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但從三個產業的比較來看,第二產業所占GDP的比值大幅高于第一和第二產業。河北省和遼寧省的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格局相似,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第二產業的拉動。可見,環渤海地區除北京市為“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外,其余地區均是穩定的“二三一”產業結構。
(三)區域間人力資源供給不協調
北京、天津由于其教育資源、政策引導、福利待遇和社會認可等方面的優勢聚集著大量的人力、科研資源,而河北、遼寧、山東等地區人力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總體來說,人力要素流動還沒有達到比較暢通的格局,人才流動的市場經濟引導作用不明顯。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和尖端前沿行業間的人才流動、資源利用效率非常低。京津的人才一般只集中在北京,且周邊省市的人才也有流向京津地區的趨勢和社會型特征。大量聚集在京津地區限制了人才資源的發展空間,大量涌進北京的外地人才沒有得到充分運用。但“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人才流動卻非常快,區域間可以相互不斷補充新鮮血液。京津地區的這種人才供給不協調,一方面受政治地理優勢限制,另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條件帶來的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所吸引。這無疑造成了環渤海經濟區內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甚至影響其經濟發展的人力保障。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直接體現了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的本質。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發現,該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與三產發展基本相適應
調查結果顯示,環渤海地區高職院校服務三產的專業數比例為28.07:62.2:51.97,與“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基本相適應,但可看出第一產業專業比例明顯偏低,二三產業專業差距較大。如表2,排名前15位的專業主要是計算機、財務會計、工商管理等服務第三產業的專業,比例達到60%,且專業集中在財經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第二產業專業設置也較為集中,主要是制造大類和土建大類,其余專業分布較為分散,公安類專業為零,可見專業集中化程度低,且分布不均衡。
其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行業對人才數量和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從“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分析,環渤海地區最缺的人才為第二產業人員。但從環渤海地區高職院校已有專業來看,服務第二產業的專業大類僅有5個,招生人數為44658人,相比之下服務第三產業的專業有11個,招生人數為66469人。第三產業招生數高出第二產業48.84%,人才供給的缺失必然阻礙第二產業的發展。
(二)與區域支柱產業關聯度不高
區域的支柱產業是指在某一區域的國民經濟中發展較快、對區域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連鎖反應,誘導新產業崛起并為其提供生產資料的各部門、對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變化,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環渤海地區根據其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產業。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
應該與支柱產業相對應。但40所院校中僅有2所學校設置了能源類專業,同樣冶金專業設置率只占7.5%,建材類專業超出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范圍,在所調查的40所院校中幾乎沒有與之相符合的專業。四大支柱型產業除化工類專業招生數量較多外,其他專業都在千人以下。專業設置與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步性,不僅影響到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影響到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率。
(三)專業設置趨同現象嚴重
從專業設置現狀中發現,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集中度高,專業重復率高。從專業大類看,各高職院校所設置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制造大類、財經大類、土建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專業設置比率分別為81.25%、86.11%、83.69%和75.86%。除土建專業大類設置院校數量較少外,其他三大類專業設置院校的數量均在35所以上。從排名前15位的專業看,設置院校超過30所的專業有6個,接近一半。專業設置同質化,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發展,且不利于高職院校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同時加重了職業院校招生難題。另外,又易造成就業難、用工荒等社會難題。
(一)尋求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
高職院校要圍繞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確定其人才培養規格,形成適應區域經濟結構布局和產業升級需要,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職業教育格局。如應用英語專業,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以及環渤海地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逐漸將應用英語細化為商務英語和旅游英語。因此,環渤海經濟圈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尋找市場空白點,根據市場需求拓展專業的發展方向,著力使兩者的契合度逐漸加強。
(二)架構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相匹配的專業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部署,圍繞現代農業、制造業發展重點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部、財政部支持一批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合作、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創新機制體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輸送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環渤海經濟圈重點發展的能源、化工、機械產業依然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尤其是機械制造業。伴隨第二產業中服務性工業的需求,與生產相關的服務性崗位需求量增大,如汽車美容、汽車銷售等,與此相關的專業也應成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重點。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發展相適應方能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是保證高職院校辦學穩定的著力點。
(三)發揮區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發展
企業對市場的敏銳度要高于職業院校,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在專業設置方面積極尋求企業專家的幫助和支持,才能不斷提高專業和企業需求的關聯度,才能將市場的不斷變化與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結合起來,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如山東省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設有海爾學院,所設置的專業與海爾公司所需人才緊密聯系,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直接到海爾公司進行實訓,這種“定向培養”的專業設置模式對高職院校和企業來說是共同受益的,不僅滿足了公司對人才的需求,而且推動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良性循環和就業率提升。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體現了學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度,也體現了其辦學特色。合理的專業設置應當具有適度前瞻性,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與市場的溝通,促進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功能。
[1]孫孝花.高職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2]王清,顧慶龍,向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的調查研究—以揚州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2).
[3]周韌.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結構現狀分析[J].經濟視角,2011(3).
[4]包紅霞.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3).
[5]杜永兵.高職院校專業架構與產業結構關聯度解析—以浙江高職教育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2012(4).
[6]李海宗,樣月明.杭州高職專業設置的區域適應性[J].職業技術教育,2012(12).
(責任編輯:楊在良)
G710
A
1672-5727(2014)01-0005-04
董英輝(1989—),女,河北邢臺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2012級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童秀英(1969—),女,青海西寧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系心理實驗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劉炳震(1986—),男,河北臨西人,碩士,河北遷安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