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劉方濤
(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溯源及體育功能價值的探究
王萍,劉方濤
(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云南大理無量山、哀牢山民間的彝民,有一種獨特的集傳統飲食文化、舞蹈、音樂于一體的“跳菜舞”,彝語稱之為 “吾多哈”也就是彝族的伴餐舞“跳菜”,它是彝族在婚、喪、嫁、娶等重大禮儀活動中,活躍氣氛敬重賓客的一種民族風俗舞蹈。近年來,各領域對南澗彝族“跳菜”的研究都趨于完善,但在體育領域的研究甚少?;诖?,希望通過對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溯源、演進、種類、身體特征及組合進行研究,探求南澗彝族“跳菜”的體育功能價值,以便人們更加了解南澗彝族“跳菜”,積極參與和傳承這一項寶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南澗跳菜;彝族舞蹈;體育功能價值
本文主要對南澗彝族“跳菜”活動中的歷史溯源、演進以及南澗彝族“跳菜”的種類、身體動作形態及組合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對“跳菜”溯源的背景、文化進行分析,闡釋二者的共生關系, 找出南澗彝族“跳菜”中的體育功能價值,以便在體育學科領域里對南澗彝族“跳菜”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2.1 研究對象
本文是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南澗彝族“跳菜”活動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文獻查閱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歸納法。
3.1 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溯源與演進
3.1.1 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溯源
相傳“跳菜”的溯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是原始部落對狩獵成功的一種慶?;顒印V荚诟兄x神靈賜予食物而托著食物祭祀神靈的活動,這種祭祀活動被繼承下來,演變為歡慶的“跳菜”舞,即在飲食時放歌起舞。《后漢書·東夷傳》里記載:“馬韓常以五月天競,祭鬼神,盡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1]?!鳖愃频挠涊d尚有許多,另一種說法是“跳菜”溯源于唐代,南詔王為答謝唐王的封賞,組織獻演了《南詔奉圣樂》。“跳菜”也由其伴舞發展而來。至此“跳菜”已有 1200 余年的歷史了。
3.1.2 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演進
南澗彝族“跳菜”的具體溯源至今沒有準確的記載,據一些老輩回憶:民國時期,“跳菜”只有在重大的歡慶場合才有,比如結婚娶親。由于表演“跳菜”的場合少之又少,所以從事“跳菜”的藝人也不多,而且動作簡單,變化不大,只要能跳就可。改革開放以后,政策對傳統民俗開始變得寬松,使得“跳菜”產生了活力。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藝術家馬如華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出版了《南澗彝族自治縣民間舞蹈集成》,全面的介紹了南澗彝族“跳菜”,由此外界才開始廣泛地關注南澗彝族“跳菜”。1991年,在大理“三月街民族節”上,南澗彝族“跳菜”征服了各方賓客,使南澗彝族“跳菜”聲名鵲起[2]。1992年,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一等獎。1998年,在第六屆亞洲民間藝術節上獲得金獎。從此,南澗彝族“跳菜”跳出了南澗大山走向全國各地。2003年,文化部正式授予南澗縣“中國民間南澗跳菜藝術之鄉”的金匾[3]。2005年,在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民間廣場歌舞表演大賽中喜獲“山花獎”。2008年,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3.2 南澗彝族“跳菜”的種類及身體
南澗彝族“跳菜”,是在宴席請客上菜時抬著托盤行進時跳的舞,又名“抬菜舞”。常見的“跳菜”有兩類,一類是“宴席跳菜”;另一類是“舞臺跳菜”。
3.2.1 “宴席跳菜”(又稱“實地跳菜”)的種類及身體動作特征
“宴席跳菜”是彝族人民在壽慶、婚喪、嫁娶等活動時舉行的“跳菜”活動,彝民根據不同的“抬菜”方式把“跳菜”分為“空手疊塔跳法”、“口功送菜跳法”兩種跳法[5]。

表1 南澗彝族“跳菜”宴席跳菜跳法
3.2.2 “舞臺跳菜”(又稱“廣場跳菜”)的種類及身體動作特征
按所表演的地點不同或舞臺大小,又分為“舞臺跳菜”和“廣場跳菜”。無論是“舞臺跳菜”,還是“廣場跳菜”,相同之處是其所用舞步都以“半翻歌、三翻歌、全翻歌、三跺腳、掃腳歌、直歌、攢歌、攢攢歌”8種打歌步伐為主[3]。差異在于:“舞臺跳菜”的演員較少,在20人以內?!皬V場跳菜”的演員在40人以上[6]。
3.3 南澗彝族“跳菜”的身體動作組合特征及體育價值功能
3.3.1 南澗彝族“跳菜”的身體動作組合特征
南澗彝族“跳菜”分為無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及無量鄉紅星村白彝“跳菜”。無量山系黑彝,由于諸多的地理因素致使其族內交往密切,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可根據其溯源的原因分為“模仿動物產生的組合動作”以及“抒發感情產生的組合動作”其套路有以下幾種[7]。詳見表2。

表2 無量山系黑彝跳菜的動作組合構成
3.3.2 南澗彝族“跳菜”的體育功能與價值
南澗彝族“跳菜”作為彝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彝族人民團結的紐帶,在很長的一個發展歷程中主要依托民間藝人的“口傳身授”而得以代代傳遞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常重視,南澗彝族“跳菜”得到發展,開展南澗彝族“跳菜”對南澗彝族的文化、經濟、健身、民族團結等都具有積極的價值。
3.3.2.1 南澗彝族“跳菜”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西部大開發給深處西南邊境的云南帶來了巨大的商機,近年來大眾旅游熱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消費熱潮,這一機遇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大理南澗彝族居住的環境十分原始且相對閉塞,正是由于這種地理因素,使南澗彝族“跳菜”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俗體育文化。隨著旅游熱帶來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經貿物流的繁榮。這一地區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極大的促進了大理南澗彝族地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3.3.2.2 南澗彝族“跳菜”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
民族體育項目的表演具有民族性、體育性、觀賞性,南澗彝族“跳菜”是彝族人們生產生活精神的匯聚,是抒發彝族人民情懷的精神產品,也是彝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再現。通過南澗彝族“跳菜”這樣的活動,彝族人民不僅可以在歡愉的氛圍下生活,把體育文化、藝術文化與飲食文化結合起來。在歡快娛樂的氣氛下鍛煉了身體也讓賓客得到了鮮美的食物。很好地表現了大理南澗彝族的民族精神?!疤宋琛蹦墚a生巨大的心靈的震撼,也能給人們帶來歡樂的飲食氛圍,這對于展示、傳承彝族民族體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3.2.3 南澗彝族“跳菜”具有很強的健身與養生功能
南澗彝族“跳菜”是民族文化與體育、藝術的結合,基本動作、套路豐富多樣,多為模仿動物形態和生產生活活動而來?!疤恕钡墓澴圊r明,表達方式強烈而豪放,表演方式與場合極其獨特。 南澗彝族“跳菜”是全身性的運動,頂托盤時頭部、頸部、腰部等肌肉關節的靜力支撐力量得到很好的鍛煉。尤其是在一邊跳舞一邊托舉餐盤上菜的動作,都是一些極其高難度的動作。要保證托盤里的菜碟子不能傾覆的同時,還要做出一些優美的舞蹈動作。在科學的運動強度下,這些動作可提高表演者的力量、耐力、柔韌性及協調能力,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
3.3.2.4 南澗彝族“跳菜”能增進民族之間的團結與交流
大理南澗彝族地區地勢險要而閉塞,彝族人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需要通過一些活動來宣泄情感、娛樂身心,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增進人民的友誼。 南澗彝族“跳菜”對促進民族團結交流,促進和諧、文明的鄉風有重要的作用。表演者除了展示各地對彝族文化的魅力外,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在各彝族地區開展南澗彝族“跳菜”活動,能夠培養年輕人堅強的品質,改善不良的社會作風。
4.1 結論
南澗彝族“跳菜”作為大理南澗彝族文化的產物,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南澗彝族“跳菜”的開展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它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這是目前制約南澗彝族“跳菜”開展的主要條件。人力和資金不足是制約南澗彝族“跳菜”的關鍵因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打工潮”的盛興,使大部分青年人轉向往城市以追求更多經濟收入。所以南澗彝族“跳菜”開展只有部分中年人和熱愛南澗彝族“跳菜”的積極分子的參與,南澗彝族“跳菜”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
4.2 建議
4.2.1 加快南澗彝族“跳菜”的普及和開展
南澗彝族“跳菜”經過多年的發展,得到有效發掘、整理和創新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需利用當前有利時機,組織人力、物力和資金開展全面深入的普查,進行記錄、整理,以圖文、音像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在發掘整理的基礎上,大力普及創新南澗彝族“跳菜”。
4.2.2 推進南澗彝族“跳菜”與旅游發展相結合
在保持南澗彝族“跳菜”的原生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建立具有特色的民族村,并定期進行表演。這種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體育文化,是都市生活不能體驗到的,而其中所折射出自然純樸民族風情文化,正是旅游者為釋放心靈束縛極力尋求的,推進南澗彝族“跳菜”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從而吸引更多觀光旅游者,并帶來貿易、物質交流的繁榮。
4.2.3 深入完善南澗彝族“跳菜”傳承人保障制度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更加深入的落實南澗彝族“跳菜”傳承人保障制度。深入的落實傳承人保障制度,增加傳承人扶持資金和人數,鼓勵民間、社團、以及學校開展傳承南澗彝族“跳菜”活動。增加代表性傳承人的人數及傳承扶持資金,不僅是對傳承人過去工作的認可,也是對其繼續從事傳承工作的鼓勵。完善的傳承人保障制度,不僅能極大地激發了藝人持續從事南澗彝族“跳菜”教習的熱情,還能增加南澗彝族“跳菜”的從業人數,從而保障南澗彝族“跳菜”文化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4.2.4 大力倡導南澗彝族“跳菜”在學校的普及并鼓勵南澗彝族“跳菜”學術研究
學校傳承具有規模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在學校普及和開展南澗彝族“跳菜”的同時,鼓勵南澗彝族“跳菜”文化學術理論研究,產生一批使南澗彝族“跳菜”文化藝術和產業發展具有突破意義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同時與有關院校合作,利用地方資源為院校提供實驗場地、師資等服務,利用學校科研力量為南澗彝族“跳菜”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 秦瑩.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澗彝族“跳菜”[J].大理學院學報,2007(5):11-13.
[2] 曹一梅.南澗彝族“跳菜”及其教育功能[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21-24.
[3] 陳舉惠.南澗跳菜:宴席上的舞蹈[N].中國藝術報,2004-09-24.
[4] 李維錦.試論南澗彝族跳菜的文化變遷以及形象塑造[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4):65-69.
[5] 吳嘉斌.南澗彝族“跳菜”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分析[J].考試周刊,2012(17):25-26.
[6] 王永虹.南澗跳菜:舞出彩云之南的精彩[J].今日民族,2009(10):37-38.
[7] 朱進彬.東方飲食芭蕾彝族饗宴禮儀——南澗彝族原生態宴席舞蹈“跳菜”[J].保山學院學報,2011(4):28-32.
Origin of Nanjian Yi Nationality Dinner Dance and Its Sports Functions and Values
WANG Ping, LIU Fang-t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There exists a unique Yi nationality dinner dance, Wuduoha in Yi language, which integrates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dance and music into a whole in Dalingshan and Ailaoshan of Dali Yunnan province. It’s a folk dance for enlivening atmosphere and showing respect for guests in the important practice of weddings, funerals and marrying etc.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dinner dance from different respects tends to be perfect, but few studies are done in sports. The paper studies th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Nanjian dinner dance from its origin, evolution, kind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t, participating in it actively and inheriting this precious nationality dance.
Nanjian dinner dance; Yi nationality dance; sports functions and values
G852.9
A
1674-9200(2014)06-0054-04
(責任編輯 李世云)
2014-08-01
文山學院體育教育教學團隊建設項目。
王 萍(1962-),女,云南紅河人,文山學院體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