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本期沈正賦的《新媒體時代電視面臨的生存挑戰與發展機遇》認為電視當前雖然遭遇了網絡視頻的沖擊,但是長遠來看它們之間不是替代關系,通過競合兩者完全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一體發展。
荊學民、李海濤的《政治傳播效應的機理與基本內核》認為政治傳播效應的研究,應以政治活動為根基,用政治學的理論來詮釋。其中,政治傳播的效應,不可能直奔一個個社會成員的微觀態度而去,而總是著力于宏觀的政治治理效果。由此,推進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輿論、構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為政治傳播效應的本質規定性。
萬京華的《新華社駐外機構的歷史變遷研究》將新華社駐外機構的歷史變遷與發展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認為1947年以來,新華社駐外機構從無到有,由少到多,逐漸形成遍布全球的新聞信息采集網,其布局越來越合理,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越來越規范,成為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婧嵐、歐陽宏生的《感性與智性:電視娛樂的文化生產》對電視娛樂的感性/智性的內涵及其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理論辨析,并從電視生產的歷史和當代實踐兩個層面展開論證,提出智性之維是電視娛樂的本質屬性;在文化大繁榮的國家政策推動下,電視娛樂場域文化生產的自主性將進一步增強,推動感性、智性之維走向“富有張力的和諧”。
2014年,微電影從一種新型營銷手段日益成為互聯網的“新寵”,“互聯網電影”的概念呼之欲出。本刊推出“透視微電影”專題,擬從科技、倫理、影像與現代性等多個視角再次給予微電影以深入的透視與解析。
張錚、熊澄宇的《我國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其破解路徑分析》認為當前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除了人們熟知的原因之外,還存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規范性不足、政策性支持資金側重大型企業等原因;政府應轉變扶持小微企業的方式,設立專項扶持小微企業基金,并牽頭出臺針對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標準,構筑保護版權與開發版權的市場環境等。
杜友君、杜愷的《20年:從Web到APP,從開放到圈子——我國網絡社交工具發展歷程簡析》對我國網絡社交工具20年的發展脈絡進行系統性研究,提煉出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網絡社交工具的漸進性發展和多樣性變化對于網絡傳播總體態勢與用戶行為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展望我國未來網絡社交工具的發展范式。
余玉的《清末民初新聞團體爭取言論自由的歷史軌跡》,張明新、張凌、陳先紅的《W e b2.0環境下政府機構的對話溝通與社會資本》也頗值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