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懷德
西方對產業集聚理論研究的形成與演化有幾個不同的理論視角,一是集聚經濟理論。認為產業集聚能夠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最早由馬歇爾提出。二是工業區位理論。由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提出,他認為企業是否靠近取決于集聚的好處與成本的對比,集聚所帶來的好處能抵消或超過由此引起運費的增加,集聚因子會對工廠區位選擇產生作用。三是交易成本理論。由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他認為產業集群內企業眾多,可以增加交易頻率,降低區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間范圍和交易對象相對穩定,這些均有助于減少企業的交易費用。四是經濟地理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魯格曼,他強調企業所面臨的地理和功能環境特點對集群形成影響,集聚形成與增長取決于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以及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①五是戰略競爭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他認為區位與企業競爭戰略關系密切,除成本比較優勢外,集群對企業競爭優勢影響很大,集群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方式包括提高成員企業或產業的 (靜態)生產率、增強創新能力進而導致其未來生產率的增長、激勵支持創新和擴張集群的新企業的形成。②
這些產業集聚理論各自出發點和理論側重點不同,更多從傳統產業的集聚特點出發,交易成本、規模經濟、競爭優勢、知識溢出是影響傳統產業集群的主要因素,隨著知識經濟、信息化和創意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在很多新興產業的集聚領域有一定的適用性,也面臨一些局限性。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作為一種新興的高端產業集聚形態,近年來受到西方理論界的關注。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系統性研究。英國魯德豪斯 (Roodhouse)教授系統總結了文化產業集聚區應具備的一些要素,認為文化產業集聚區不僅帶來創意經濟的增長,更多地作為城市文化中心和文化地標意義,而且對勞動力儲備、文化多樣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約翰蒙哥馬利 (John Montgomery)教授通過對愛爾蘭都柏林的寺廟酒吧(Temple Bar)等地進行實證研究,總結出成功文化產業集聚區應具備的三個主要條件:活動、形式和意義。在活動方面,強調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活動,多樣化的聚會地點為創意激發和交流提供空間,夜間經濟與白天經濟的互補等。在形式方面,強調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臨街街道的和街道、建筑風格的營造等。在意義上,強調集聚區帶來的文化精神層面的意義和文化地標的形象塑造等④。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打造,產業鏈條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創意經濟的高端性等特點,注重創意氛圍的營造、公共空間的打造,注重文化活動的豐富、文化形象的塑造等。
國內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迅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研究也逐漸展開。王緝慈將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作為一種高端產業集聚形態,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探索,她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幾種機理:創造力需要互動;技術變化帶來的組織變革對集聚的需求;文化創意產業外包互動發展的需求;地方特質和創意環境;文化創意消費的空間需求。⑤花建認為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目標,而是一個集聚動力、整合要素、創新業態、聯動輻射的動態過程,會經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不斷遞進的過程,他提煉了實體園區和虛擬網絡結合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規律。⑥陳少峰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應具備產業集聚與規模效益;企業為主體;成為專業化的交易中心;具有成長性;園區和企業都有自己的模式;完整的產業鏈的業務布局等六大標準,形成總部基地;大型交易中心;體驗性的主題公園加產業集聚三種基本形態,實現六種角度的提升:資源整合的提升;專業能力的提升;服務平臺的提升;產業鏈條的提升;創業成長的提升;互補性的提升。⑦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研究成果在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對傳統產業集聚規律的突破,集聚規律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規劃和建設的實踐指導,以及特定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律分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真正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實踐指導和理論創新層面的成果相對較少。
基于自身產業特性和集聚規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產業集聚理論和規律的范圍。需要正確認識這種拓展性和超越性,才能有效指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
1.理論超越性。由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在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經營方式等超越了傳統產業集聚理論的范疇,在理論建構上,不僅需要借鑒吸收產業集聚的理論成果,更需要吸收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理論,弗羅里達的創意階層理論,約翰·霍金斯的創意經濟理論、創意生態理論,克里斯·比爾頓的創意管理理論,查爾斯·蘭德利的創意城市理論等最新理論成果。
2.形態超越性。一是主體構成有了較大的拓展,傳統產業集聚區內主要由相關工程和企業組成,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內組成成分要求較為復雜,不僅有文化企業,還有文化機構、展示空間、公共空間、交流空間、交易空間等,尤其是大量以咖啡館、酒吧街、創意集市、文化活動等為主要形態的公共空間。二是在建筑形態上的拓展性。傳統產業集聚區的建筑基本上以規范化的廠房、辦公式建筑為主,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建筑風格、形態上有較高的要求,如798的包豪斯建筑等,建筑本身就是體現園區文化形象、文化地標的重要內容。
3.功能超越性。傳統產業集聚區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產品生產環節,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內不僅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工,還承擔著文化產品消費、體驗、展示、交易、創意人才生活等多重功能。“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生產、生活、生態的完美結合。生產的要求是新業態的集聚,生活是舒適、安逸、有序的生活,生態則是低碳而可持續發展。”⑧其次,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僅具有產業功能,還承擔著城市形象展示、文化空間再造、產業轉型升級、城鄉文化一體化、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素養和審美提升等多重功能。
4.產業鏈經營的超越性。傳統產業集聚區一定程度上注重產業鏈經營,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以版權為核心的產業形態,產業鏈條長,很多收入來源主要在以產業鏈經營的版權收入階段實現,動漫產業就是典型代表。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對產業鏈經營的要求更高,對園區內各企業價值鏈之間的互補性和銜接性要求更高。
5.管理模式超越性。傳統產業集群強調流水線管理和科學管理,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強調多樣性的獨特創意。文化創意人才追求自由、寬松的工作環境,不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不固定的互動交流,傳統產業往往是標準化生產,而文化創意產業松散性較高,過度嚴格的組織管理往往抑制創意的產生。在管理組織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并不適應過度機械化的政府主導管理模式,對產學研一體化,對社會力量、資本的界入互動要求更高。
6.環境營造的超越性。傳統產業集聚區往往只需基本的產業發展基礎效率環境,包括水、電、通訊、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而文化創意產業企業一般都比較小,不具備獨立成長的環境,需要為其提供資金孵化、外包服務、技術支持等多方面服務,而且文化創意產業又具有輕資產特性,核心價值往往是知識產權,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對環境營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提供效率基礎結構,而且要提供創意基礎結構 (包括高品質的大學、研發設施、風險投資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保障和能夠吸引有創造力的人的條件環境)”⑨。而且,由于環境營造需要較長的時間,往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培育時間較長。
7.區位選擇超越性。傳統產業集聚在區位選擇時,往往會考慮運輸、交通便利、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往往會選擇勞動力價格低廉、地租較為便宜的城郊地帶,文化稟賦、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同時大部分文化創意產業都有“低物流性”特征,一部投資幾個億的電影最后的產品就是一張光盤或膠片。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在區位選擇上往往考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程度,吸引文化創意人才的環境因素等,物流、交通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影響相對較小。
8.形成模式超越性。在形成模式上,傳統產業集聚往往是以企業集聚帶動人才集聚,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往往是以創意人才的集聚來帶動文化企業的集聚。另外,傳統產業集聚區形成往往是政府規劃產業發展區域,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進駐。由于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往往不能依靠行政命令來執行,需要較長的培育期,因此,以自發形成為主,待形成了一定的藝術家、創意人才規模,政府再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打造集聚區。
9.開放度上的超越性。傳統產業集聚區注重生產、研發和營銷產業鏈的一體化,因為商業機密原因相對較為封閉,往往有特定的行政區域,并且往往都有相應的圍墻、保衛措施。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更多的是“沒有圍墻的公園”,會更多考慮建筑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內在人文環境的營造,在功能和開放性的差異,集聚區內往往以展示和營銷為主,創作和生產環節往往外移,而且自身的開放性和公眾性較好,往往自身就是旅游景點。
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實踐調研和觀察結果,認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出現了以下幾類顯著的問題。
(1)“硬體化”現象——重硬體建設忽視軟體建設。受傳統產業集聚思維的影響,很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往往非常重視硬體建設,如建筑群、酒店、基礎設施建設等,往往忽視軟體建設,包括公共空間、酒吧咖啡廳等交流場所、街道、文化活動、文化形象地標等,這些軟體建設往往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的關鍵因素。
(2)“短期化”現象——過于注重當前效應忽視長期性。
(3)“偽文化化”現象——以文化之名行地產之實。
(4)“同質化”現象——同類型園區惡性競爭普遍存在。
(5)“非創意化”現象——園區內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末端。目前,國內很多集聚區內的創意人才、創意型企業卻很少,大量的企業都承擔著外包加工服務、復制加工等低端環節生產,這種現象在長三角地區的動漫產業園,珠三角地區的服裝時尚設計產業園內非常普遍。深圳大芬油畫村長期以來主要以外銷型復制流水線生產的版畫、油畫生產為主,也屬于這種類型。
(6)“空心化”現象——創意人群為本的理念缺失。
(7)“泛經濟化”現象——過分強調經濟指標,忽視文化意義。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僅促進產業自身發展,帶來文化GDP,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對城市文化空間再造。簡單用經濟指標來衡量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顯然是不行的,不僅要考慮GDP增長,更要考慮整個城市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城市文化品質的提高,作為文化地標帶來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如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其文化意義顯然大于產業意義。過分重視產業功能而忽視文化功能,帶來的結果就是大干快上,短期見效益的心理普遍存在。
(8)“行政驅動”現象——過于重視政府推動,忽視民間組織和自發形成。在傳統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政府強力推動往往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對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而言,單純的政府推動是不夠的,不僅需要企業的集聚,還需要各類文化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基金會、學術研究機構等的聚集,需要充分發揮民間協會等社會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尊重高端文化創意人才的個性和自主性,不能純粹的按政府強力的“行政驅動”模式來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而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三者的作用,實現良性互動。
從問題來看,很多地方在推動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過程中,并沒有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資源稟賦、支撐條件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往往憑著一時的熱情,忽視了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產業規律,忽視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帶來資源的極大浪費。各地在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前,要在充分考慮幾個核心要素和重要前提的基礎上,再進行規劃設計。
(1)是否具有核心品牌文化資源。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實現轉化,都可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因此,在評價自己的文化資源稟賦時,應重點考慮幾個因素:一是文化資源要具有品牌性。不能過于地域性和民族性,要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二是文化資源價值要有大眾性和當代性。只有具備大眾性價值,開發出的文化產品才能擁有廣闊的消費主體。只有價值具有當代性,開發出的文化產品才能滿足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三是文化資源要具有唯一性。
(2)是否可以吸引到一批核心創意人群。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第一生產力,離開人的創造力,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沒有創意人才的集聚是很難實現的。要充分考慮吸引這群人進駐的環境和條件。弗羅里達認為,有創造力的人才對所處城市的技術 (Technology)、周圍人的才能 (Talent)和寬松愉悅的環境 (Tolerance)三因素 (即所謂“3T”)要求更高,因此要創造良好的“3T”條件,才能吸引高端創意人才。
(3)生產的文化產品是否有目標文化消費人群。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輕資產、低物流、非在地性等特征,文化產業集聚區生產的文化產品的消費人群可以分類兩大類:一類是在地消費人群,往往以旅游人群為主;另一類是外銷消費人群。只有具備一個龐大的消費人群,文化產品才能轉化為價值,才能源源不斷地保障產業的循環和擴大再生產。
(4)是否可以構建核心的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運行,最終要歸結到產業鏈經營上,構建不斷延伸的核心產業鏈條,并圍繞核心產業鏈條進行經營,才能讓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文化發達中心城市,由于具備人才、技術、資金等綜合優勢,實現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跨越式發展,也逐漸面臨著飽和的困境,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也逐漸在發生轉移。其一在東部發達省份和中心城市,向文化資源富集的中小城市或郊區城鎮轉移;其二從全國區域分布來看,向西部經欠發達,文化資源富集城市轉移。因此,開展文化資源富集中小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研究,是順應城市化進程,順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潮流的客觀需求。
其次,發達省份各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為響應中央號召,紛紛以建設各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突破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由于沒有很好的經驗可循,往往照搬、模仿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的建設經驗,但是由于自身條件的巨大差異,面臨著生存的巨大壓力。本來財政緊張的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卻無法吸引創意人群、企業進駐。開展文化資源富集中小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研究,為這些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尋找到可行的、差異化的發展思路,是解決這些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的客觀需求。
文化富集中小城市 (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優勢在于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人群,如何依托自身優勢,探索出不同與東部沿海中心城市的創意產業發展路徑,形成與大都市具有互補的創意產品和創意服務體系是一項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注釋:
① [美]保羅·克魯格曼:《地理和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② [美]邁克爾·波特:《區位、集群與公司戰略》,[英]G.L.克拉克,[美]M.P.費爾德曼,[加]M.S.格特勒主編:《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劉衛東、王緝慈等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③ Simon Roodhouse,Cultural Quarters,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tellect L td,2006.
④ Montgomery John,“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Planning,Practice Research,18(2003),pp.293-306.
⑤ 王緝慈等:《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探索》,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2頁。
⑥ 花建等:《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從創意集群到文化空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⑦ 陳少峰:《文化的力量》,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193頁。
⑧ 王齊國:《園區建設應避免“有建筑沒內容”》,《北京商報》,2012年1月5日。
⑨ 王緝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發展規律》,《中國高新區》,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