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斐 封季堯
(作者王斐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后;封季堯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3年的中國電影產業依舊在快速繁榮的道路上前行,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8日全國電影票房已超200億,其中國產片票房超111億元,占比約56%。揭開高速增長的票房數字表象,我們會發現很多盲點。“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項目自2011年啟動以來已經連續進行了三屆,調研問卷中展現的問題和最終得出的結論直擊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現狀,使很多電影從業者醍醐灌頂。
2014年2月27日下午,“2013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數據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該項調研由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與《現代傳播》雜志社聯合主辦。發布會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傅紅星主持,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楊耕出席會議。調研數據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發布。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趙葆華對發布的數據進行了點評。近三十家媒體記者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黃會林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2013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的概況,2013年數據調研共回收1436份有效問卷,涉及99個國家,40種母語的人群。調查結果經SPSS專業統計軟件處理后得到近四十萬條相關數據。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研究團隊對調研數據進行了深入研究,繪制了數百個圖表,總結出大量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在大量調研結果中精選數據,并結合圖表整理成調研報告。延續三年的調研使得結論越來越具科學性,課題組在數據調研的基礎上已形成了六萬多字的調研報告,以及《銀皮書:2011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和《銀皮書:2012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在電影業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為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傳播研究提供了數據基礎和依據。
黃會林教授用PPT展示了根據數據形成的各種圖表。其中包括四大類數據:(1)外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總體情況。(2)對比分析母語為英語、韓語、法語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接受程度。(3)漢語水平對受訪者接受中國電影的影響。(4)通過互聯網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的特點。其中有受訪者掌握漢語的狀況、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觀看中國電影渠道、影響受訪者選擇中國電影的因素、受訪者對不同類型中國電影的評分、對功夫電影元素的認同度、功夫電影對受訪者產生的影響、中國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影響、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節的了解程度、對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認知等問題。
黃會林教授總結了以下幾點結論:(1)中國電影類型片市場尚不成熟。在總分9分的評分體系中,功夫片和動作片得到最高分 (6.8分),其他類型片得分普遍較低。受訪者最喜歡的中國類型電影依次是動作片、功夫片、歷史、戰爭片和喜劇片。觀眾最不感興趣的中國類型電影是音樂片和恐怖片。(2)動作片和功夫片雖仍是主打,但創新不足。由數據可知2013年動作片和功夫片對外國觀眾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觀眾更重視功夫片的武打效果,武打效果是他們選擇功夫片最重要的因素。喜愛功夫片的觀眾希望到中國旅游、了解中國文化、學漢語、學功夫。(3)中國電影中形成的中國國家形象比較中性。外國觀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主要是“神秘”“古老”“發展”“獨特”等中性詞,選擇中國“不文明”或“現代”的受訪者都在20%左右。(4)不同母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態度迥異。調研對來自英語區、法語區、韓語區的受訪者做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來自英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評價最高。來自韓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了解最多,但是評價最低。來自法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了解程度最低,但想通過中國電影了解中國文化的意愿最強烈。(5)中國國際電影節距離真正國際化尚有一定差距。調研顯示,超過57%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中國的任何國際電影節,中國國際電影節距離真正國際化尚有一段距離。(6)網絡是外國觀眾獲得中國電影信息、觀看中國電影的主要渠道。受訪者主要是通過免費網站和電視這樣的渠道,選擇院線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只有18.4%。通過付費網站和影碟觀看中國電影的約占11%。只有約30%的受訪者直接消費了中國電影。只有約4%的受訪者選擇了手機和平板電腦作為觀看中國電影的主要渠道。(7)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難以吸引外國觀眾。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不感興趣。但是,他們普遍表現出對中國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興趣。 (8)從中國電影關鍵詞可以看出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特點。2013年調研問卷最后一個問題是寫出一個中國電影的關鍵詞。男演員方面有322位受訪者寫了成龍,106位受訪者寫了李小龍,95位受訪者寫了李連杰。女演員方面各有12位受訪者寫了范冰冰和章子怡。導演方面有28位受訪者寫了張藝謀,11位寫了李安。
黃會林教授針對調研數據所作的分析圖表和得出的結論,提出了中國電影在未來國際傳播的五點建議:
1.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應以“中國夢”為核心。通過調研可知,近年來盡管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往來日益頻繁,但是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所倡導的“第三極文化”理論是在堅守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匯通國外優秀的文化以求超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確定了中國文化的核心,解決了多元文化中中國電影主體性的問題,解決了中國電影應該表現什么,傳播什么的核心問題。電影工作者應當把中國夢作為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進一步增強創新創造活力,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2.增加漢語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渠道,保護中國娛樂地緣政治利益,鞏固漢語言文化圈。參加2013年數據調研的受訪者中能夠熟練使用漢語和完全不懂漢語的受訪者都在20%以下,掌握簡單漢語詞匯和能夠使用漢語簡單交流的受訪者占了近70%。調研顯示受訪者漢語水平越高,其對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接受能力越強,因此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應當加強漢語在海外的傳播。
3.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增強中國電影創新能力,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搶占多媒體時代國際文化傳播的制高點。通過調研可以看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還處于培養觀眾的階段,移動設備觀看電影尚未成為消費主流。網絡可以為電影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在互聯網上觀看中國電影突出了受訪者的主動性,他可以主動搜索自己感興趣的電影觀看,還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隨時了解其他人對電影的評價,搜索更多有關電影的背景資料,對電影的了解更加深入。重視網絡傳播效果、積極探索網民的行為特征對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非常重要。另外,電視媒體依然在信息傳播中占據重要位置,也應當關注國外電視傳媒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應傳播“正能量”,加強類型片創作,對國內外市場進行精準營銷。數據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中國功夫片和動作片已經發展為比較成熟的類型特征。但是,如果不加強創新,很可能被觀眾拋棄。而其他類型電影需要吸取國際上成熟的制作經驗,研究受眾需求,明確類型特征。中國電影應當突出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主流,肯定中國發展成就,用影像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的評價。對外國觀眾普遍喜歡的動作片和功夫片,不應渲染暴力,應當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達民族精神和正能量上下功夫。
5.中國電影需要有國際化視角,表現全球化的訴求,應當鼓勵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青年電影工作者進行創作。2013年的電影市場,一批青年導演如徐崢、薛曉璐等嶄露頭角。但是幾個年輕導演的脫穎而出,不能完成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這一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導,民間參與,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準確把握國際市場潮流的青年電影工作者隊伍。
趙葆華高度評價了“2013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數據調研報告”,他認為這個報告是在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內紅火,外平淡”的情形下的一種冷靜、科學、準確的估量。中國電影多年來一直“重內需,輕輸出”,中國電影的輸出只停留在少數電影節中個別人物帶著個別作品的春光乍現,不成規模,也不是產業狀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都提到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文化對外輸出工程這樣一個戰略高度,這正是如何把中國電影講給世界聽的課題。現在不是中國電影要不要輸出的問題,而是中國電影如何有效輸出,如何傳播的問題。我們在傳播和輸出中往往有一廂情愿式的盲目性,此調研報告正是給考察和制定中國電影輸出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個準確的依據,此調研報告將對中國電影輸出戰略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調研報告提到中國電影如何向外輸出的問題,他認為,一是要有中國自己的尊嚴感,尊重自己,不討好不巴結外國的電影市場和電影節。二是要有清醒的發展戰略,即堅守中國電影的文化身份,講中國故事,表現中國精神,承載中國核心價值,要努力表現中國人在踐行“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生存狀態和美好愿景。三是在中國電影的輸出中要講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堅守民族文化身份。
發布會的最后,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傅紅星做了總結發言,他認為“2013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數據報告突出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亮點,也沒有回避相關問題。作為現代創意產業的一部分,中國電影行業的潛力還很大。近三年數據調研結果顯示,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及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受訪者普遍反映,中國電影在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上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東西影響了他們對中國電影的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歸根結底需要通過創新實現發展。無論是電影體制的創新、電影創作方法的創新、電影營銷手段的創新,特別是電影內容的創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須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不認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國電影將難以取得長遠的發展。希望電影界和媒體工作者能共同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