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 要在充分了解農藥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礎上,根據防治病蟲害的種類,選用合適的農藥類型或劑型。如噻嗪酮對白粉虱若蟲有特效,對蚜蟲無效;抗蚜威對桃蚜有特效,防治瓜蚜則效果差;甲霜靈對各種蔬菜的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高效,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在防治保護地病蟲害時,為降低濕度,可靈活選用煙霧劑或粉塵劑。
適期用藥 要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為害規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做到適期用藥。如在蔬菜播種或移栽前,采取苗床(棚室)施藥消毒、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等措施。當蚜蟲、螨類點片發生,白粉虱低密度發生時,可采取局部施藥。一般情況下應于上午用藥,夏天下午用藥,澆水前用藥。在氣溫較高情況下,使用硫制劑防治瓜類蔬菜茶黃螨、白粉病,易發生藥害。
掌握濃度與藥量 不同蔬菜種類、品種和生育階段的耐藥性常有差異,應根據農藥毒性及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結合氣候、苗情,嚴格掌握用藥量和配制濃度,防止發生藥害和傷害天敵,只要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時,對于抗病品種或輕發生時,每667平方米只需三唑酮3~5克(有效成分);而對于感病品種或重發生時,每667平方米則需7~10克。運用隱蔽施藥(如拌種)或高效噴霧(如低容量細霧滴噴霧)等施藥技術時,將不同類型、種類的農藥合理交替和輪換使用,可提高藥劑利用率,減少用藥次數,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降低用藥量。
合理混配藥劑 即采用混合用藥法,達到一次施藥控制多種病蟲危害的目的,但混配農藥要以保持原藥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產生劇毒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為前提。需用混配農藥的,應現配現用。一般各種中性農藥之間可以混用,中性農藥與酸性農藥可以混用,酸性農藥之間可以混用,堿性農藥不能隨便與其他(包括堿性)農藥混用,微生物殺蟲劑(如Bt乳劑)不能同殺菌劑及內吸性強的農藥混用。如代森鋅可與敵百蟲、敵敵畏、樂果混用,但不可與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硫酸銅等混用。
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 最后一次使用農藥的日期距離蔬菜采收日期的間隔時間越短,則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越多,反之則越少。因此,生產者一定要嚴格掌握各種農藥的使用安全間隔期。原則上,生物農藥的使用安全間隔期為3~5天,菊酯類農藥為5~7天,有機磷農藥為7~10天(少數14天以上),殺菌劑除百菌清、多菌靈要求14天以上外,其余均為7~10天。通常做法是夏季至少為6~8天,春秋至少為8~11天,冬季則應在15天以上。
多利用生物天敵 一是保護天敵,如瓢蟲、蜘蛛等,并創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的環境。二是釋放天敵,如捕食螨、寄生蜂、赤眼蜂等。
不用廢水、污水 不用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稀釋藥劑,因為廢水、污水中有金屬離子、毒物、病菌、蟲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