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俊
【摘 要】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充分運用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受到教育,適時地開展大情境、小課堂教育,將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接近現實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熏陶,知其義,感其情,礪其志,敏其行,真正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獲得良好的品德修養。
【關鍵詞】又相互聯系 互相影響 互相滲透 知是基礎 行是關鍵 語言描述 課本劇 游戲 多媒體 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人的思想品質的形成,要經過知、情、意、行四個過程,知是知道,情是情感,意是意志品質,行是行動,知情意行四個因素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過程中應從情入手,讓學生知理明事,受到情感熏陶;再在實踐中指導行為,在行為中鍛煉意志。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只有重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點,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場合下產生,這也就有了“觸景生情”之說。所以教師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在教學實踐中,深感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充分運用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受到教育,效果很好。在如何創設情境方面,大致有如下幾個途徑:
一、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具體情境,感染學生
通過語言的描述,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喚起其注意,激起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就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在教四年級下冊《家鄉的風光美》這一課時,在“誰不說俺家鄉好”的音樂聲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家鄉的優美景色、豐富的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產生情感共鳴。教師的情感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調動了整個課堂氣氛。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得到提升,學生們會暢所欲言,他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得淋漓盡致,逐漸形成清晰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和道德觀,而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利用課本劇表演再現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要求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突出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通信與生活》這一單元中的《通信連萬家》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表演家庭生活的小片段(信息查詢、QQ聊天、網購、發電子郵件等。)將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內容搬進課堂,增加教育的真實感、親近感,更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小情景劇的表演將學生帶入各個社會生活場景,在表演和評議中,學生進一步體驗當好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這樣做,體現出品德與社會課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關注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三、通過游戲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入境
好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和競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并且集體活動是陶冶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在集體活動中,孩子的情感相互感染,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鳴。若能在教學中采用這種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道德情感。如: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大家都是好朋友》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放《找朋友》音樂,學生自由活動,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通過拉手,送禮物送給自己的好朋友,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感受到同學之情,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情,明白要珍惜友誼。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上我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收獲,更要讓他們帶著這種熱情,以更濃厚的興趣,更飽滿的激情進行以后的學習生活。
四、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簡潔實用的多媒體課件,再現教材中的情境,無疑是很好的創設情境的途徑,大量地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力求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具體的情景中了解、感知,對于拓寬學生認知渠道,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重要作用。
五、生活展示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學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高境界。而生活展示情境,是通過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兒童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展現在兒童眼前。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在愛的陽光下》這一單元中的《家人的愛》這一課時,我拍攝了學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孩子陪爺爺散步,給奶奶夾菜,爸爸媽媽下班時,為他們接過提包,遞過拖鞋等。)將學生的切身生活作為教學內容搬進了課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實感、親近感,更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時,必須明確,進行情境教學是手段,目的是進行品德教育,必須進行有效教學。做到這一點,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注意把握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編寫體系和編寫原則,熟悉教材,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做低效的重復勞動。
第二,把握好時間和效益的尺度,進入情境刪繁就簡,不搞形式主義,不擺花架子。
第三,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堅持以學生為本,不主觀臆斷,切合學生實際,尊重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基礎,科學合理地設計情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