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元淵
【摘 要】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都嘗試過糾錯本的使用,但往往不是堅持不下去就是讓糾錯本流于形式。糾錯本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何使這一良好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作用,除了教師本身在思想上堅定并堅持使用之外,賦予糾錯本新功能新價值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幾年教學中使用糾錯本的實際經驗,總結使用糾錯本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科學 糾錯本 新功能 新價值
著名兒童教育家皮亞杰說“錯誤是有意義的學習必不可少的”。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都嘗試過糾錯本的使用,但往往不是堅持不下去就是讓糾錯本流于形式。如何使這一良好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作用,除了教師本身在思想上堅定并堅持使用之外,賦予糾錯本新功能新價值尤為重要。
1基本功能——糾錯功能
常規的糾錯本是把自己不會的不懂的典型的題型集中到一起,便于自己找出不足,各個擊破,也便于考前集中針對性的復習,避免了題海戰以及做了錯、改了忘、再做還錯的徒勞循環。但是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幾乎完全沒有糾錯本的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七年級的始業教育中指導學生認識糾錯本,正確使用糾錯本。
1.1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重視糾錯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七年級的學生懵懂單純,教師可以收集各種媒體報道中有關學生在糾錯本方面的成功案例資料,尤其是一些中高考狀元學生的糾錯心得,展示給學生(這些年的各大報紙媒體都有大量的相關報道),讓他們充分認識糾錯本這個學習方法的優秀之處和重要性,然后讓學生明白整理錯題的過程也是歸納的過程,能很好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利用糾錯本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犯錯誤的根源,并對特殊的知識點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好方法。從而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重視糾錯本,并建立起“使用糾錯本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的觀念。
1.2介紹和規范一定的糾錯方法,幫助學生系統管理糾錯本
1.2.1糾錯≠抄錯題
在學生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先明確一些糾錯的規范:如在收集錯題時,不僅要寫出解題的正確過程,還要寫出分析過程,最好還能寫出解題時的思維過程,與自己的思維障礙,找到思路突破的方法。當然還要向同學們強調:寫出正確的解答過程,并且能正視自己當時的錯誤思維,這對加深這類題型的印象,培養正確的解題習慣大有裨益。
1.2.2剪剪貼貼——減少糾錯過程中出現的煩瑣
在平常的學習中,有不少學生不愿意整理錯題,他們往往覺得懂了就行,沒有必要整理起來,再整理就是浪費時間。也同時為了杜絕學生在糾錯過程中出現抄答案抄選項的無意義糾錯,建議學生直接剪錯題貼在本子上,或直接將該知識點摘錄下來的方法。其實在復習過程中學生不可能翻閱過去完成的所有作業和試卷,因此我在教學中就建議學生所有資料只要隨時剪貼,不需介意書本的完好性。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在糾錯過程中花在抄寫錯題上的時間,也充分并快速地利用了所有資料練習,避免出現反復操練的題海戰術。
1.2.3階段總結(前車之鑒 后車之轍)
其實以上的方法已經有很多教師在操作,但由于不再有后續的操作,糾錯往往流于形式。而且教師也會發現學生糾錯能力差異很大,如果此時也無跟進措施,那糾錯本又只能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種學習方法。
在糾錯過一到二次之后,教師必須對糾錯情況進行總結:首先教師需非常認真批改這二次糾錯作業,挑選出整體乃至每一題優秀的狀元糾錯,展示給同學們看,介紹每一位優秀的同學糾得好的原因是什么!盡可能找出學生在糾錯中采用的多種形式的表現:如該同學糾錯中利用了比較、圖表的方法等;該同學在糾錯中運用了不同色彩、各種標記使糾錯點更清晰等;當然同時也可展示糾錯不夠理想的同學作業,分析其不足的原因。至此,學生才能從“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當然,真正能“漁”僅靠一二次階段總結是不夠的,多多發掘學生的優秀糾錯內容,進行隨時展示,相互交流,不斷提升學生糾錯能力。
1.2.4化被動為主動
好習慣的培養需要二十九天,同樣形成良好的糾錯習慣也需要老師在前期工作中不斷提醒,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評作業時,發表下對某題的感想:“這題出得很巧妙!”“這題題目一般但這個思想很好,如果改一下……”講評完試卷后也可以問一下學生:“要是我來糾錯,我一定要選某某題!”“你覺得哪幾題值得糾錯呢?”在平時點滴中養成糾錯的習慣,以及培養糾錯中挑題的能力!這樣的提醒和培養絕非一蹴而就,它可能會貫穿整個初中三年,但只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深入才能最終使學生形成主動糾錯的習慣!學會糾錯這個學習方法!
1.3開發糾錯本的多種其他功能
如果一種學習方法過于單一,往往該學習方法會讓學生認為比較枯燥乏味,因此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應該不斷賦予它新的功能,使其更具生命力!
1.3.1預習本
根據跟蹤調查中考中高分段學生的科學學習情況分析發現:高分段的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他(她)往往不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來學習科學的,他(她)們會覺得科學的學習似乎更像是“復習”,而已獲得的知識是來自過去的積累和興趣,他們認為學科學的過程不是默默耕耘,埋頭苦讀的過程,更像是遠航的船在老師的點撥和指導下揚帆起航,當然在這個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見解,有些獨特的見解是在教科書上也看不到的,也可能包含著一些錯誤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其中加以引導和幫助。
其實預習這個學習方法一直被人熟知,但在使用它的過程中,總是因為沒有足夠時間等原因而被棄之不用。如何做到既不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又讓學生真正在學習過程中發揮預習的作用和效果呢?我決定借鑒常規語文閱讀作業改變以往科學假期作業:一直以來常見的科學暑期作業就是做題目的形式,而我嘗試在寒暑假放假前會布置一個閱讀作業,首先根據下學期的教學知識內容給出閱讀內容及方向,或者給學生具體的書籍名稱或百科類的范圍,請學生在假期里閱讀這些書籍或內容,并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摘錄知識點或進行自我小結和歸納,閱讀筆記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知識點的歸納,也可以是表格式的整理等!這樣的假期作業減少了傳統假期學生操練式的作業,變成了開放式的閱讀作業,既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當然閱讀筆記的完成是在“糾錯——預習本”上完成的,這樣的做法既彌補了預習這個環節的缺失,又同時能讓學生將糾錯本時時放在手邊,不遺忘它的存在,將學校中的學習在家中做一個延續。
1.3.2階段整理本
總結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對錯誤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分類,就可以通過對一個錯誤的解讀去復習舊的知識,鞏固新的知識。如何將總結和歸納分類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呢?“階段整理”可以成為非常完美的結合!可以借鑒教科書上的本章提要或教學光盤上的知識框架在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單元學完之后,請學生“依葫蘆畫瓢”進行階段總結,并將這一段時間內收集的錯題進行系統整理和編號,這樣既方便學生在今后學習中便于復習,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一種系統資料管理的方法。
1.3.3重點課堂筆記本
課堂筆記一直都是非常有效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但是在現在的課堂上我們已經很少看見它的蹤影,由于浙教版的教材特點,很多教師選擇舍棄原來的課堂筆記本,而將一些教學內容直接記錄在書本上的這種方式來適應這套教材。但是在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后,我們發現單一筆記記錄在書上的方法可能會造成學生復習時候的知識點的不系統,特別是一個階段的復習總結課,如果沒有一個專門的筆記本就會造成該復習內容的落實率的降低!但是如果讓學生準備多種用途的筆記本,又會造成學生學習的負擔,反而會造成對于學習程序的茫然,因此將幾種用途進行整合,此時利用已有的糾錯本作為課堂筆記本。但是這并不是平時意義的課堂筆記本,它不適合將平時教學的過程內容記錄在上面,而是適合遇到總結性、復習性的內容的記錄,這樣也可以作為學生自我小結的一種范本,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自我學習、自我總結!
科學糾錯本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如何讓這一曾經的學習方法煥發新的光彩,將這一老瓶裝上新醋,結合自身的教學過程和特點發揮它真正的功效!當然任何好的學習方法都需要我們的不斷堅持,切不可“束之高閣”或“流于形式”,糾錯本的功效也才能真正發揮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時候,時時都用到糾錯本,刻刻都想到糾錯本!使糾錯本——預習、整理、課堂筆記本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