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何明祥,浙江省嘉興市教育學院生物學、科學教研員。
《中國教師》:何老師,您好!請問,校本教研在概念以及實施方面與學科教研組活動有何本質區別?
何明祥:我認為應該無本質區別,但以前大都習慣稱為教研組活動,活動內容更多的是學科教學管理層面的,諸如計劃的討論與制訂、各項教學準備的任務分工與協調等等。而校本教研是針對當前教學改革大環境需要所提出來的一種說法,當然內涵理應發生改變,否則只是名稱的更換,那是毫無意義的。這個內涵的改變就是由原來的學科教學管理這樣一種淺層次的教研組活動向真正意義上的學科教學研究這種深層次的學科活動改變。由于時空上的便捷,加上同一所學校的教學因素的一致性,參與者彼此的熟悉了解等,這都使校本教研具有了比區域性教研更大的優勢。因此,校本教研理應成為教師個體發展、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最為重要的平臺。
《中國教師》:近十年來全國各級教研系統都在推動學校的校本教研,您認為目前我國學校校本教研質量如何?
何明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校校本教研的質量還是參差不齊,而且總體上還不盡如人意。有的學校已經開展得卓有成效,但數量不多,尚屬點點星火,絕大部分學校似乎還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研組活動”那種低層次的教學管理層面,或者是“輪莊”式的開課、聽課、評課,活動前沒有明確的主題,活動后也沒有相應的反思、小結和提升,更沒有持續的跟進。這樣的活動,說白了還是為了應付學校。
《中國教師》:您認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樣的基本條件?目前影響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何明祥:這顯然是與一所學校的大環境有關。首先學校在管理上應該出臺一些必要規范和細則,譬如定主題、定內容、定時間、定地點,尤其是定主題,一定要有明確的主題,然后框定相應的具體內容。其次,學校應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要讓教師認識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成為教師內在的需求,而不是應付學校的任務。但要讓教師對校本教研產生內在需求使校本教研發揮其真正的價值,教師通過教研活動能夠真正獲得幫助、提高,而不是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當然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做好了就會成為一種良性循環。所以,校本教研有效實施的難度在于改變原有的習慣和看法,此時骨干與典型的示范可能就顯得特別重要。
《中國教師》:校本教研如何與學校科研、學科教研整合?
何明祥:其實校本教研的永恒主題應該是學科教研與學科科研,離開這兩者,我不知道校本教研還有什么可開展的必要,那一定會變成無米之炊,活動必然就會流于形式。基于此,我覺得不存在整合的問題。或者換個說法,學校層面的科研和學科教研通常會有一個相對較大的主題,因為它肯定是指向整個學校或整個學科層面的“大問題”,但是,思維的“大問題”必然需要分解成具體的一個個“小問題”,這樣才能加以解決。這些“小問題”就是日常性校本教研的主題。
《中國教師》:在提升教師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議?
何明祥:我認為關鍵是要提升教師的學習、實踐、反思與溝通的能力。教師要學習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應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然后反思理論的可操作性以及實踐的成敗與得失,最后是相互啟發、彼此借鑒。所以,提升個體的校本教研能力,這四個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這樣,校本教研才能走向有效。
《中國教師》:對國家層面的校本教研推進工作,您有何建議?
何明祥:校本教研是最基層、最草根的教研,但如果開展得好,對每一位教師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肯定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國家層面恐怕很難在這項底層活動中有所作為,因為校本教研必須指向本校的實際問題,而不是面上的共性問題(即便有大面積的共性問題,作為一個學校通常也是很難通過校本教研來給予解決,因為這既然是大面積的共性問題,那么,導致這種問題的背景也一定比較宏大)。在校本教研的管理方面,我們更多的也只能依靠所在學校的行政。
《中國教師》:對校本教研的開展,您有何寄語給廣大一線教師?
何明祥:教師如果無法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起碼也得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那么做教育就應該有一種職業的態度,有了職業的態度就會有把它做好、做到極致的愿景。但教育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某種程度上比醫生的診療治病還困難,因為它是對一個人心靈的塑造,而醫生只是對生理的診治。所以單憑個體是很難做好、做到極致的。教師間相互的借鑒、啟發、交流、學習等肯定會促進自我的發展,并從這一職業中收獲更多的成就。
(責任編輯:馬贊 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