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永常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
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文| 吳永常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

自2001年全國農業科技大會上將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列為一項重大科技行動,并正式納入了《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基本完成建設期而進入轉型階段,園區發展動力由資源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從園區整體布局來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一城兩區百園”大格局初顯。
“一城兩區百園”協同創新結盟,是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模式的重要探索,有助于促進全國不同園區之間政策聯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形成大聯合,構建我國農業大市場,帶動現代農業的產業鏈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同推進。其中,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就其地理位置與發展水平而言,是能夠承擔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業服務中心的功能,引領和支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這點是明確的。而“兩區”是楊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與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它們則分別位于陜西和山東,從地理布局方面考慮,筆者認為,其對全國的帶動作用可能是有限的。雖然有信息化推進會有所抵消這個問題,但是農業產業的發展是有地域性特點的,這“兩區”從區域協同創新的角度而言,由于地域的限制,可能會削弱對我國西南地區等地農業的帶動。
截至目前,我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已有118個,新一批的科技園區也在審批當中。當前,園區申報材料主要包括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兩部分,但要一個園區要落實下來,這兩個材料可能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從產業規劃而言,園區產業規劃應當是當地優勢、代表性產業的規劃,這不等于當地農業發展規劃,但是從目前園區申報材料中的產業技術路線圖來看,很多園區產業規劃都是有問題的,突出表現為產業雷同。其次,建設方案可操作性差。農業科技園區自2001年納入《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起初,園區的建設就參考了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所以才有了園區邊界、產業集聚等概念。根據科技部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申報要求,園區核心區面積規定是在5000畝,在具體實踐中園區核心區中道路、基礎設施、產業服務等支撐機構布局的超過萬畝并不多,但大多缺乏詳實可操作的建設方案作為支撐。
在政府職能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成立,這是提高農業園區創新服務效能的先行先試,是由政府主導的行政化管理向社會化服務、社會化管理的轉型,毫無疑問,這個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在園區管理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應當成為一個權威的信息管理網絡,真正實現“一城兩區百園”全國農業產業融合的大格局。因此,必須加強園區信息化建設,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園區農業的現代化,通過全國不同園區之間信息交換來實現資源整合。
信息化建設是實現“一城兩區百園工程”的重要手段,園區的發展方向上要素的集聚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前提。從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多年發展的經驗來看,農業科技園區從先期的農業成果轉化平臺發展到今天的創新創業平臺,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產業集中的階段,而是應該將各種科技、金融、物資信息等要素,轉變為通暢的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產業鏈的融合和有效延伸。
農業科技園區另一項重要使命是成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安居樂業”,黨中央在城鎮化建設工作中也指出要重點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在城鎮化建設的各種模式中,筆者認為將農業園區構建成各種要素聚集的現代莊園,這是最行之有效的集聚人流的方式。現代農業的形成方式,就是要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與農業人口的城鎮化聚集結合起來。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