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露,張俊琦,趙小娟,田衛衛
臨終關懷又稱姑息醫學,是對臨終患者和家屬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綜合性醫護措施,以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社會和精神需要,其目的是讓患者安詳、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1]。臨終關懷護理不僅是給予臨終患者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溫暖,提高其生存質量,同時也是為患者家屬提供人文關懷的重要措施。筆者于2009年7月~2014年4月對61例住院軍隊離休干部進行了臨終關懷護理,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2009年7月~2014年4月,在我科死亡的61例軍隊離休干部,均為男性,年齡在83~94歲,平均88歲。其中惡性腫瘤晚期患者14例,嚴重心肺疾病失代償期病情危重者45例,腦血管意外2例。
2.1舒適護理 為患者提供環境整潔、安靜、舒適的家庭式病房,光線充足、通風良好,配置電視、空調、電話及一些簡單的家用電器,擺設綠色植物,使其感到舒適溫馨。尊重患者的喜好,播放平時患者愛聽的歌曲;用患者字畫、家人相片裝飾病房。同時鼓勵家人陪護,參與關懷照顧。一方面便于患者與親人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情緒穩定,減輕孤獨感,增強安全感。同時滿足家屬對患者臨終照顧的愿望,陪伴患者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使患者及家屬心靈都得到慰藉。
2.2心理護理
2.2.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掌握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技巧,態度誠懇,語言親切,耐心仔細地傾聽患者訴說,及時了解患者真實的想法和心愿,充分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痛苦,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使其獲得安全感和信賴感。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主動介紹治療和護理方案、治療前的相關準備、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2.2.2社會支持 積極與干休所溝通,幫助老人保持社會聯系,通過干休所領導及戰友幫助患者,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肯定患者的生平成績,讓患者感到在人生最后階段得到理解和尊重,減少孤獨和悲哀。
2.2.3觸摸 觸摸護理是大部分臨終患者愿意接受的一種方法。對患者的面部、頭部、肩部、軀干等進行按摩,采用順時針環形按摩手法梳理頭發,使患者全身得到放松,感到舒適、安全。
2.3癥狀護理
2.3.1疼痛護理 疼痛是晚期癌癥患者備受折磨的最痛苦的癥狀,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醫護人員要對患者疼痛表示認同,安撫患者的情緒。仔細詢問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和持續時間,及時評估疼痛程度,正確規范使用止痛藥以持續有效緩解疼痛。在對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時,動作要輕柔,技術操作應嫻熟,以免增加患者痛苦。采取讓患者聆聽喜愛的對其人生各個階段具有意義的音樂,幫助患者放松,將患者注意力從對疼痛和死亡的恐怖焦慮中轉移出來。
2.3.2呼吸困難護理 呼吸困難是臨終前患者最常見和痛苦的癥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尤其是是氣管、肺部腫瘤、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難尤其突出。由于這個階段的呼吸困難是不可逆轉的,一般不宜使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指導患者保持鎮靜,幫助患者采用舒適體位,抬高床頭,或端坐體位,促進排痰,按醫囑給予氧療、祛痰藥、支氣管擴張劑,霧化吸入排痰,必要時根據病情給予無創機械通氣輔助呼吸。
臨終患者家屬面臨即將失去親人的痛苦和折磨,同時還要承擔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情緒低落、悲傷,他們同樣需要心理支持和安慰。醫護人員要尊重患者家屬的知情權和診療決定權,使其對患者疾病的進展和預后有明確的知情和認識。給予充分理解和情感支持,認真傾聽和交流,安慰家屬面對現實,使其有充分心理準備,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共同完成對患者的臨終關懷,使患者及家屬均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臨終關懷已成為近代醫學領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社會需求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2],充分體現了對生存質量的看重和對生命的尊重[3]。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各種慢性疾病終末期和腫瘤晚期患者人群逐年呈上升趨勢[4],老年醫學提倡臨終關懷[5],其重要性在老年醫學中日益凸現。
臨終關懷并非無意義的延長生命,而是從軀體、心理等綜合治療和護理上減輕患者身心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使臨終期患者平靜、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歷程。在借助先進的治療技術已無法逆轉的疾病晚期,患者難以接受即將來臨的死亡,內心充滿恐懼、絕望、無助。這個階段,患者特別需要關懷、溫暖、尊重和身心的照護,因此,醫務人員應樹立“人性為主”理念,以患者為中心,從其心理和軀體因素出發,提供個體化護理,以讓患者軀體舒適為核心,從治療轉化為照顧、安慰為主,保持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并幫助其家屬適應和接受親人的去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生過分關注,對死亡忽視、逃避,因此,死亡教育是醫務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醫務人員應加強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的修養,在醫療工作中將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有效地結合起來,讓患者掌握命運,保證生命的尊嚴。
【參考文獻】
[1] 黃海珊,張靜平,鄧小梅.芻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臨終關懷[J].醫學與社會,2006,19(9):36-38.
[2] 孟憲武.臨終關懷[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
[3] 趙瑋,趙玥,方芳.臨終關懷是醫德的綜合體現[J].醫學與社會,2012,25(8):7-8.
[4] 陳萬青,鄭榮壽,張思維,等.2003~2007年中國癌癥發病分析[J].中國腫瘤,2012,21(3):171-178.
[5] 董碧蓉.老年病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