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鈺,劉小明,王利英,盧 敏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高齡患者日漸增多。高齡患者由于器官老化、血管脆性大、靜脈穿刺困難、需要長期或間歇的靜脈輸液治療。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因其留置時間長,能減少藥物、血液制品、營養液等對血管及周圍組織的刺激,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已成為老年患者靜脈治療的常用方法。我科2012年2月~2014年9月在78例高齡患者中使用PICC,本研究分析了PICC術后非計劃拔管原因,以指導臨床充分發揮PICC置管的優勢,有效解決高齡患者的靜脈輸液難題,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規避護理風險。
1.1病例資料 我院2012年2月~2014年9月進行PICC置管的高齡患者共78例,均為男性,年齡81~100歲,平均96.3歲;PICC導管留置時間最短17 d,最長為1年9個月,平均留置時間4個月;留置部位貴要靜脈70例,肘正中靜脈8例;使用單腔導管75例,雙腔導管3例。
1.2方法 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三向瓣膜式的PICC導管(型號:4Fr)及一次性肝素帽,同時使用3M透明敷料和思樂扣固定,經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由靜脈治療專科護士行PICC術。
本組78例置入PICC術后,21例(26.92%)完成輸液計劃后拔管,6例(7.69%)因死亡拔管,13例(16.66%)出現非計劃拔管,其中2例(2.56%)因并發感染拔管,5例(6.41%)因導管堵塞拔管,6例(7.69%)患者自行拔管。其余38例仍在正常使用PICC持續或間歇性輸液治療,最長使用時間已達1.5年,未發生非計劃拔管。
3.1并發感染 2例并發感染拔管時間分別為留置PICC術后62 d和73 d,根據《導管相關性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評估與判斷,穿刺部位出現發紅、腫脹、疼痛、發熱或出現膿性分泌物,分泌物經培養鑒定均為銅綠假單胞菌。這2例并發感染導管留置時間均>60 d,分析認為留置時間過長是導致PICC相關性感染重要因素之一。對PICC相關性感染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導管留置時間長是引起PICC相關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
3.2導管堵塞 5例因導管堵塞拔管,導管堵塞時間為留置PICC術后83~136 d,其中2例<90 d,6例>90 d。導管堵塞是因為靜脈輸入血液制品、脂肪乳、長鏈氨基酸等高滲液體,在PICC導管內附壁沉淀。置管時間長、尤其3個月以上患者發生率高,高齡患者、危重患者、腫瘤患者本身血液系統處于高凝狀態,也是易發生堵管的因素[2]。這5例導管堵塞均未使用尿激酶行再通,直接予以拔管處理。
3.3自行拔管 6例自行拔管時間為留置PICC術后10~103 d,其中夜間5例,白天1例。事后詢問1例因感覺不適、發癢自行拔管,5例系睡夢中或意識迷糊狀態下自行拔管。分析原因,除高齡患者皮膚松弛、彈性差,易導致導管滑脫外[3],高齡患者易出現譫妄等意識障礙,導致患者不自主抓撓,是導管滑脫的重要因素。
4.1高齡輸液患者應用PICC的必要性 高齡患者大多身患多種疾病和老年綜合征,機體功能低下,多有吞咽障礙、營養不良,需要間歇或長期靜脈輸液治療;高齡患者血管情況差、脆性大、穿刺困難,且易發生液體滲漏、靜脈炎等一系列問題,難以完成持續或間歇性靜脈給藥,也給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PICC不僅可以減輕患者輸液時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且具有創傷小,留置時間長、使用方便、能用于輸注刺激性藥物和高滲性液體等優點,有效解決高齡患者的輸液難題。本組高齡患者年齡81~100歲,平均年齡96.3歲,PICC平均留置時間4個月,保證了高齡患者的救治工作,也減少了常規反復穿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有效減少了護理工作量。
4.2預防PICC術后非計劃拔管的重要性 本組非計劃拔管13例(16.66%),其中患者自行拔管6例,發生率為7.69%,為非計劃拔管中比例最高的。分析原因,高齡患者易出現譫妄等意識障礙,導致患者不自主抓撓,是導管滑脫的重要因素。譫妄的發病率在老年人非常高,住院老年人約20%出現過譫妄,在監護病房則高達80%以上。譫妄是常見的老年問題,由于認識不足,診斷率較低,約70%的譫妄患者未被診斷[4]。老年人皮膚變薄,抵抗力下降,易受機械、物理、化學等刺激而過敏,敷貼周圍皮膚發癢及過敏導致患者抓撓也是導管拔除的原因。因此,做好導管固定及適當約束是防止自行拔管的必要措施。每周更換敷貼兩次,防止卷曲、松動,并使用3M綢子膠帶妥善固定;更換敷貼時自下而上去除,觀察記錄導管的刻度。
4.3高齡患者PICC術后維護是關鍵 本組病例使用PICC平均留置時間5個月,最長1例為1年9個月,解決了高齡患者的輸液難題。PICC導管堵塞與置管時間長相關,加強導管規范化、制度化維護是確保PICC導管安全有效應用的關鍵。導管部分脫出可采取局部加固,不得將脫出的導管再送入血管,在維護記錄上重點交班,預防導管繼續滑脫。意識障礙患者經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適當使用約束帶或無指手套,并確保約束帶的有效功用,尤其夜間應作為護士的重點巡視內容。
4.4高齡患者PICC術后細節管理不容忽視 對皮膚瘙癢明顯患者使用無菌紗布覆蓋,隔日更換,或使用愛可欣銀離子敷料。本組5例(6.41%)發生導管堵塞拔管,導管堵塞時間為留置時間83~136 d。PICC置管術后應采取正確的沖封管技術,5~7 d定期使用100 U/ml肝素液15~18 ml脈沖式沖管1次,邊推邊退針,最后正壓推注,使封管液充滿整個導管腔,且處于正壓狀態;腫瘤患者在正確的沖封管后,使用正壓接頭。對于導管堵管者,不得強行推注,避免導管破裂或導管內栓塞物進入血管內,需及時拔管處理。在正確執行醫囑的前提下,調整輸液順序,先輸入血液制品、脂肪乳、長鏈氨基酸等高滲液體,輸注完畢用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后,輸入非高滲液體。在輸入酸堿藥物之間,也應用生理鹽水沖管。并發感染拔管2例,占非計劃拔管的2.56%,低于文獻報道的8.26%[5],與我科采用靜配中心配制液體,病房安裝超薄高效空氣凈化屏每日潔凈空氣有關。分析2例PICC導管感染原因,與護士操作時無菌觀念不夠、導管留置時間長、患者自行抓撓污染導管有關。因此,應嚴格管控高齡患者PICC術后的每一個細小環節。
4.5嚴格的護理措施可減少PICC相關性感染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建立統一的PICC操作流程及維護制度,規范護士PICC置管、導管維護的全部過程,注意手衛生。肝素帽每3~5 d更換1次,輸注血液制品、脂肪乳后立即更換肝素帽;肝素封管液冰箱保存,每日更換;除腫瘤患者外,均使用預沖式導管沖洗器,減少沖封管過程被污染的幾率。適當使用約束帶或無指手套,避免患者抓撓。根據患者病情,在不需要長期輸液治療情況下,及時拔除PICC導管,有效地規避護理風險。
【參考文獻】
[1] Hampton AA,Sheretz RJ.Vascular access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Surg Clin North Am,1998,68(1):57-71.
[2] 錢利.PICC置管后導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1):124-125.
[3] 李變娥.PICC導管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10,24(4):1001.
[4] 劉曉紅,朱明雷.老年醫學診療常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1-42.
[5] 張堅磊,王瑋,徐翆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的研究[J].中華醫藥感染學雜志,2010,20(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