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出生的柴會龍大學畢業后回到故鄉山東省章丘市柴家村種韭菜,他一手倡導的“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改變了幾十年來傳統的種植模式,他的盆栽韭菜也因此成為當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典型。
韭菜對于北方人來說就是剛需,尤其是冬天做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然而,面對這樣一個旺盛需求,村民卻沒有賺到多少錢,普通韭菜在中國很難賣價,在農貿市場里,8元/千克是頂天了。
柴會龍說:“我們村正好能提供無公害的韭菜,我們有那么好的基地,我又是土生土長的柴家村人,對農村非常熟悉,如果不做,就再也沒有這么好的機會了。”
說干就干,柴會龍決定以家庭農場為主,以農民合作社為輔;先把自己做成一個樣本,如果成功,再宣傳給農民。于是,他租下了2.7公頃的土地做大批量的韭菜生產,專門供給超市,這樣的無公害韭菜可以賣到30~40元/千克;另外0.7公頃專門做韭菜盆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柴會龍說:“我們開發的盆景韭菜,都使用有機肥料,在大棚里培育,用統一規格的泥盆來裝,使得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提升,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外觀。”
以前的韭菜是在地里種植,而盆栽韭菜經過精心育苗,成活率高。如此一來,柴家村的無公害韭菜就可以放在市民的陽臺上養,既可以用來觀賞,又可以吃,每盆韭菜可以割3~5茬,每次都是新鮮的。“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食材,市場反響很好,每盆韭菜可以賣到79元。市民吃完了,還向我們預定和團購,我們按照小區配送。”柴會龍高興地說。
有了銷路和口碑,就要保證供應鏈。柴會龍把村里的農民組織起來,利用渠道優勢,提高收購價格。同時成立了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分享收益。
經過1年的創業,截至2013年年底,柴會龍發起的合作社營業額超1 000萬元,凈利潤100多萬元,被鄉村們親切地稱為“柴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