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科技助力馬鈴薯產業發展
作為經濟較發達的沿海省份,山東省的農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滕州市便是其中一個范例。
“村里家家戶戶種馬鈴薯,兩口子種著三四千平方米土地,一年掙個五六萬塊錢,比打工自在多了。”滕州市界河鎮幸福樓村黨支部書記孫濤說。滕州市副市長劉濤道出了這里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真經”:“依靠科技支撐,推廣‘兩薯一糧’種植模式,實行良種化、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推動組織化、品牌化營銷,讓滕州農民發了‘馬鈴薯財’。近3年,滕州薯農每年每667平方米收益都在1萬元以上。”
5月6日下午,龍陽鎮前司村的馬鈴薯交易市場內,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后司村村民司金亮的叫賣聲格外響亮:“這馬鈴薯每千克兩塊八,你一點兒都不虧,你看這個頭和皮色,又勻和又鮮亮,到哪兒都好賣。”
通過交談了解到,司金亮種了3 300多平方米春馬鈴薯,平均每667平方米產量達3 250千克,已經賣了4萬多元。“這季馬鈴薯收了,咱接著種一季夏玉米;夏玉米收了,再種一季秋馬鈴薯。這樣,‘兩薯一糧’,一年三作,去年每667平方米收入達1.3萬元。”司金亮說。
“依靠科技支撐,推廣‘兩薯一糧’種植模式,是確保滕州薯農收入的基礎。”滕州市農業局局長段云說:“23 333余公頃的春馬鈴薯,4月底上市,打著南北方馬鈴薯上市期時間差,這幾年均價都賣到了3元/千克,薯農單靠春季馬鈴薯這一季,每667平方米收入能達到7 000元。”
段云介紹,為提早春季馬鈴薯上市期,滕州市自2010年起抓住實施“山東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扶持果菜產業項目(馬鈴薯)”的機遇,大力推廣鋼架拱棚栽培和配色地膜等技術,薯農采用雙膜、三膜拱棚生產模式,實現了春季馬鈴薯設施栽培“全覆蓋”。
幸福樓村民孫中龍說:“前年,政府補貼1.2萬元,我投了5 000多元,自家約2 700平方米的馬鈴薯竹架拱棚換成鋼架拱棚,把白地膜換成了黑白膜。兩項措施有利于薯塊后期膨大,每667平方米土地能增產300來千克,收獲能提前10來天,每667平方米能多收入1 000多元。”
龍陽鎮從條村村主任劉科濤說:“咱村是馬鈴薯專業村,全村68.3公頃土地都種馬鈴薯。這幾年,村里依托合作社,統一購進良種,統一技術標準,還推廣了機械化播種、覆膜、收獲等,農民收入穩中有升。”
段云坦言:“為確保薯農豐產豐收,滕州馬鈴薯實現了良種化、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四化生產’,減少了用工,提高了產量,提升了質量。”
滕州市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在省、市科技部門專題立項65項,促進了先進品種、技術的推廣引進;投資2 000萬元,建成馬鈴薯組培中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建成近2 700公頃種薯擴繁基地,馬鈴薯脫毒良種普及率達到100%。段云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滕州市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率已達85%。
依托種植的區域化布局,滕州市大力推廣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發展馬鈴薯專業鎮4個、專業村285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成立400多家種植合作社,統一實行技術指導、農資供應、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等,單產水平連續5年居全國二季作區首位,最高單產近6 000千克。
同時,滕州市還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執法、檢測、監控、農資配送五大體系,確保馬鈴薯質量安全,13 330余公頃馬鈴薯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4月中旬以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天馬蔬菜公司經理李學文就一直“釘”在滕州。“今年咱與龍河金芋合作社簽了4萬噸的購銷合同,合作社有冷庫存儲,按季供應,我在這里把收上來的馬鈴薯發到黑龍江,公司初加工后,出口到俄羅斯。”
滕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孔祥春介紹,滕州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4萬多公頃,約占山東省種植面積的1/4、產量的1/3,確保適期暢銷,是保障薯農收入的關鍵。對此,滕州市推進組織化、品牌化營銷,采取舉辦馬鈴薯節會、開通網上交易平臺、培育新型營銷主體等措施。
李學文與金芋合作社理事長朱先進,就是在今年的馬鈴薯節上簽的購銷合同。滕州市每年4月中旬舉辦馬鈴薯節,今年已是第六屆。“一場訂貨會,共簽訂馬鈴薯訂貨合同12個,購銷數量達52.3萬噸,合同金額12.5億元。”孔祥春說。
2011年,滕州市建立了“馬鈴薯網絡交易平臺”;2012年4月,在農業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開設了“滕州馬鈴薯網絡促銷平臺”。現在,滕州市已有20家馬鈴薯企業、135家專業合作社和種銷大戶建立了馬鈴薯購銷網頁,2013年通過網上洽談、網上訂單等營銷方式,銷售馬鈴薯超20萬噸。
為提升薯農“話語權”,滕州市在培育銷售大戶的同時,著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目前已達500多家。總經理劉恒濤介紹:“我們公司2013年靠銷售馬鈴薯實現出口創匯400多萬美元。”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