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茵,劉桂成
肘關節畸形致肘管綜合征肌電圖特征分析
葉 茵,劉桂成
目的 對肘關節畸形致肘管綜合征(CTS)患者肌電圖特征進行分析,并與頸椎病、胸出口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方法 對82例肘關節一側或雙側畸形患者,分別采用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針電極肌電圖方法,對雙側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進行檢測。對僅有尺神經的MCV、SCV異常,并有肘管傳導速度減慢,且有明顯神經傳導阻滯點,而正中神經、橈神經不受累患者,確診為CTS。結果 在測定的82例164條尺神經中,腕-肘下3 cm處MCV減慢的共56條(34.3%),腕部測定SCV減慢45條(27.4%)、未引出41條(25%);36例雙側、46例單側共118條尺神經肘管傳導速度均不同程度減慢,并伴有波幅降低,卡壓部位均位于肘正中或上、下1 cm左右處。82例正中神經MCV與SCV均正常;針電極肌電圖檢測第一背側骨間肌、小指展肌及尺側屈腕肌異常48例(58%),拇短展肌及橈側屈腕肌均未見異常。82例中,最后明確診斷為CTS單側46例、雙側36例,均可見確定的肘管內卡壓點。結論 對有肘關節畸形的患者均應作神經肌電圖檢測,盡早明確CTS診斷,以便及時治療。
肘關節;畸形;肘管綜合征;肌電圖
肘管綜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T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上肢單神經損害性疾病,尤其在貴州地區,不明原因肘關節畸形導致CTS最為常見。臨床上常與頸椎病、胸出口綜合征、運動神經元病及腕管綜合征等不易鑒別診斷。本研究對我院2012年來就診的82例因肘關節畸形而確診為CTS患者的神經肌電圖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1 病例資料 本研究82例均伴有不明原因不同程度一側或雙側肘關節畸形(或肘關節不能伸直),其中男性60例,女性22例,年齡35~65歲,平均50歲,病程3個月~20年。仔細詢問所有受檢者病史,均訴肘關節變形原因不明,沒有明確肘關節外傷、脫位及骨折史,病情呈漸進式發展。均有不同程度的一側或雙側手指麻木感與活動障礙,其中47例可見一側或雙側小魚際肌和第一骨間肌萎縮。
1.2 方法 檢查室內環境安靜,無無線電波干擾源,室溫控制在18~25 ℃,皮溫保持在28~30 ℃。檢測儀器為丹麥丹迪公司產Keypoint 4神經肌電圖儀。神經肌電圖檢查均按湯曉芙[1]所薦方法進行。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測定:采用表面電極,記錄電極分別置于大、小魚際肌,參考電極置于其遠端。正中神經刺激腕部與肘部,尺神經分別刺激腕部、肘下3.0 cm、肘正中及肘上3.0 cm處,觀察MCV的潛伏期、波幅變化,并計算尺神經肘管傳導速度(肘下3.0 cm到肘上3.0 cm)。當尺神經在某一點波幅及潛伏期出現明顯下降或延長時,再采用微移電位測定法,從肘下3 cm處開始向上,以0.5 cm間距向上移動刺激,觀察尺神經MCV潛伏期與波幅變化。如有潛伏期突然延長或波幅明顯下降時,考慮該點為尺神經卡壓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測定:采用環狀電極分別測定正中神經中指-腕部與尺神經小指-腕部,觀察其SCV及波幅變化;針電極肌電圖(EMG)測定:用同心圓針電極檢測第一背側骨間肌、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及橈側、尺側屈腕肌、指總伸肌,觀察肌靜息時插入電位與自發電位情況,輕、重收縮時波形、波幅、時限及運動單位多少等變化。82例患者均進行雙側檢測。
將本室所測30例健康體檢者[2]設為對照組。
在測定的82例164條尺神經中,腕-肘下3 cm處MCV減慢的共56條(34.1%),腕部測定SCV減慢45條(27.4%),未引出41條(25.0%),尺神經SCV異常率為52.4%;46例單側、36例雙側共118條尺神經肘管傳導速度均較對照組不同程度減慢,并伴有波幅降低,卡壓部位均位于肘正中或上、下1 cm左右處。測定正中神經MCV與SCV,82例164條神經均正常。肌電圖:第一背側骨間肌、小指展肌及尺側屈腕肌異常48例(58%),正常20例(24%),未查者14例。其中拇短展肌、橈側屈腕肌與指總伸肌均未見異常。82例中,最后明確診斷為肘管綜合征單側46例、雙側36例,均可見確定的肘管卡壓點。
肘管位于肘關節的內后方,是一個橢圓形的骨性-纖維管道。尺神經由C8~T1神經根經臂叢內索延續下來,在肱骨內側髁后面經過尺神經溝(肘管)進入前臂。肘管位置表淺,體表可觸摸。因其特殊解剖結構,各種因素可致肘管形態結構發生改變,極易造成尺神經被機械性卡壓和磨損,致使局部出現慢性缺血缺氧、軟組織充血水腫、神經粘連、骨痂和纖維瘢痕組織增生等,從而導致尺神經的脫髓鞘改變與神經傳導阻滯[3]。
本研究患者均來自貴州各地區,以農村患者為主。就診時均以手指麻木、手內肌萎縮為主要癥狀,臨床大多以頸椎病、運動神經元病、胸出口綜合征等開單要求檢查[2]。檢查均見單側或雙側肘關節不同程度畸形,肘關節不能伸直,尺神經溝變淺。詳細詢問病史,患者均述無肘關節外傷史,自感肘部逐漸變形、不能伸直,爾后逐漸出現手指麻木、肌肉萎縮等癥狀。
本病在貴州地區屬常見病、多發病。該病的高發可能與貴州地區農村自然條件和老百姓生活、勞動習慣有關。貴州農村住房大多為山區平房,地面潮濕,極易引發慢性關節炎等;農村勞動需長期反復屈肘活動,也易造成肘關節損傷;另外農村人口大都有飲酒習慣,酒后用手臂枕頭睡覺,這亦可能是易引起肘關節及尺神經損害原因之一。
本研究82例均明確診斷為CTS,其中單側46例、雙側36例,均可見確定的肘管卡壓點。神經傳導速度測定主要以尺神經MCV改變為主[4],并均可見明顯的神經阻滯點,不僅可見傳導速度的減慢,亦有波幅的降低,尺神經SCV的異常率亦達50%以上,正中神經與橈神經均正常;針電極肌電圖僅見部分患者尺神經支配的手內肌呈失神經改變,而其他神經則不受累,這也是與頸椎病、胸出口綜合征、運動神經元病等疾病鑒別診斷的主要依據。
綜上所述,在接診該類病人的時候,首先需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生活環境、勞動性質等,再檢查患者肘關節,一旦發現肘關節變形等,重點按照CTS檢查程序進行肘管檢查,診斷方便、簡單、準確,可以為臨床提供極為可靠的依據,對指導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亦可幫助鑒別診斷頸椎病、運動神經元病、胸出口綜合征以及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等。
[1] 湯曉芙.神經系統臨床電生理學(下)肌電圖學及其他[M]//王新德.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49.
[2] 劉桂成,張晏光,何穎.肘管傳導速度測定對早期肘管綜合征的價值[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7,16(2):71-73.
[3] 候巍,馮世慶,鄭永發,等.肘管綜合征的解剖和病因學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7):534-536.
[4] 趙敏,羅成宏,高金環.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在Graves病患者神經肌肉受損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3,27(7):492-493,501.
550009 貴陽,解放軍44醫院神經電生理室
R 684.2
A
1004-0188(2014)02-0187-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2.027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