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松,臧巧利,呂建君
·護理園地·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后近期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郭 松,臧巧利,呂建君
頸動脈狹窄;支架;并發癥;護理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可以治療血管狹窄并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該手術技術要求高,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包括近期(圍手術期30 d內)和遠期(手術30 d后)并發癥。醫、技、護、患的密切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現將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頸動脈支架成形術42例患者的近期并發癥發生及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本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42~72歲,平均61歲。其中腦梗死34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8例;合并原發性高血壓28例,糖尿病9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1例。術前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證實頸動脈狹窄均>50%。
1.2 治療方法 術前6 h禁食、禁飲,術前排空大小便。術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100 mg。在局麻下,經皮股動脈穿刺,穿刺點選在腹股溝韌帶下1.5~2 cm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置入動脈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腦血管造影。根據狹窄頸動脈的長度和直徑選擇相應的支架置入,視血管情況選擇是否使用球囊擴張或保護傘。本組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
1.3 并發癥情況 發生造影劑(碘海醇)反應3例,股動脈穿刺部位血腫3例,血管迷走反射9例,腦過度灌注綜合征2例,急性腦栓塞1例。所有并發癥經積極治療、護理后,均未留下嚴重后果。
2.1 造影劑反應 碘海醇系非離子型造影劑,安全性較高,少數病人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尤其腦血管造影及血管內治療,由于短時間內進入血液的藥物量非常大,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國外文獻[1]報道,非離子型碘造影劑總的過敏反應發生率約為1%~3%,其中嚴重過敏樣反應的發生率為0.03%。造影劑反應表現為造影劑過敏、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腎功能損害等。仔細詢問病史、了解過敏體質、患者腎功能情況以及減少造影劑用量是預防造影劑反應的重要環節。制備詳細的搶救預案是成功治療并發癥的關鍵。本組1例碘海醇過敏發生于術中,患者打哈欠、惡心,血壓下降至92/53 mmHg。立即停止注藥,給予吸氧、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 min后上述癥狀消失,繼續完成手術。另外1例碘海醇過敏發生于術后4 h內,患者出現心慌、嘔吐,血壓下降,無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給予吸氧、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靜脈滴注多巴胺維持血壓,4~6 h恢復正常。1例碘海醇引起腎功能損害患者給予血液透析治療3個月痊愈。因此,本組對于腦血管造影患者,使用造影劑前30 min均常規靜脈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靜脈通道給予補液,盡量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并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擔心、恐懼等不良情緒,主動配合手術[2]。
2.2 股動脈穿刺部位血腫 股動脈穿刺部位血腫是血管介入診療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病因涉及多方面,既有患者股動脈硬化、血管、血壓的因素,也有術者穿刺、穿刺點壓迫的因素[3]。血腫表現為皮下瘀斑、包塊或假性動脈瘤。其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選擇哪種方法,需具體化。本組1例發生于拔鞘時,發現約5 cm×5 cm大小皮下包塊,考慮鞘管周圍滲血所致,立即采用壓迫法,用手壓迫1 h后改用沙袋壓迫24 h,包塊消失。另1例于術后2 h觀察病人傷口情況時發現,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大片瘀斑,取下壓迫器重新用手壓迫穿刺點并加壓包扎,出血停止,沙袋壓迫24 h,瘀斑未繼續擴大。1例患者術后血壓高,控制不良,于術后38 h,患者上廁所后出現股動脈約5 cm×6 cm大小包塊。立即用手壓迫止血,持續1 h后換用沙袋壓迫,并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控制血壓,術后76 h包塊未見減小,B超檢查示“股動脈假性動脈瘤”。采用B超定位下逆血流方向一次性注射血凝酶800 U治療,成功封閉動脈瘤,未發現下肢動脈栓塞。為預防血腫發生,術后囑病人必須嚴格臥床、下肢制動24 h以上;避免反復穿刺,正確壓迫穿刺點,穿刺部位用彈力繃帶行“8”字加壓包扎;術后應當嚴密觀察傷口敷料,局部有無滲血、腫脹以了解有無皮下出血、血腫發生。
2.3 血管迷走反射 血管迷走反射是頸動脈支架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處理不當,可危及患者生命。其發生原因與支架刺激頸動脈壓力感受器、血容量不足、疼痛刺激、排尿困難、精神因素等有關[4]。通常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低血壓、心動過緩、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可伴隨意識模糊。本組5例發生于支架術后24 h內,予以靜脈滴注多巴胺、間羥胺維持血壓;1例發生于拔除動脈鞘后5 min,病人立即出現胸悶、頭昏、惡心、嘔吐、心率下降、血壓下降、大汗,立即囑患者咳嗽,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靜脈滴注多巴胺。6例患者均于30 min~1 w內恢復。為預防血管迷走反射的發生,術前應提前建立靜脈通道,備好阿托品、腎上腺素、多巴胺、間羥胺等急救藥品;術中準確、緩慢釋放支架;術后拔鞘包扎力量適度,沙袋壓迫足夠時間后及時去除。同時應全程心電、血壓監測,密切觀察,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2.4 腦過度灌注綜合征 頸動脈高度狹窄情況下,置入支架術后,大量血流快速流入缺血腦組織,往往會發生腦過度灌注綜合征,是以同側頭痛、高血壓、癲癇、局灶性神經系統損傷、認知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癥狀群,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嚴重的腦水腫、顱內出血,最終導致死亡[5]。對于高危患者,為使缺血腦組織能夠適應快速流入的大量血流,應該緩慢開通血管,釋放支架時速度緩慢、動作輕柔,并適當降低血壓。本組2例過度灌注綜合征患者,繼續口服拜阿司匹林腸溶片或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給予脫水、降壓、腦保護等積極搶救治療措施后,病情明顯改善。護理時要及時發現病情,密切觀察意識、瞳孔、四肢活動的變化,嚴密監測血壓,根據血壓調整降壓藥物的輸注速度,定時輸注脫水藥物降低顱內壓。
2.5 腦栓塞 腦栓塞并發癥是患者致殘或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影響頸動脈支架術后血栓栓塞的因素較多,常見原因包括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操作過程中血管內附壁血栓脫落,術中全身肝素化不充分,導管內血栓形成,支架內血栓形成、動脈閉塞等[6]。所以,術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術中全身肝素化、足量抗凝,良好的操作技術是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環節。對于新發生的腦栓塞,要積極治療。本組發生腦栓塞1例,術后51 h,患者出現頭昏、意識差、左側肢體不能活動,頭部CT未見出血。給予積極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綜合治療,癥狀明顯好轉,無明顯肢體偏癱。因此,術后應增加巡視病人的次數,及時了解患者的不適主訴,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肢體運動及感覺情況,及時發現,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微創、高效,給腦血管患者帶來了福音,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治療風險,尤以術后近期并發癥居多,對醫護人員技術要求很高,因此,需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術后的預防工作,密切觀察,精心護理,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Brockow K,Christiansen C,Kanny G,et al.Management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J].Allergy,2005,60:150-158.
[2] 殷秋敏,郭玉芳,賈紅穎,等.系統性心理護理降低造影劑不良反應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68-69.
[3] Popovic B,Freysz L,Chometon F,et al.Femoral pseudoaneurysms and curren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J].Int J Cardiol,2010,141(1):75-80.
[4] 李慎茂,董宗俊,武劍,等.血管內支架在治療頸內動脈高度狹窄疾病中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12):817.
[5] Gupta AK,Purkayastha S,Kapilamoorthy TR,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results and long-term follow-up[J].Neurol India,2006,54(1):68-72.
[6] Krayenbuhl N,Erdem E,Oinas M,et al.Symptomatic and silent ischemia associated with microsurgical clipp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evaluation with diffusion-weighted MRI[J].Stroke,2009,40(1):129-133.
400020 重慶,解放軍324醫院神經內科
R 473.5
A
1004-0188(2014)02-0199-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2.033
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