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俊,傅良韜,顏碧玉,陳 亮,陳中東
科研管理是促進醫學科研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科管人員則是執行科研管理的主體,在科研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某種程度上其作用不亞于專業科研人員,他們的素質優劣和工作水平、管理理念和創新思維往往決定著一個單位科研水平的高低和發展前景。因此,不斷提高軍區醫學科管人員的能力素質,是推動軍區醫學科研發展、提升臨床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
醫學科管人員的職責主要是制定單位科研工作的各種規章制度;組織科研項目、成果的申報,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及成果轉化的實施;協調上級主管部門及其他單位的合作;科研人員、設備和資金的管理分配;科研項目及人員檔案資料的管理等。其工作目的則是通過科學的管理不斷提升單位及學科的科研實力。醫學科管人員按照其職責要求和自身能力素質水平,可以分為以下3個層次。
1.1“助手型”科管人員 具備良好的協調能力,能夠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科研學術氛圍,并能夠通過積極的科研情報收集和政策法規解讀,為科研人員提供課題、成果申報等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當好科研人員的助手,這也是科管人員必須達到的最基本要求。
1.2“專業型”科管人員 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善于領會新思想、發現新問題,在比較全面地掌握管理科學知識和相應政策法規基礎上,能夠與科研人員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對研究內容方向、技術路線等能提出有見地的意見,并有的放矢地檢查和評價科研工作,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當好科研人員的參謀。
1.3“專家型”科管人員 具備較強前瞻意識,能準確把握國家、軍隊對醫學科研的發展方略,及時追蹤學科前沿動態,并結合單位各學科實際情況,對研究工作給予宏觀性指導,幫助科研人員選定科研方向、設計思路和技術路線等,成為科研人員的指導專家。
為了能做好科研人員的助手、參謀,甚至是指導專家,科管人員至少應該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較強的政策法規解讀能力、嫻熟的組織協調能力、單位現狀的綜合把握能力。我區醫學科研水平在全軍和駐地均處于較弱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與其他單位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這與我區醫學科管人員的現狀密切相關。
2.1知識結構不夠豐富 醫學科研管理工作是圍繞著管理進行的,科管人員應該具備豐富的現代管理知識和科研管理知識;同時醫學又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人體的生物醫學研究,以及人文、倫理等方面,因此,科管人員也必須具備較強的醫學專業知識。我區科管人員主要是由軍醫大學畢業生分配和基層衛生機構選調而來,很多人員既未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和培訓,沒有科學研究的實踐和經驗積累,也未進行專業的科研管理系統培訓,沒有掌握科研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依靠的主要是傳統的經驗式管理。這樣就導致科管人員一方面對科研管理工作認識有限,沒有意識到管理工作對于單位科研發展的重要性,有的重管理輕服務、重傳達輕創新,有的甚至于把自己等同于后勤管理人員,在平時的工作中只注重進行大量的事務性工作,無法實現管理工作的引領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研實踐,加之對專業知識,特別是醫學前沿知識追蹤把握不夠,不能客觀地了解項目的專業內容、進展情況和研究水平,難以很好地與科研人員進行溝通,在選題立項、成果申報等方面也無法進行專業層面的指導。
2.2臨床科研意識不強 臨床科研是以提高疾病診療水平、改善預后為直接目的的醫學科研,但大家往往認為分子、基因的分析才是醫學科研,而造成對臨床科研意識的忽視。其實臨床一切工作均是醫學科研工作的起點及終點,比如對于肌注前皮膚的消毒是大家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Koivisto和Felig卻對未經皮膚消毒的注射引起感染的問題提出疑問,并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得出結論:糖尿病患者肌注胰島素前的皮膚消毒雖能夠減少皮膚表面的細菌數量,但對防止感染并不是必須的[1]。不難看出,科研是存在于臨床工作的點滴之中。特別對于我區醫療機構而言,由于缺乏醫學院校的科研支撐,基礎醫學研究整體實力較弱,加強臨床科研應是推動醫院整體實力的有效捷徑,但由于科管人員缺乏臨床科研意識,沒有積極地營造臨床科研氛圍,醫務人員也很難把平時的臨床工作與科研聯系起來,因而滯后了臨床科研的發展。
2.3職業認知感有待提高 職業認知是指人們對待所從事的職業及其相關規范和準則的認識,是產生職業情感、信念、意志和從事職業行為的必要條件和首要環節。在職業領域,有了正確的認知,普通行為便上升到職業層次,具備了特定的職業內涵[2]。當前,部分軍區醫學科管人員對崗位缺乏科學認識,認為臨床醫生醫療技術卓越,有知識有社會地位;專職科研工作者則是科學家,是單位和學科發展的智囊;而自己則是一個上傳下達的“二傳手”,認為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在平時的工作中缺乏主觀能動性,缺乏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不愿主動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水平,不能積極地工作、倦怠職業、效率低下,直接影響了單位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也難以體驗到科管職業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2.4組織協調能力較弱 醫學科學研究已不再是單兵作戰的時代了,致力于連接基礎與臨床的轉化醫學已經得到迅速發展,這種以“病床-實驗臺-病床”的研究模式必須以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支撐,跨學科領域、跨單位的交流與協調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區部分醫療機構,特別是中心醫院的科管人員,往往只注重與軍隊上級單位的溝通,忽視了與軍醫大學、地方醫學院校和衛生、科技管理部門的交流,與各級科研人員保持聯系也較少,只是單純地將上級的規定和通知轉發到科室,沒有起到科研管理的組織協調作用。另一方面,在課題、成果等的申報組織上,大多數科管人員只是作為材料收集、送審的“傳遞者”,并沒有通過對前沿領域相關信息的分析加工和相關政策的追蹤解讀,為科研人員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科研信息,也沒有組織多方的論證和修改,導致申報材料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申報的成功率自然也大打折扣。
我區地處祖國西南,云南熱帶、亞熱帶高熱高濕地區皮膚病等疾病的防治、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控,西藏高原地區、高寒山地地源性疾病的防治、部隊急進高原相關疾病的防控,川藏線運輸部隊官兵流行病學研究等一系列課題,均是我區獨有又亟待解決的臨床科研課題;同時我區醫院年門急診量總計已超過400萬人次,有著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面對巨大的科研需求,努力加強科管人員的能力素質建設,對全區醫學科研的推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加強科管人員的自我培養 在生物醫學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科管人員首先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要廣泛地了解各學科前沿的科技動態,不斷追蹤國內外醫學發展現狀,適時更新現代化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切實提升自己的業務管理素質。其次要加強對政策方針的學習,要熟知國家、軍隊關于醫學科學、臨床新技術的發展戰略,熟悉科研相關的政策性文件和規定,切實做到有的放矢地制定規劃、申報項目、凝練成果、實施轉化等。最后要加強對本單位科研情況的掌握,要通過對各學科科研總結和已獲批課題成果的學習,通過與廣大科技人員的溝通,全面把握本單位及各學科的科研現狀,有針對性地幫助各學科制定發展策略,切實實現科研管理的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
3.2建立科管人員的培訓機制 軍區醫學科委會科研管理專委會要充分發揮其學術組織作用,定期舉辦各類科研管理專題培訓,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培訓、科技政策研討學習班等,切實發揮“以會代訓”的作用。醫院要有計劃地安排科管人員參與地方、軍隊各級各類科研管理培訓班和研討會,并加強與總部、院校科管干部的交流,適時邀請院校科管干部和國家部委、總部各類科管部門的管理人員來醫院指導,通過科管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研討,以及上級部門對科技政策的閱讀與分析,不斷增強科管人員的管理技能和水平。
3.3營造科研管理的寬松環境 科研管理是一個內外聯系、上下協調、“一專多能”的工作,時常會有一些突發性的任務,同時為了保證臨床醫療工作,課題成果的論證、學術會議的召開一般只能放到工作日的晚上或休息日,8小時以外的加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科研管理的特殊性,盡可能地提供便利條件。一方面要取得科研人員的理解,論證、檢查等工作就是為了提升課題成果的競爭力、提高學科的綜合實力、謀取科研人員的福利,而不只是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得到其他部門的積極配合,特別是在大項課題、成果及轉化的申報、協調、實施的過程中,其涉及的不僅僅是科研管理部門和某個學科的事情,必須由單位領導統一籌劃,各個管理部門、相關學科積極合作,舉全員之力,才能優質、高效地實現既定目標,也才能切實提升單位的核心影響力。
3.4制定合理的獎勵激勵機制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個“替人鋪路”的工作,課題、成果的獲得均是臨床學科,科管人員所付出的勞動很難用具體指標來衡量,必須有極強的奉獻意識和高尚的職業情感,同時科研管理的效果也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無形中顯現,因此,各級領導必須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一方面要統籌考慮科管人員的發展空間,科管人員的工作成績主要體現在單位科研工作的績效上,在調整職級、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干部使用上,除了其他共性考核指標外,應賦予單位科研績效等反映科研工作業績和管理水平的指標[3]。另一方面要強化激勵措施,如在軍區衛生系統設立“軍區優秀醫學科研管理助理獎”,以此提升科管人員的職業榮譽感;設立軍區醫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專項研究課題,促進科管人員在崗位上學習、研究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Koivisto VA,Felig P.Is skin preparation necessary before insulin injection[J]?Lancet,1978,8073(1):1072-1075.
[2] 李志巧.研究型大學科研管理人員能力素質優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32-134.
[3] 辛闊林,張新國,步曉冬.復合型醫學科研管理人員的素質培養[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