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捷,曹 艷(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大坪醫院消化內科,重慶400042)
胃腸鏡檢查作為消化道疾病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之一,常規胃鏡檢查,使許多患者難以接受,而無痛胃腸鏡具有安全舒適等優點,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但檢查后留院觀察時間短、麻醉藥物殘余作用等因素,導致無痛胃腸鏡檢查的患者麻醉后的風險增加[1]。因此,患者行檢查后至離院期間,在麻醉蘇醒室內的監測和護理就非常重要。本院內鏡中心加強無痛胃腸鏡檢查及治療患者麻醉風險評估及麻醉護理,取得一定成績,現將本院內鏡中心2011 年3 月至2013 年1 月進行無痛胃腸鏡檢查及治療患者的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 年3 月至2013 年1 月,本院內鏡中心行無痛胃腸鏡檢查及治療的5 280 例患者,其中男2 780 例,女2 500例;年齡3~20 歲132 例,>20~40 歲1 820 例,>40 歲3 328 例。
1.2 方法 麻醉前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體質量、血氧飽和度,60 歲以上患者了解心電圖及心肺功能、有無氣道梗阻等情況[2]。胃腸鏡檢查及治療前均采用瑞芬太尼0.01 mg/kg 及丙泊酚2.0~2.5 mg/kg 靜脈注射的麻醉方式。
本組無一例死亡。發生窒息2 例,蘇醒延遲6 例,血氧飽和度低于90%87 例,低血壓11 例,躁動16 例,惡心、嘔吐21 例,以上癥狀均得到及時發現和處理,順利返回病房。
3.1 呼吸抑制 患者由麻醉醫師護送至復蘇室,向護理人員交班,血氧飽和度低于90%的患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托起患者下頜,使其頭后仰,開放氣道,面罩加壓人工呼吸給氧,采用多功能監護儀及時監測血壓、脈搏及血氧飽和度,并做好記錄[3]。
3.2 躁動 常與術中強迫體位、鎮靜鎮痛藥的不良反應、麻醉未完全清醒、術后疼痛等有關。患者進入復蘇室后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若患者為無意識躁動,將肢體加以約束,固定保護,加用床欄,固定好各種管道,防止脫落。預防墜床。
3.3 血容量不足 由于在檢查前要求6~8 h 的禁食、禁飲,檢查后一些體質較弱的患者體液不足導致血壓降低,產生頭暈眼花、四肢乏力,或因自身疾病等原因,均可使患者出現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降低、心率增快、出汗、四肢厥冷、蘇醒延遲等,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該立即補液,可酌情給予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或緩慢推注50%葡萄糖溶液20 mL,待患者意識恢復后,可以口服葡萄糖溶液,情況嚴重者送至病房密切觀察病情[4]。
3.4 惡心、嘔吐 與患者一般情況、留置胃管、手術刺激、應用麻醉藥物等有關。應分析原因給予對癥處理。準備吸引器,若發生嘔吐,應立即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吸盡口咽部嘔吐物,以免發生誤吸。
3.5 低血壓 與麻醉藥物、患者的一般情況、低血容量有關。應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每小時尿量、皮膚彈性及色澤、各引流管是否通暢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若患者意識淡漠,脈搏細速、減弱,血壓下降等,說明有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處理。
3.6 其他 患者在復蘇室監護的過程中,由于麻醉或鎮靜藥物的不良反應,經適當休息可自行緩解。對所有的患者進行復蘇室出室標準評分,當評分達到或超過9 分[5],患者意識清醒,能正確回答問題,生命體征平穩,能獨立行走,血氧飽和度大于92%以上,無明顯不適感,方可離開復蘇室,建議最好有家屬陪伴,并告知離院后注意事項:可適量飲水,以不出現胃腸道不適為原則,每次不超過50 mL,如果飲水后0.5 h 無惡心、嘔吐現象,可進一般食物。離院時以坐車和有家屬陪伴為佳,禁止駕車或騎自行車離開,離院后6 h 內不可從事高空作業,12 h 內不可飲酒。有任何不適請及時就醫[6]。
[1] 陳凱琪. 無痛胃腸鏡患者跌倒的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6):97-98.
[2] 陳美瓊,彭妍,劉鳳玲,等. 溫馨提示卡在泌尿外科病房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09,7(20):1848-1849.
[3] 戴青梅,陳麗英,徐雪艷,等. 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2006,6(8):36-38.
[4] 蔣應玲,郭慶. 溫馨提示卡在無痛胃腸鏡檢查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4):196.
[5] 王桂蘭,劉義蘭,趙光紅,等. 住院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730-732.
[6] 張秀芳. 醫院風險與患者安全管理[J]. 廣東省醫院護理管理,2006,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