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勇
常言說“事成先成于心,效高先高于法”,好的復習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果。縱觀近幾年的歷史與社會學科中考命題,不難發現其大體方向:一是強調能力,突出應用性,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二是體現“四性”,即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重視綜合能力的考查。可見要在中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根本上靠平時扎實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但最后階段有效的復習也十分關鍵。而當前學生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總體基礎知識弱,偏愛死記硬背。如果一個新情境的綜合應用題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要想準確把握題目信息,讀懂出題的用意,并準確地提取基礎知識進行有效回答的話,他必須具有扎實、準確、有序的基礎知識。因此如何針對當前命題方向和學生實際進行基礎知識復習顯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復習基礎知識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復習和反思我有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教學生“巧用力”
1.選好復習參考書,找準“用力平臺”
做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歷史與社會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有很強的時效性。很多復習資料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簡單的增減,并不是針對本學年的中考要求逐點進行編排。粗粗一看,有許多新的熱點進來了,但仔細看這些知識點,就發現其表達方式、知識體系都存在問題,甚至出現舊教材里有但新教材摒棄掉的知識點的題目。這種“縫縫補補”型資料幫助不大,反而會干擾學生,加重學生負擔。為此選擇復習書的前提是要新,要符合本學年中考范圍及要求。另外,復習參考書不在多,一套就夠了,不同的復習參考書總是有出入的,多了反而讓學生無所適從,更沒必要搞“題海戰術”。
2.研究“考試要求說明”,明確“用力依據和方向”
首先明確“考試要求說明”中的考試范圍,主要有四塊:歷史與社會、思品、時政及地方知識。其次重點學習說明中的“考試內容掌握程度的要求——A、B、C三層次”。這是“巧用力”的關鍵。A層次只要求做到對有關事實、概念、原理和觀點的再現或再認,包括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B層次要求對知識點理解。C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應用。為了讓學生能依據這個三層次要求適當用力,我通過講解考試說明中的題型示例,讓他們感知“了解、理解、應用”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時,在平時的復習中,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提醒學生看看是哪個層次的要求,明確需要掌握的程度,并在復習講解時做相應的引導。如在復習“考點21——了解中國古代主要朝代的興替”這一A層次要求的知識點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去回憶曾記憶過的朝代歌,這樣就可以基本掌握朝代更替的順序,并弄清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主要大一統朝代(秦朝、隋、元);然后要求學生能辨認或描述重要帝王(如夏禹、秦皇漢武、唐太宗)、重要事件(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及四個“清明時期”等)。如果把每一朝代的知識都做一一填補,就顯得畫蛇添足了。這樣適當用力很重要,如果把知識看成是一個“T”型結構,橫向表示知識間的聯系,那么豎向就可以看成是知識的深入,就像挖井一樣,按照深度要求,A類井可淺一點,B類井深一點,C類井又深一點。我認為如果把握好程度問題,引導學生適當用力,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教師要讓學生反思平時易錯的知識點和題目,以及歷屆中考學生易丟分的環節,從而有意識地進行突破。比如,學生文字表述弱、解題技巧弱是每年中考閱卷者的感慨,而通常學生最不樂意答的就是“你會怎么做?”這類自寫題,平時做作業就草草作答或干脆繞開不做,認為到考試時能發揮,一到考試卻發現思路打不開,語句多病句,文字表達捉襟見肘。因此,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思索自己的薄弱區,進行查漏補缺。抓住學生弱點有針對性地用力,這一點很重要。
3.復習過程中做到“兩個聯系”
一是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串聯初一地理、初二歷史、初三政治的知識點,這是當前綜合性出題的題型之一。如綜合初一的地理名稱、初二的歷史事件、初三的政策理論觀點,這就是出題的模式之一。
二是有意識地聯系時政熱點,突出強調與熱點相關的知識點。如關于改革開放30年的相關熱點知識,聯系歷史上的改革事例,如管仲、商鞅、孝文帝改革、戊戌變法,及國外的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又如清朝后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是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的原因之一等,將這些歷史上的改革和事件與改革開放相串聯,是一種很有效的復習方法。
二、幫助學生“精梳理”,教會學生“貯存知識”
學生是否善于貯存知識,直接影響到他提取知識的能力。如果基礎知識雜亂無章,貯存無序,考試時就無法有效提取。許多學生平時忙于做題,缺乏對知識的整理歸類,信息雜亂無章,解題時無法提取,是丟分的重要原因。有學生經常在分析試題時說:“老師,你講的答案知識點我都知道,但我不知道如何用來答題。”為此我認為教學生梳理知識,教他們有效存貯知識的方法,是做好基礎知識復習的根本。在這方面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要求學生認真上好每節課
知識應該形成一個網絡結構,它應該是有主干也有枝葉,對知識點要做到條理清楚,心中有數。而有些學生上社會課時三心二意,認為想聽就聽不想聽下課背一下就行了,一節課上聽課時斷時續,有時干脆睡一節課,聽到的知識零零碎碎,缺乏系統性。這種學生要求我給他補課,我就會說:“上課不聽講,就像在森林里撿了一堆樹葉一樣,而不是擁有一棵生命之樹。一堆枯葉長不出一棵生命之樹,而一棵生命之樹補長幾棵枝葉卻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以此告誡學生要認真聽課。
2.幫助學生精心梳理知識
教師梳理的知識是否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知識貯存情況。而教師梳理得好不好,取決于其對考點知識、中考要求及動向、學生實際、社會熱點等方面的綜合感知和把握程度。現在中考“凸現基礎性,考核活用能力,體現時代性,考慮地方性,適度綜合性,滲透人文性”,這些無一不是復習之導向,突出了對社會課教師的多方面考驗及要求。社會課教師必須站在一定高度,多視角地審視每一知識點。如“考點22:說明清朝的建立對國家統一的貢獻(B)”,復習時,對西藏及少數民族關系、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及《尼布楚條約》等內容都可以聯系時代熱點,突出時代性,而縱向聯系臺灣問題、西藏問題,又是綜合性的體現。
3.教學生貯存知識的方法
要讓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以網絡狀有機聯系,首先就要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的學習方法,要理解性地記憶,活學活用。現在考試材料題較多,死記硬背的學生往往不顧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與平時題目的不同,一股腦兒地把背過的知識點倒上去,造成偏題或錯答。所以應要求學生貯存每一個知識點時,必須理解知識,知道它是在哪個系統里面。
其次,要靠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平時上課,每講到一個專題,我首先要引導學生去了解本專題的知識結構,去感知本專題的知識脈絡,甚至編排者的用意等,然后每講一個知識點,都讓學生去感知其在本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以及和前后知識的聯系。經常這樣做,知識就不會孤立,而呈現系統化。
總之,我認為落實好基礎是應對現階段歷史與社會學科學業考試的關鍵,能實現減負高質,以不變應萬變,變被動為主動。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臘口鐵資中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