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香
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蘊含著樸素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值得教師探究和借鑒,據此,我總結出四個教育學生的策略。
一、對有過錯的學生要“手下留情”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豬八戒與沙和尚原本在天庭有職務,因為行為失當,觸犯天條,被貶下凡。其實,被貶下凡是“手下留情”,即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這給教育很大啟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時常遇到一些特別調皮的學生,面對他們,要有耐心和信心,要記得“手下留情”,要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并為他們的發展留有余地。
其實,對有過錯的學生,寬容是真正的尊重。學生有過錯是正常現象,因此,教師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寬容他們,給他們機會,允許他們改正錯誤。的確,只有學生在成長歷程中遇到困難,才能觸動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獲得進步,從而充滿生命活力,最終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
二、依托“量身定做”的發展目標激勵學生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等三人受懲罰僅是教育的開始,不是最終目標。如何改造他們,如來佛祖想出妙招,安排觀音菩薩指點他們保護唐僧求取真經,方能修成正果。果不其然,他們先后巧遇唐僧,并順利成為唐僧的徒弟,他們也確實按照觀音菩薩的指點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地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如來佛祖也安排專人喬裝打扮,巧試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信心和決心。當然,這些安排沒有一味說教,而是一切都在不經意之中。去西天取經、修成正果就是唐僧師徒的發展目標,而這個目標也與他們的實際愿望相契合。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真正改造學生就要依托“量身定做”的發展目標激勵學生。發展目標必須堅定而明確,應使學生有長遠的志向;發展目標必須恰當而有益,應該人性化,并尊重學生的天性,以利于優化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發展目標必須具有激勵的性質,既要能激發學生獲得成功,又要能動員學生自覺地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一句話,只有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與期待,給予他們信任和鼓勵,教育的奇跡才能發生。
三、融入恰當可控的磨煉過程培育學生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都神通廣大,如果讓他們獨自去西天取經,將不會費什么力氣。但事實上,他們是保護沒有任何法力的唐僧徒步去西天取經,因此,他們必然和唐僧一起經受漫漫路途、重重兇險以及風餐露宿的考驗與磨煉,他們別無選擇,因為每個考驗和磨煉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當然,每當他們與妖怪斗到山窮水盡、束手無策時,各路神仙都會及時施展法術幫助他們化險為夷。換句話說,對他們的考驗和磨煉是必須的,量和度都須達到適當的要求,當然,也是可控的。其實,這些考驗和磨煉使他們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這使我聯想到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前少數學生講實惠,求安逸,缺乏遠大理想,甚至養成“等、靠、要”的習慣。因此,必須融入恰當可控的磨煉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勞動能力,并使他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的確,磨煉意志、發揚長處和克服缺點恰是實現人生美好夢想的過程。因此,在矯正學生的錯誤和培育他們的能力的過程中,應以“磨煉”為根本,這種“磨煉”既有身體的磨煉,又有意志的磨煉和心靈的磨煉。“磨煉”的宗旨在于貌似無情,其實有情。另外,“磨煉”重在巧妙設計和啟發引導,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與險阻,教師只能在一些關鍵時刻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提升自我。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克服缺點,具備相應能力,進而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最終胸懷遠大的理想。
四、建設民主融洽的團隊關系內化學生
在《西游記》中,唐僧師徒的關系基本比較和諧,同甘共苦,互相尊重。究其根本,在于他們有恰當的、共同的奮斗目標,明確的分工和責任,柔性的管理方式,民主、平等、和諧與融洽的關系。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吸取唐僧師徒的團隊建設的精華,努力建立民主、融洽的團隊關系,以管理學生,改造他們的思想與行為,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之中,最終建立充滿和諧、體現平等的班集體。這個班集體應有恰當的、共同的奮斗目標(正如唐僧師徒的恰當的、共同的奮斗目標——去西天取經)這個班集體的成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和責任(正如唐僧師徒中,唐僧是總指揮;孫悟空是隊長兼主力隊員,負責探路、降妖和具體協調;豬八戒牽馬、打雜和協助降妖;沙和尚負責挑擔和協助降妖),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長;這個班集體要有柔性的管理方式(正如在唐僧師徒中,唐僧的管理方式只是對孫悟空念緊箍咒,對豬八戒和沙和尚沒有具體的管理措施,其實,唐僧也很少對孫悟空念緊箍咒,而他對豬八戒和沙和尚的管理主要依靠孫悟空,并未具體插手他們的事務,當然,唐僧也善于聽取徒弟的意見);這個班集體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與融洽的關系(正如在唐僧師徒中,唐僧從未歧視長相丑陋、違紀違規的三個徒弟,并努力做到一視同仁);這個班集體需要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誠待人(正如在唐僧師徒中,唐僧執著地追求真理,堅決地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并且受苦受難毫無怨言,樂善好施毫不利己。唐僧正是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一路上不斷教育徒弟,進而激勵和引領徒弟奮發有為,最終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畢竟,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煉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另外,教師還應具有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和民主平等的處世態度。總之,班集體是師生共同的生活場所,只有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共甘苦,才能打通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獲得精神的溝通,達到情感的內化,最終實現真正的人格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蕪市雪野旅游區雪野鎮雪野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