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凌晨5點,一陣鬧鈴刺耳,楊輝騰地從被窩里坐起。
來不及開燈,他摸索著打開電腦開關,迅速穿好衣服,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將持續(xù)到晚上11點。
此時,全國各地有無數(shù)和楊輝一樣的人,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刷票、倒賣、賺錢。這是他們的生計,“在我眼里,火車票就是一個賺錢的工具。”
過去五年,這個“圈子”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也讓楊輝意識到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緊迫。
長江后浪推前浪
如果不是知道身份,很難相信穿著時尚的楊輝會是個火車票“黃牛”。
很多人對于“黃牛”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那時,“黃牛”多集中在火車站附近,看到前來買票的人便上前搭訕、伺機推銷。
但是,對于楊輝他們來說,這類人已成為歷史,至少正在成為歷史。
楊輝是個85后。他所在的“黃牛”群組有近20人,90后占了五分之三、80后占了五分之二,最大的年齡不超過35歲,最小的才17歲。
“年輕人學習能力比較強、賺錢的欲望也比較強,能很快適應。”年齡大的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了,尤其是實名制后,購票手續(xù)的繁瑣以及手段的現(xiàn)代化,使“黃牛”倒票難度大大增加。
楊輝的“師傅”,一個40多歲的老“黃牛”,在圈內已有7年之久,最高月收入曾達5萬元。實名制后收入大不如前,甚至落后于自己的徒弟,最后轉行做了水果生意。他走時留給楊輝的一句話是:這是你們年輕人的天下了!
“很多和我?guī)煾挡畈欢嗄昙o的人都轉行了,不是因為這個圈子不讓他們做了,而是他們自己做不下去了。” 楊輝說。2012年實行實名制后,楊輝所在的“黃牛”群組由15人變?yōu)?0人。
不過,群體年輕化的趨勢僅限于最底層的“黃牛”,一級“黃牛”仍以年長者為主。
分層集群式發(fā)展客戶
時代的變化迫使手段升級。
如今的“黃牛”不再每天到火車站轉悠尋找客源,而是主動出擊建立顧客群。
楊輝管顧客叫做“客戶”。在剛入行的2008年,幾乎不用找客戶,往往是客戶自己找上門,“當時做這行的雖然也不少,但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盤,所以沒人敢跟你搶。”楊輝說。
如今,網絡交易模糊了“黃牛”之間原本固定的地域界限,圈子秩序大亂,要想掙錢只能自己尋找客源。
楊輝的經驗是分層集群式發(fā)展。利用固定客戶發(fā)展更多的潛在客戶,一帶十、十帶百,最后建立一個幾百人的客戶群。同時,他還通過自己所在的“黃牛”群組要求更多的組員以同樣的方式發(fā)展客戶,最后集合到一起共享。目前,楊輝所在的“黃牛”群組至少掌握有500個固定客戶,是他們相對固定的收入源。
“關鍵是服務好,要說到做到,不能言而無信,才能擁有穩(wěn)定客戶。”楊輝常和群組里其他人說。
僅僅靠這幾百客戶是不夠的。只有源源不斷地發(fā)展新客戶才能在這行立足。為了最大限度地尋找客戶,楊輝添加了幾十個QQ、微信、微博群。
這種近乎于大海撈針的尋找方法效果并不差。“火車票是大眾需求,即使現(xiàn)在不需要將來也會需要。”有了客戶,就要好好考慮如何維護,因為客戶隨時都可能被挖墻腳。“一般人買‘黃牛票時都是同時找好幾個人刷票,通過比較來選擇最好的賣家。”
拿“黃牛”加價來說,普通火車票往往在50~100元不等,春運時價格能漲到100~300元左右 ,甚至更高。對于需要的乘客來說,價格低自然是首選。
為了留住客戶,楊輝甚至買了銷售類的書,學習銷售技巧。盡管在實際交易中,這些理論并沒起到多大作用,但他相信未來會有用。比如,逢年過節(jié),楊輝都會給客戶發(fā)祝福短信,聯(lián)絡感情。
刷票技術革新
凌晨5點起床、夜晚11點睡覺,這是楊輝2014年元旦以來的作息規(guī)律。
每天,楊輝要18個小時對著電腦不停刷票交易。即使這樣,他仍然覺得這比以前現(xiàn)場式的販票方式簡單省事。
2010年以前,“黃牛”使用最廣的囤票方式是去火車站售票大廳現(xiàn)場購買。按當時規(guī)定,每個乘客所購車票數(shù)量有限,只有通過多人多票的方式才能大量獲取車票。
為了防止被盯梢,一些“黃牛”會專門花錢雇人排隊買票。這些被雇的買票者多半車站附近的游手好閑之人或街頭流浪人員。
12306網站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
2011年6月12日,京津城際高鐵開始試行12306網絡售票業(yè)務;2012年年底,全國鐵路開始全面推行網絡售票,中國鐵路自此步入電子商務時代。
相較于現(xiàn)場購票,網絡購票、電話購票省時省力,極大地節(jié)約人力和時間成本,成為“黃牛”囤票的最佳選擇。
這點楊輝深有體會。
2008年,楊輝剛入行,楊輝和師傅以及十幾個老鄉(xiāng)分頭在火車站不同的售票窗口排隊購票,每人每天至少要來回排隊十次以上。但是,現(xiàn)在只需坐在電腦前通過特定的刷票軟件,楊輝就能一次性囤票上千張,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為此,楊輝花6000元組裝了一臺高性能臺式電腦,這是他“從業(yè)”以來的最大一筆投資。
楊輝還在所在的“黃牛”群組組織了一次內部培訓,花錢請圈內專業(yè)人士講解相關知識。培訓結束后,楊輝整理了一份網絡購票和電話購票的操作指南,分發(fā)給組員。
楊輝介紹說,目前“黃牛”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過一種叫做身份證算號器的軟件進行個人身份信息收集。利用該軟件,輸入出生地、出生日期以及性別等三項信息,即可生成1到999個格式正確的身份證號碼。
12306網站并未與公安部的個人信息數(shù)據(jù)庫聯(lián)網,所以在網絡購票的信息審核時只對身份證號進行驗證,并不對姓名進行辨別。這個漏洞使得“黃牛”在購票時只需輸入格式正確的身份證號即可,姓名可隨意填寫。
利用這種虛假身份證號購票將導致無法取票,但“黃牛”卻能利用這一點大規(guī)模搶票囤積。“三步走,先買再退最后再搶回來。”endprint
首先,“黃牛”會使用身份證算號器預先算出可用的身份證號并記錄,然后打開搶票軟件進行搶票。目前“黃牛”圈內普遍使用的一款軟件可支持同一臺電腦同時登錄20個賬號使用。每個賬號在同一時間可搶5張車票,由此為100張。此外,該軟件有“雙開”功能,即在同一臺電腦上最多可打開10個。因此,理論上看,一臺電腦同時可搶1000張火車票。
搶到車票之后,“黃牛”會進行兜售。一旦有顧客付款,他們就立刻退票。退票將再次進入鐵路售票系統(tǒng)。此時,他們會再次打開搶票軟件,不間斷刷票,在火車票重回票倉的第一時間搶到。而后,用買家的身份信息填寫購買車票,并出手轉售。
楊輝說,這款搶票軟件與360、獵豹等搶票軟件不同,屬于“特供款”,售價為每月2000元,且只能通過熟識的“黃牛”或“圈內人”介紹才能買到。據(jù)稱,該軟件為一群供職于網絡科技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研發(fā),專門為“黃牛”搶票設計。
楊輝感嘆,入行5年,他最大的感受是“黃牛”從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跟高科技沾了邊”。跟圈外朋友聚會,他常說自己在從事IT業(yè)。
線下交易魔高一丈
“現(xiàn)在圈內很多線下交易都停止了,大多都轉為線上交易。”楊輝所說的線下交易是指以往“黃牛”與顧客之間面對面的票錢交易。線下交易時常遭遇警方的釣魚執(zhí)法,風險系數(shù)高。楊輝就碰到過兩次。
現(xiàn)在,多數(shù)仍然從事線下交易的“黃牛”多是中老年人,或者被一級“黃牛”雇傭的底層“黃牛”。他們無法操作網絡交易,只能通過這種較原始、風險大的方式來賺錢。
即使是他們,提升技巧同樣重要。
一般在進行線下交易前,多數(shù)“黃牛”都會以購票需要為由要求買票者提供身份證信息,然后通過身份證號碼查詢系統(tǒng)進行身份核實。通過輸入個人身份證號,系統(tǒng)會自動查詢到該身份證的辦證號碼地、個人性別以及出生年月日。
盡管這些信息并不能完全判斷個人身份,但對于“黃牛”來說極具參考價值。考慮到警方的釣魚執(zhí)法,一般本地身份信息的買票者多半會被拒絕,而外地身份信息的買票者成功率較大。
在雙方交易時,很多“黃牛”為了防止警方蹲點執(zhí)法,會要求買票者不停變換交易地點。直到確認無人跟蹤后,方才同意交易。有些“黃牛”甚至會將車票提前放到一個固定位置,讓買票者先給錢后取票。
“風險大不說,還得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劃不來。”因為之前有過兩次慘痛的教訓,楊輝現(xiàn)在基本不做線下交易,除非是值得信任的老客戶。
線上交易則日趨火爆。
線上交易整個過程都在網上進行,雙方并不直接見面。一般由買票者先提供個人身份信息以及車票需求,然后由“黃牛”通過上述提到的刷票軟件不間斷刷票,在獲取車票后,買票者需先通過支付寶將手續(xù)費轉入“黃牛”賬戶,而后“黃牛”會提供給其一個在12306網站注冊的公共賬號及密碼。這一系列手續(xù)必須在45分鐘內完成,否則車票將自動作廢,重新入庫。
無論是“黃牛”還是買票者,在45分鐘內完成整個交易過程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遇到操作不熟練的買票者或者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整個交易就可能失敗,之前的所有心血也會付諸東流。
同時,為了防止買票者僅支付車票費而不支付手續(xù)費,“黃牛”要求買票者必須通過指定的賬號支付車票,不能隨意使用其他賬戶。一旦出現(xiàn)上述情況,“黃牛”可以隨時登錄賬號進行退票。在交易完成后,“黃牛”也會及時修改賬戶密碼,以免出現(xiàn)冒用。
必備技能:會躲警察、會識記者
“我最害怕的是兩種人,一個是警察,一個是記者。”楊輝說,這兩種人他都碰到過。
2010年,楊輝在火車站跟一個顧客交易時被蹲點的警察逮個正著。那次,他繳納了上千元的罰款,做了筆錄。
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完全可以被判刑。《刑法》規(guī)定,倒賣火車票、船票票面金額在5000元以上或者獲利額在2000元以上即構成犯罪,可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票證價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金。
楊輝說,從業(yè)的5年里,他經歷過的這類事件不下十次,多是罰款了事,從未被拘留過。即使被拘留也是象征性地幾天時間,很多“黃牛”出來后照樣重操舊業(yè)。
后來,面對警察的經歷多了,楊輝總結了“經驗”:千萬不要慌、不要撒腿就跑,要保持冷靜,即使被搜出車票也要死不承認。“警察很多時候也不確定誰是(“黃牛”),他們也是碰運氣,一旦你上當就露餡了。”
近年來,公安部門開始下大力氣整治票務市場。據(jù)北京鐵路警方透露,在2014年春運的33天里共破獲倒票案件33起,抓獲涉嫌倒賣火車票嫌疑人46名,收繳火車票1129張。
楊輝的上線,也是在這個時候落網的。作為一級“黃牛”,他因為倒票數(shù)額巨大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而在此之前的7年里,這個一級“黃牛”一直都平安無事,還因此頗有“聲譽”。
除了在火車站布防監(jiān)控外,警方也把更多的目光轉移到網絡空間,加大對網絡倒票交易的打擊力度。
“我們的原則就是盡量裝啞巴,除了乘客的購票信息外,我們不問其他的信息。當然,乘客也不能問我們的個人信息。”楊輝說,在雙方交易過程中,涉及搶票、倒票的一些關鍵信息絕對不能透露。“決不能留下證據(jù)。”
“有些人會打著好奇的旗號問東問西,這類人一般都動機不純。”一旦遇到千方百計打聽消息的乘客,“黃牛”會終止交易。
另一個讓“黃牛”們避之不及的是記者。“記者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進了他們的陷阱。”楊輝說,記者們有的冒充乘客、有的冒充剛入行者,還有的直接臥底“黃牛”內部。
一些老資格的“黃牛”甚至總結出一套識別術,羅列四大特征來辨別記者。一、拼命和你套近乎;二、問號超過三個以上;三、問題偏離買票;四、故意設置條件。
一旦發(fā)現(xiàn)疑似記者身份的顧客,楊輝不僅會自己屏蔽信息,還會在群組轉發(fā)該信息,提醒其他人小心提防。楊輝坦言,會躲警察、會識記者已成了一個“黃牛”的必備技能。
說起自己這幾年的變化,楊輝沉默了片刻。“變化太多了,主要還是環(huán)境變了,人也跟著變了。”(文中楊輝系化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