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鐵城
一 、科學研判、準確把握,充分做好應對復雜局面的準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國內外形勢作出了綜合研判,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了我區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中央和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要不失時機地抓住發展機遇,更要善于在復雜嚴峻環境中趨利避害、積極應對,增強形勢分析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提高做好發展改革工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當前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但也穩中有憂、穩中有險。從國際環境看,2014年世界經濟預計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調整、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尚難估量,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存在,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我國出口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換檔期,盡管目前呈現出一些回升的跡象,但總體上仍將是穩定發展的態勢,不會有過快的增長,這將對我區這樣一個以上游產業為主導的地區產生較大影響。從區內形勢看,一方面,以傳統能源為主的產業結構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改變,結構性矛盾仍將對經濟發展形成重要制約。另一方面,企業效益持續下滑,投資增長缺乏活力。
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辨證看待、正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既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些、把措施考慮得周密些,更要善于在攻堅克難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捕捉和把握發展機遇。從市場預期看,據央行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62.8%,較去年同期上升3.6個百分點。隨著市場主體投資意愿的增強,下半年以來,實體經濟有回升跡象,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逐步收窄,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回升,貨運量實現穩定增長。整體經濟環境向好,為我區經濟企穩回升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制度環境看,一是改革將會激發市場活力。二是城鎮化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三是治理霧霾將為發展清潔能源帶來新機遇。四是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綜合以上情況,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區2014年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均下降2.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5%左右。關于2014年預期目標的安排,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從各項支撐因素考慮。預計2014年第一產業增長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第三產業增長7%以上,可以支持9%左右的經濟增長率。根據我們對各盟市情況的調度,2014年12個盟市經濟增長預期都在9%以上,按各盟市加權平均計算,全區經濟增長可達到9.4%。二是從我區經濟特征考慮。我區經濟具有明顯的速度效益型特征,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時期,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率就比較高;在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時期,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就會快速下滑。2010年-2012年,我區生產總值增速由15%下降到11.5%,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70.9%下降到4%,財政收入增速由26.2%下降到10.4%。安排9%,對緩解財政收支矛盾、解決社會民生問題可能更有利一些。三是從提振發展信心考慮。“十二五”以來我區經濟增長呈現持續回落態勢,2010年經濟增長率為15%,2011年為14.3%,2012年為11.5%,預計2013年為9%。2014年安排9%,與2013年持平,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振各地發展的信心。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完成發展改革各項工作
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4年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以擴大有效需求為重點穩定經濟增長,以建設“五大基地”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以實施重大民生工程為重點保障改善民生,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重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以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化改革開放。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抓好落實。
(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機制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201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九次全委會議的部署,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自覺擔負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責任,研究制定《2014年全區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指導意見》。 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二是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三是繼續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李克強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講,開放也是改革,高水平開放可以倒逼深層次改革。我們要充分發揮優勢,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開放的有利時機,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把我區建設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一是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研究提出2014年區域合作重點推進事項。繼續加強與周邊省區和“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經濟合作,跟蹤落實與國內各省區市簽署的合作協議和重點合作項目,引進國內(區外)到位資金力爭達到4600億元以上。重點加強能源區域合作,抓好與京津冀、魯江浙等地的清潔能源供需對接,加快組織簽訂外送協議。積極主動融入環渤海地區發展,組織開展“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綱要”前期研究,配合國家發改委做好規劃綱要編制工作。二是大力推進向北開放。積極爭取國家盡快批準實施《內蒙古建設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和沿邊經濟帶規劃》、《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實施方案》和《滿洲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組織實施《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完善與俄蒙在加工貿易、資源開發、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合作機制,在有條件的口岸探索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三是統籌做好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推進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改革。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研究謀劃一批具有創新帶動作用的利用國外貸款項目。加快已列入國家《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備選項目規劃》項目的報批工作,推進項目盡早建成。引導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用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多種方式輸出產能。
(二)穩定投資、促進消費,擴大有效需求
目前,我區投資和消費不協調的問題日益突出,影響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要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有效需求,實現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
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按照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圍繞突破瓶頸制約抓投資、圍繞產業結構抓投資、圍繞加強民生建設抓投資”,努力擴大有效投入,確保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萬億元,增長15%左右。針對當前投資增長速度回落和項目儲備結構不合理的突出問題,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力爭新開工項目總規模達到2萬億元以上。二是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動項目儲備多元化,圍繞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增加重點領域項目儲備,進一步改善項目儲備結構,突出擴大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儲備規模,加強居民服務、教育、衛生、旅游、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項目儲備,新增項目儲備規模力爭達到3萬億元以上。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區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弱,2012年全區消費率39.4%,不足投資率的50%,低于全國平均10.1個百分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區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在下滑,預計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低于上年同期近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大于地區生產總值和投資增速。要充分發掘消費潛力,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回升提速。一是增強居民消費能力。2013年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緩,預計全年實際分別增長6.5%和8.4%,低于生產總值增長速度。2014年國家將出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關實施細則,自治區要結合我區實際,盡快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促進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二是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逐步壯大消費市場。推動落實旅游基地和文化產業規劃,擴大旅游、文化消費規模。貫徹落實國家《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培育發展信息、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擴大綠色節能環保產品消費。三是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加強商貿流通、寬帶網絡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研究實施信用消費促進政策,擴大信用消費規模。組織開展價格和收費檢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研究修訂自治區定價目錄,加強對鐵路、電信和銀行等部門收費的監督檢查,開展對各類中介組織、行業協會收費清理。
(三)調整結構、轉變方式,提高質量效益
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以推進城鎮化進程為重點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建設五大基地為重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工業在我區所占比重較大,2012年煤炭和電力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3%,穩定經濟增長必須要保持能源工業的穩定發展。在穩定能源工業的基礎上,要加快推進資源型產業的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一是強化創新驅動。二是鞏固和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三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四是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全力推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是國家的約束性任務,要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和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力爭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2.2%,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2.2%,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一是加快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已批未建、在建和已建成投產的違規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分類制定處置整頓方案,對于不具競爭力的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除跨省區產能置換轉移的項目外,不再審批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不再審批煉焦、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確?!笆濉碧蕴浜螽a能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全年淘汰鐵合金產能8.92萬噸、電石產能43萬噸。二是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加快制定城市主城區污染企業“退城入園計劃”,推動呼和浩特市、包頭市主城區內鋼鐵、石化等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加快淘汰供暖和工業燃煤小鍋爐,堅決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三是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加強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完善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快電力行業脫硫脫硝改造,完成脫硫改造150萬千瓦,脫硝改造1000萬千瓦。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我區城鎮化虛高現象突出,2012年城鎮化率為57.7%,雖然比全國高出5.1個百分點,但是剔除在城市生活6個月以上而沒有享受到同城化待遇的農牧民工和生活在礦區、林區、墾區的城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6%。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剛剛結束,要按照會議精神,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爭取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一是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國家正在編制《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2014年有望出臺,要按照綱要總體要求,配合相關部門加快修訂完善自治區城鎮化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呼包鄂、烏海及周邊地區等城市群建設規劃。要把城鎮化規劃修訂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結合,引導資源要素按照主體功能區優化配置,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牧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爭取2014年上半年制定完成《內蒙古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意見》。二是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支持旗縣城關鎮和國家、自治區確定的重點鎮發展配套型、服務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建設30-50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力強的服務業集聚區,打造特色小城鎮。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政策研究,推動烏海、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地盡快出臺取消落戶限制政策,有序推進轉移農牧民市民化。穩步推進“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研究制定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目錄及相關配套措施。
(四)增加就業、提高收入,保障改善民生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以穩定和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會同相關部門,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切實抓好創業就業工作。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問題。配合相關部門全面落實自治區“創業就業工程”及促進就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支持2-3個就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創業園區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開發1萬個基層公益性崗位,重點用于安排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和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就業。繼續實施家庭服務業特別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好千戶百強家庭服務企業創建活動。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
繼續推進重點民生工程建設。一是加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落實《關于推進百姓安居工程實施意見》,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23萬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13萬套以上。二是積極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抓好農村沼氣和安全飲水工程,全年建設農村沼氣1.5萬戶,解決8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在2013年實現無電地區全部通電的基礎上,改造升級無電地區低標準用電戶5萬戶。三是深入實施扶貧開發工程。組織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規劃和七大貧困片區規劃,加大扶貧攻堅資金整合力度,資金安排要向38個貧困旗縣傾斜。全年減貧40萬人,實施生態移民搬遷9萬人。
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教育方面,繼續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啟動實施民族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專項。衛生方面,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和實際報銷比例,啟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文化方面,推動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惠民工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條件。積極支持赤峰市“紅山遺址”、“遼代上京與祖陵遺址”,巴彥淖爾市“陰山巖刻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落實糧食臨時收儲價格政策和生豬價格調控預案實施細則,完善和落實糧食、植物油、肉類、冬季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積極發展農超對接,加快推進平價菜店建設,進一步落實“綠色通道”政策。加強價格監管,抓好價格專項檢查,堅決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大力開展清費治亂工作,取消暫停降低部分收費。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適時啟動低收入居民生活臨時補貼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