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俊+黃占兵+余瑞卿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必須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這對于內蒙古正確把握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落實好“8337”發展思路,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我區立足基本區情、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協調推進的必然選擇
(一)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我區在立足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堅持發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這一基本判斷基礎上作出的科學決策
新世紀以來,我區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過1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增強,人民生活得到不斷改善,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同發達地區相比,我區發展水平依然較低:一是經濟總量仍然較小,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今年三季度我區地區生產總值排全國第15位、增速排全國第21位;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比較突出,全區60%左右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集中在呼包鄂三市,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從根本上解決;三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還不夠充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多數超過或接近50%;四是縣域經濟發展薄弱,全區102個旗縣中還有57個國家級貧困縣和自治區貧困縣;五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還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差距說明,我區是欠發達邊疆民族地區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有效解決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
(二)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我區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我國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已開始逐步下降,全國能源布局調整和市場需求將呈現新變化,將對單純依賴能源工業支撐的資源型地區形成新挑戰,我區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從自身看,我區發展已站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但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煤電為主的能源產業占據大頭,多數非煤產業尚處在起步和成長階段,原有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在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消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三)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我區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互動并進的客觀需要
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運動中發展演進的,這就決定了我區必須充分發揮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先導和牽引作用。通過不斷解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沖突中的體制機制問題,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與發展,這樣才能促進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生態文明等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化解,才能更好地拉動各領域的改革朝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協同深化,才能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
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我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
(一)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圍繞著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釋放,但仍存在市場體系與規則不完善、市場秩序不規范、政府權力干預過多等突出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決定》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強調了市場化導向的堅決態度。因此,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過多干預,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 效益最大化。
(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也不意味著政府無所作為、作用最小化。市場經濟可以解決效率和惰性問題,但不能解決公平和誠信問題,而公平和誠信問題必然導致“市場失靈”,從而影響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決定》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我們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宏觀調控、科學管理、公共服務、優化環境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要更加注重協調配合,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
西方古典經濟學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但自由競爭引起資本積聚和集中進而產生壟斷,從1825年起幾乎每隔10年發生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1929年世界性嚴重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在此大背景下,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主張,當經濟周期處于衰退階段或繁榮階段時,政府通過分別實施擴張性或緊縮性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調節消費和投資,影響總需求和總產出。二戰以后,全球市場經濟國家在強調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同時,普遍實行不同方式的政府干預。因此,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使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發揮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不是相互對立的,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要簡政放權和松綁支持,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要主動補位,彌補市場失靈。
三、準確把握我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一)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都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截至目前,全區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843戶(獨立核算企業),資產總額達到6607億。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超過121萬戶,注冊資本(金)達到9737.44億元,創造了全區50%的地區生產總值、70%的稅收和72%的進出口額。要按照《意見》要求,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都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支持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大企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企業經營決策規范、資產保值增值、效率提高、活力增強。堅持權利、機會和規則平等,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職能的轉變關系著市場能否有效地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按照《決定》的要求,改革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強化對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實現公共服務產品增加、政府行政成本節省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多贏。
(三)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區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初步建立了現代市場體系,有力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著資源與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領域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城鄉建設用地、金融、科技等要素市場發育還不健全,市場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地域限制、城鄉分割和壟斷。因此,要按照《決定》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制定負面清單,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清除一切市場壁壘,形成統一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減少和調整投資審批事項,規范投資審批行為。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電價形成機制和清潔能源生產使用的價格機制。深化重要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區域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
(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要按照《意見》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牧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按照現代農牧業規模經營的要求,創新家庭農場、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牧業經營方式,創新農牧民土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實現形式,鼓勵農村牧區發展合作經濟,扶持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切實維護農牧民的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牧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農牧民土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農牧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推進城鄉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和要素平等交換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以人為核心,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創新城鎮建設和管理機制,有序推進農村牧區轉移人口市民化。
(五)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開放是兩個內容,一個對內開放,一個對外開放”,“為了搞建設,需要實行兩個開放”。內蒙古仍然屬于欠發達地區,就必須通過開放,廣泛吸納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生產要素,贏得發展的主動權。要按照《意見》要求,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區內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創新與環渤海經濟圈、東三省等周邊區域的區域合作體制機制,推進呼包鄂榆經濟帶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爭取設立自由貿易區(園)試點,構建具有沿邊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和城鎮體系,完善與俄蒙合作機制,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