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與產業轉型相結合、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林區“3598”發展思路,傾力建設內蒙古最大的森林碳匯基地、高品林儲備基地、綠化苗木基地、生態旅游休閑基地和綠色林特產品培育加工基地,全力打造森林資源綜合利用龍頭、礦產資源開發龍頭、生物質能源開發龍頭,在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方面取得實效,目標直指幸福和諧林區。
讓產業更興,“龍頭”勁舞領潮而行
資源豐富,一直是林區引以為榮的“資本”。林區坐擁10.67萬平方公里浩瀚林海,林上、林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林木產品生產基地、能源后備基地和森林旅游目的地。
以此為依托,林區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一些成熟產業項目已得到順利推進。特別是2012年,國家和自治區共批復林區各類項目76個,批復總投資40. 8億元,其中國家和自治區投資(含補助性投資)達18.5億元,創歷史新高。
然而,對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先進地區的發展水平,林區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得到完全發揮,還存在著產業水平相對較低,產業鏈條相對較短,部分產業投資期長、質量效益不高,缺少資金支持等困擾林區產業發展的問題。
為此,林區黨政主要領導當起了“小學生”的角色:拜有關專家為師,以借其智;考察先進企業的發展思路,以借其經;與基層職工群眾進行“零距離”交流,以借其計。
最終,林區在自治區建成“五個基地”的產業新布局中找準定位,將目標鎖定在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上,以“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大力加強林木產品精深加工、特色種植、養殖和綠色苗木等傳統產業,重點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質能源、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產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多元化。
8月10日,剛剛走出呼倫貝爾機場,一位北京游客便被機場LED顯示屏上打出的字幕所吸引,“海拉爾至根河的機票才100元起,一定要去內蒙古大興安嶺腹地看看。”
如今,林區旅游持續升溫,正在成為富民興林的支柱產業。今年,僅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接待游客50萬人次,與上一年相比增加47%,在旅游高峰日,一天接待游客就達7500多人次,門票收入114萬元。
然而,旅游“熱”觸動了林區黨政一班人的“冷”思考,林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產業水平較低,如何讓“龍頭”領潮而行?林區在自治區提出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后,主動融入呼倫貝爾旅游大局,與呼倫貝爾旅游“捆綁式”發展,規劃了旅游三大板塊,其中南部板塊以阿爾山為中心,北部板塊以北部原始林區國家森林公園為中心,東部則以畢拉河為中心,著力打造集避暑、度假、康體和健身等休閑生態養生旅游勝地。
8月5日,畢拉河東部板塊建設正式提上日程;林區旅游豪華專列項目已完成考察和可研論證,正在與哈鐵局、呼倫貝爾市進行具體合資建設洽談,項目投入運營后將開通伊圖里河至滿歸、阿里河、莫爾道嘎、牙克石等區間的旅游專列。林區還加大了旅游營銷力度,編制了林區旅游推介片,成功舉辦了大興安嶺杜鵑節、金秋攝影節,組織林區7家企業參加貴陽國內旅交會,先后在呼和浩特、齊齊哈爾、哈爾濱、沈陽等地舉辦了旅游促銷活動。
事實上,與森林旅游業同步,林區林下產業也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2013年,克一河林業局對其生態功能區內森林體系所涵蓋的水、礦產、動植物等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統計匯總,專門成立了生態產業科和生態產業開發中心。
他們利用本地區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術、先進的設備及廠房,通過招商引資,對改制后經營不善、停產一年多的諾敏綠業公司實行了股份轉讓,資產重組,解決了綠色產品加工中資金和機制兩大瓶頸,公司現已重新啟動生產,每天的產量達1000斤左右。
如今,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10.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至森工集團(林管局),下至各森工企業,甚至基層生產單位無不在研究著如何發展林業產業。
讓森林更綠,建設生態文明先行林區
2013年,林區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生態答卷:人工更新造林完成5000畝,補植補造完成20萬畝;森林撫育完成525萬畝;植被恢復完成1.65萬畝,林區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大幅增長,森林質量持續提高,森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
內蒙古大興安嶺最重要的根基,就是生態
遵循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對于生態屏障的論述,林區以建設好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為重點,自覺融入全區發展的大格局中,理清思路、找準定位,響亮地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先行林區”的口號,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并以此為目標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防火期竟然一把火也沒著,真是讓人不敢相信。”2013年,林區兩季森林防火期結束后,“零火災”的成績讓在林區生活40多年的韓蘊琪甚為驚喜。
按照自治區提出的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發展定位,在今年森林防火工作中,林區各地無生產作業的溝系全部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嚴控火源。同時,林區還引進高科技手段應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中,遠程監控系統、森林防火無人直升機、林火規律研究、森林火險動態監測、北斗跟蹤系統等,對林區森林防火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高新技術在森林防火領域首次實現重大突破。
與防火同步,林區一項超常規舉措更是聲勢浩大、效果顯著
“這個地窨子稍加修整就能住人,必須拆除。”北部原始林區武裝“三清”烏瑪戰區小分隊剛剛進入達克奇采金地便有所發現。面對著往日非法采金給原始林區帶來的創傷,林業職工、森警戰士、公安干警沒有絲毫猶豫,果斷將地窨子徹底搗毀。
為徹底消除北部原始林區人為火災隱患,保護好中國最大的原始林區,武裝“三清” (清山、清溝、清河套)專項行動這項超常規舉措已在林區連續開展了多年。5月30日至6月4日,林區再次開啟“三清”戰役,采取空中和地面聯合推進的方式,對北部原始林區展開全覆蓋、無死角清查。據統計,參加此次行動的人員共計403人,出動車輛62輛,動用直升飛機2架,車輛地面行駛總里程近2萬公里,有效地保護了林區的生態安全。
讓職工更富,直指幸福和諧林區
克一河林業局資源管理處職工倪效彬號稱“木耳大王”,今年他培植的木耳達13萬袋,年收入13萬元。培植木耳實現了倪效彬的“致富夢”,而這得益于林業局通過“公司+基地+林戶”的經營模式,鼓勵職工群眾大力發展黑木耳培植業,并對規模較大的養植戶,提供無息貸款扶持,實現了“轉型產業”到“富民產業”的華麗轉變。
這只是林區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一個縮影。今年,林區扶貧幫困變“輸血”為“造血”,投入400萬元,確定重點扶持單位7個,重點扶持項目7個,扶持了1000戶困難職工發展家庭經濟,脫貧率達50%。
自林區開發建設以來,有力地支持國家建設,促進了邊疆地區各民族團結穩定。正是由于森工集團(林管局)勇于承擔社會責任,2012年,森工集團(林管局)榮獲自治區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稱號。
在連續四年保持15%的增幅為在崗職工增資的基礎上,今年繼續為在崗職工增資;同時建立工資增長與效益貢獻掛鉤分配制度,重點向一線和苦臟累險崗位傾斜,提高一線職工的收入水平;對棚戶區進行改造,現已基本建成9.8萬戶,惠及林區各族職工群眾近26萬人,林區職工戶均居住面積已從不足40平方米達到戶均50平方米以上……林區致力于將“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以轉型發展促民生改善,努力建設幸福和諧林區。
依托于林區“五大基地”、“三大龍頭”建設,對于守護好綠色凈土的根基,建設好生態安全屏障,務林人有著更科學、長遠的規劃:
到十二五”期末,人工造林100萬畝,補植補造500萬畝,森林撫育2610萬畝,有林地面積達到823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達到9.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78.4%。林業系統產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資產累計保值增值率實現128%,年均增長5%;萬元產值能耗累計下降14.86%。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