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注定是乳業市場不平凡的一年,隨著新政的陸續出臺,不斷釋放乳業改革信號,漲價、香港限奶令、肉毒桿菌、反壟斷和整合并購等聲音依然縈繞耳畔。而在這其中當屬工信部提出的對國內乳企的兼并重組政策影響最為持續深遠,如果說2013年的行業并購稱得上是前奏曲,那么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則將會出現行業兼并的高潮。
整合并購潮將現
繼去年6月蒙牛乳業收購雅士利拉開國內乳企并購大幕后,9月9日,國內另一家乳企巨頭伊利實業發布公告,投資3.1億元收購輝山乳業,獲得其部分專利及品牌使用權;11月21日,乳粉企業圣元國際在上海宣布,公司已與育嬰博士簽訂協議,對其進行并購重組。
合生元抓住年底的尾巴,在去年12月31日發布公告,宣布將通過全資控股的兩家國內子公司——廣州合生元及合生元健康,收購長沙營可營養品有限公司100%股權,協議總金額為3.5億元。此外,在過去一年里也不時傳出北大荒收購完達山,以及伊利收購飛鶴等諸多乳企并購傳言,乳業兼并重組被業界認為是對乳品行業的行為規范、食品安全等所祭出的一系列組合拳,兼并重組將成為2014年乳企間的主題。
2013年12月2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部署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被稱為“史上最嚴細則”的規定出臺,進一步加速了乳企間兼并重組的步伐。分析人士認為,根據規劃,2018年,中國或只保留50家奶粉生產企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考慮到目前中國同類的企業多達128家,折算下來,五年內的淘汰率高達六成。有專家進一步預測未來并購整合大潮將集中在陜西和黑龍江奶業集中區。
多重乳業標準促質量完善
2013年上半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正式組建,食品安全問題有了統一的監管部門,從全環節監管的鏈條構建到規范生產許可標準,食藥監總局可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頻頻出擊整頓嬰幼兒奶粉行業。
2013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3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明確指出要重點加快嬰幼兒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等電子追溯系統建設;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按照藥品標準監管奶粉行業;6月和10月,兩度禁止貼牌、分裝等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8月,公布了128家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信息;12月,連續出臺多個有關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文件,從生產許可證、生產設備、原輔料、洋奶粉必須有中文標識以及售后責任等多個方面嚴格要求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和銷售標準。
可以說2013年是我國對嬰幼兒奶粉行業質量安全問題整治最為嚴格的一年,但業內依然認為其中部分文件還不夠具體,容易造成規范企業管理時的疏漏。“雖然相關政策做出了很多細化的規定,但也有很多地方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漲價背后奶源緊缺問題待解
消費者對終端市場的價格變化總是那么敏感,去年12月液態奶產品頻繁提價,一度出現超市液態奶脫銷的情形。然而,這已不是去年液態奶產品的首次提價。早在去年2月,圣元便漲價5%,蒙牛、光明、伊利三大乳企在去年10月前后也已經有過一輪漲價。
隨著終端市場的不斷提價,一直以來困擾國內乳業的奶荒問題也被一一揭開。飼料價格、土地價格、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漲都在推高生產成本,這使得奶牛養殖戶和企業無法通過采取精細化管理、高效生產運營等內部措施消化全部的上升成本,最終還得由消費者買單。
同時,自然條件和疫情等因素造成奶牛減產,奶農養殖戶利潤被壓縮,導致奶農的積極性大幅下降,造成目前國內奶源供需嚴重失衡。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奶源缺口達到430萬噸。
奶荒對2014年奶液產品市場的影響會有多久很難預料。中國農業部新聞發言人畢美家稱,“這次生鮮乳價格上漲,應該看到它是恢復性的。”隨著后期新西蘭奶粉進口恢復,以及規模奶牛養殖場生產能力的逐步釋放,預計2014年春節后,奶源緊張的情況將會有所緩解,價格也會基本趨于平穩。但相較于農業部的樂觀展望,作為“當事人”的奶牛養殖戶們則悲觀不少,“奶荒問題恐十年內都難以緩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