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范坤
摘要:教材不是“教經”,教師不是“傳教士”。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生制宜,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才能真正成為課程的創造者。
關鍵詞:教師;品德與社會課程;創造者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021-02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該課程具備了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活動作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該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各種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課程目標。因此,如何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讓課程回歸生活,是提高課程實效的重要途徑之一。時下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面熱熱鬧鬧,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點綴,沒有真正地觸動學生的心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生活。我的多年的教學與實踐證明,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的設計應做到因地制宜,內容才會有特色;因時制宜,活動才會有創新;因生制宜,教學才會有實效。
一、因地制宜有特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建議的:教師應把握“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這里所說的第二套大綱就是指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自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區域特色、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底蘊、社會發展成就等是天然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要求因地制宜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貼近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例如,在落實品德與社會“了解家鄉,熱愛家鄉”這一課程目標時,我向學生推薦閱讀海峽二十七城市歷史文化系列《菁華漳平》一書。學生們通過閱讀、調查,了解了家鄉地處閩西南,是九龍江北溪源流匯聚的地方,閩南文化、閩西客家文化以及畬族文化在這里融會貫通,形成了八面來風、四方匯水的多元文化形態。這里的山水間涌現了航海先驅王景弘、理學名流劉棠與曾汝檀、書法家朱陽等本地先賢,傳承了漳平水仙茶、永福花卉、新橋板凳龍和農民畫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和鄉風民俗。而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則讓漳平從遠古走向世界。漳平從遙遠的九龍鄉走到今天的漳平市,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行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足以令每一個漳平后人為之動容和驕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主題實踐活動,對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進行適當地拓展、開發和利用,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人文、地理、物產、環保等方面的情況,學生在閱讀、調查、訪問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家鄉社會各界人士直接接觸和交流。讓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遠離說教,感受生活的“真實”和“真誠”,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油然而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二、因時制宜創新意
節日中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在節日活動中進行道德學習是小學生品德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包括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各種文化財富,如傳統風俗、民間傳說、歷史典故、民俗節日、文化活動、節日活動、社會公益等……”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這一工作。通過一些重要的或傳統的節日活動因時制宜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符合當今品德教育的發展趨勢。正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活動,既可以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緊密聯系,弘揚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實現生活化、大眾化、行動化,體現時代精神。
節日文化中的小學生道德教育就是利用特定的節日(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國際節日:婦女節、兒童節;國定節日:教師節、國慶節),開發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并賦予時代教育主題,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研究,我們開發了節日文化中適合對當代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資源;構建了節日文化中學生德育探索學習的相互聯系、又一脈相承的“十字”主題活動,這“十字”節日主題分別是春節——儉,元宵節——勤,“三八”節——孝,清明節——禮,端午節——信,“六一”節——愛,中秋節——親,國慶節——忠,重陽節——敬,教師節——尊。這十個字的節日文化活動包含節日名稱、活動主題、活動口號、活動目標、活動形式等方面。即根據社會對小學生道德規范要求,結合小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以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目標為導向,以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參與的節日文化活動為載體,使學生過上有道德的節日生活,發展了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提升了品德與社會的教育實效。
三、因生制宜重實效
幾十年來,我國德育一直以傳授道德知識的“知性德育”為基本特征,它將德育看成智力訓練,將道德的學習看成“道德應用題”的解答,足見其德育實效性之差。小學階段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級階段。其發展性更多地體現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做到會做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將會為他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方面體驗著與成人和諧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體驗著不一致的沖擊和不快,兒童正是在這種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織運作中,開始了思想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應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大課堂,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活動,不斷體驗、領悟道德準則,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生活能力。強調“因生制宜”就是尊重兒童品德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盡可能找尋學生樂于使用的載體,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并進行自我體驗,使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自然融為一體,品德才不是外在于人心的強加的東西,而是每個人內在自我的體驗與提升。例如,某校每年舉辦一屆的校園科技節活動,就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校園主題活動。活動創造性地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在一起,通過宣傳學校歷屆的科技新星的事跡,參觀學生科技創新的作品展,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為榜樣激勵學生;通過觀摩、了解、嘗試學校的科技設施,感受科技時代的脈動;鼓勵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學校“六小(小發明、小論文、小制作、小實驗、小養殖或小種植、小收藏)”活動,讓學生在“做”中體會“科技帶給我們什么”,培養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本領和熱情,使其從小種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種子。
教材不是“教經”,教師不是“傳教士”。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生制宜,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才能真正成為課程的創造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