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正
(煙臺大學 文經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被動參與,大部分表現為等、聽、看,注意力不夠集中,因而參與度很低,不能激發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習低效性?高校的教學不能完全和外部世界隔離開來,處于自我封閉狀態,關起門來教授基本概念,在方法和理論中打圈子,致使學生在學了許多據說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知識以后,踏上社會卻不怎么會應用或無法應用,甚至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早已過時。我院從2008年開始在全院開展學科競賽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在學風大好的形勢下,教師的積極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出現教學相長的雙贏局面。
獨立學院旨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為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技術型的大眾化教育為取向,強調通識教育,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二次開發的能力。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是指大學生在學校的組織和引導下,依靠教師的指導,主要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學術科技活動。它是獨立學院實踐素質教育的具體載體之一,因為學科競賽中的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全面的綜合的活動,也是一項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活動,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鍛煉,解決了高校課堂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從而縮小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大學生學科競賽的開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相關學科的知識面,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新環境和氛圍,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推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早期,我院學生對學科競賽的認識還沒有到位,普遍存在著參與競賽就是為了得獎,而實際往往投入和獲獎不成正比,導致競賽的積極性不高。但在學院的支持下,經過5年的探索和發展,學生參加競賽的熱情高漲,參加學科競賽的人數逐年上升,年均參賽已超過千人次,獲獎率也逐年提高。自2008年我院開始對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培訓并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幾年來我院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獎如表1。
同時,從2009年至2011年我院連續三年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得成績為如表2。
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已成為學院規模最大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2011年3月,我院成立大學生“數學建模協會”、“電子科技協會”、“科技創新協會”,2012年5月,我院“數學建模協會”、“電子科技協會”被共青團山東省委員會、山東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學生聯合會聯合授予“山東省優秀大學生科技社團”榮譽稱號。學科競賽活動在我院開展的如火如荼,極大豐富了大學生課外業余生活,有力地推動了我院學風建設工作。隨著學科競賽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顯著提高,不僅表現在課堂的出勤率、自習室入座率的提高,而且在學習方法方面學生明白了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去學。通過學科競賽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視野更廣,知識面更寬。本文對2008年以來我院的競賽情況進行了統計。參賽人數由2008年的三百多人,到2012年突破千人,在學科競賽的帶動下我院學生進一步深造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參加專升本考試和考研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經過幾年的發展,學科競賽已成為我院一個成熟的素質教育課堂,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和工作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影響。無論從學科競賽獲得的獎項來看,還是專升本、考研的成績來看,2012年都是成果豐碩的一年。2012年的成績是五年來不斷開展學科競賽活動的必然結果,也最能體現學科競賽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為次本文采集了我院2012年專升本及考研成績,對參與學科競賽對學生進一步的深造和工作的積極影響進行量化分析。統計中我們發現,每年參與學科競賽的學生中有十分之三是專科生,幾乎全部參加了專升本考試。2012年我校參加專升本考試學生485人,其中有122人錄取,錄取率為25.2%,與學院開展學科競賽之前相比,錄取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在485名考生中,有參賽經歷的就有338人,有參賽經歷的考生錄取率達到30.9%,高出平均錄取率5.7個百分點。我們進一步采集了2012年我校的專升本考生的成績,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我們把考生中按照有無參賽經歷把他們分為兩組,比較其專升本考試成績,檢驗參賽經歷對他們的深造是否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得到如下(表3、表4)數據結果。

表1

表2

表3 組統計量
由表3、表4可得到以下結論:有參賽經歷的專科生在專升本考試中的平均成績為238.0473,比我校未參與過學科競賽的考生高出20分。在方差齊性檢驗中F=1.043,P=0.308>0.1可認為兩樣本方差相等;在均值的t檢驗中,t=3.367,自由度df=483,雙尾檢驗概率P=0.001<0.05,顯著性水平α=0.05下,認為兩組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即參賽經歷對專科生的學習有顯著的影響。從專升本的考試成績來看,參加學科競賽確實對專科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提高,分析其緣由,專科生由于基礎差總是想以成績之外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學科競賽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舞臺,而優異的成績反過來又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為進一步論證我們得到的發現,接下來我們又分析了同年我校考研的情況。2012年我校有953報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有247人錄取。錄取人數與學院開展學科競賽之前相比翻了一番。考研學生中共有273名學生成績超過了國家分數線,其中只有54人沒有參賽經歷,我們進一步統計其考試成績,并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如下(表5、表6)數據結果。

表4 獨立樣本檢驗
由表5、表6我們看到:有參賽經歷的本科生的考研平均成績為346.1,比我校未參與過學科競賽的考生高出44分,優勢很明顯。

表5 組統計量

表6 獨立樣本檢驗
在方差齊性檢驗中F=10.01,P=0.002<0.1可認為兩樣本方差不相等;在均值的t檢驗中,t=11.763,自由度df=112.09,雙尾檢驗概率P=0.000<0.05,顯著性水平α=0.05下,認為兩組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即參賽經歷對本科生的學習有顯著的影響。盡管有些參賽的學生并未選擇繼續深造,但從其就業情況來看參賽的經歷是受益終生的。實踐證明,學科競賽活動有力地推動了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通過科學科競賽活動,學生視野更廣,知識面更寬,同時也推進了我校教育教學改革。學院在充分研究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特點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著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院級優秀立項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文化基礎》已通過驗收;作為限選課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通訊工程等專業開設了《數學建模與試驗》,并且在其他專業也開設了電子設計和數學建模任選課。許多愛好電子和數學的學生踴躍選修該課程。學院專門選派經驗豐富電子和數學建模的教師講授該課程,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數學建模的能力。我院一直在探索一種適合獨立學院創新教學的方法。而學科競賽以實踐創新教學為基礎,我們已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促進學科競賽的梯隊建設。而立足獨立學院的實際,通過學科競賽來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做法無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學生選拔和培養。學生選拔其實是很關鍵的部分,我們不以過去的成績論英雄,放開大門,挑選對科技競賽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為那些上進的學生提供資源,不管他的基礎有多么糟糕,也不管今后會不會得獎,只要學生想學,我們絕不拒絕,認真引導。
2.學科競賽的梯隊建設。在學生參賽隊伍的建設中,一定要有長效的梯隊建設,使這個團隊中以大四學生為紐帶、大三學生為主力核心、大二學生為輔助的結構組成。因為大四的學生在其大三的時候已經參加過一些全國性的大賽,有了一定積累和經驗,但是同時考慮到其會考研和找工作等因素,沒有大量的時間,其在這個團隊中主要負責,帶團隊中的新人;大三學生就是本年度全國各類大賽的主要核心成員;而大二的學生因為專業知識的不完備,在這個團隊中學習,為下一年的比賽準備。
3.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由于獨立學院有母體學校大量退休的有經驗的老教授等資源,也堅持以“老教師帶年輕教師”的做法,使獨立學院中大量的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
近年來學科競賽發展迅速,但是參加者畢竟還是很少一部分學生,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必須與日常的教學活動和教育改革相結合。十幾年來在各學科競賽的推動下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相關學科競賽課程以及與學科競賽密切相關的理論和實驗課程,出版了若干相關的教材,一些教師正在進行將各學科競賽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平時主干課程的研究和試驗,最近幾年出版很多高校教材都有學科競賽的相關內容。高校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教育。通過對我院學生考研、專升本、就業等方面的研究,主張現行高校教育開設學科競賽理論和實踐課程或把學科競賽思想滲透到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大力推行并加強大學生學科競賽,在各學科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上打開一個通道,全面提高大學生學習各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各門學科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
[1]鄒海貴,常立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內涵、特征及價值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3-15.
[2]林凌,莊文敏.普通院校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7):72-74.
[3]邱觀建.建構新世紀高校素質教育的新體系[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4]丁三青,王希鵬,陳斌.我國高校學術科技創新活動與創新教育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96-105.
[5]楊杏芳.論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得多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