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公眾認識到氣候變化比恐怖主義威脅更嚴重,向低碳經濟轉型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就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隨后的歷次黨代會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都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在這個過程中,嘗試性地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傳統評價一個地區績效的基礎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 并沒有考慮生態環境,致使我國一些地區走上了追求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摒棄了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最大化為目標的范式,開啟了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新征程。
沒有綠色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在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中,技術是既能節能減排又對生產沒有副作用的手段,除了自主創新,技術溢出成為提高技術水平的一條捷徑。與以往的技術經濟轉型不同,綠色技術采納對中國來說是昂貴的,尤其是中國正處于綠色技術創新的起始階段。中國的綠色技術存量及其分布如何,綠色技術創新與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關系怎樣?強制性的政策在什么時間起作用?作用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發生改變?如果發生改變,拐點在哪里?陳艷春等著的《綠色技術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2013年11月,科學出版社出版)回答了上述問題。該書采用定量模型研究綠色技術溢出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結論對正處于綠色技術創新起始階段的中國來說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該書通過構建非線性模型,研究了中國綠色技術創新擴散緩慢的原因,即中國綠色技術創新還沒有經濟吸引力。作者依據jaffe 和OECD關于綠色技術專利檢索的策略,以中國綠色技術專利實施許可追蹤技術擴散的路徑,得出了中國綠色技術溢出的典型事實,找出了綠色技術創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拐點。運用數學方法為區域綠色經濟協同發展提出了建議。該建議與Kindle的思想基本一致,即通過技術轉型推動經濟轉型,短期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只有超過拐點后才能促進經濟增長。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有著強烈的消滅貧窮和經濟增長的愿望。中國在采取強制措施時,既要考慮到人們對經濟增長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強制企業采納綠色技術的時機。
作者在研究中抓住了綠色技術存量低和多范式共存的特點,通過構建多階段模型,從理論的高度分析了中國多元范式下向綠色技術轉型的策略,不僅證明了許多專家的觀點“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低,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成本低、阻力小”的結論是正確的,也指出當綠色技術溢出和一般技術溢出同時存在時,要求綠色技術創新的速度和溢出速度比一般技術高。而中國西部的一般技術又不能對綠色技術創新給予技術來源的幫助,作者給出了排污費與工資率的比值、綠色技術生產率和一般技術生產率之間的關系,為更好地制定組合政策提供了依據。
該書關注了中國低碳示范城市的作用,作者在比較綠色技術與低碳技術異同的基礎上,把低碳示范區看做是采納綠色技術的先行者,借鑒阿吉翁和豪威特的通過社會學習的技術變遷的思想,理論分析了該措施的作用。對于綠色樣本城市的作用,作者研究了政策因素和碳強度目標的設定對于環境的影響。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在綠色城市樣本數量比較低的時候,應該增加綠色城市樣本,尤其是增加中國西部的綠色樣本。在綠色城市樣本的選擇中,關注到綠色城市樣本的產業結構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相關性。在實例分析中以河北省保定市為例,通過對比保定市與石家莊和廊坊的綠色技術創新和GDP水平,指出政策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指出,政策的推動作用是隨著實踐衰減的。
該書以發現問題、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為主線。數據資料詳實,論證系統規范、嚴謹、科學。讀者不僅可以從書中了解綠色技術發展的軌跡,還可以從詳實的數據分析中了解中國綠色經濟發展規律。該書對推動我國構建“兩型”社會、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系石家莊經濟學院副校長,博士,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