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雖然駐馬店小磨香油這一古老的傳統產品,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但總體來看,駐馬店的小磨香油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所占的份額卻呈逐年下降態勢。面對現實,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整合品牌,打造我國小磨香油的特色品牌已成為駐馬店市政府的共識。..
芝麻油不再香了
“芝麻換油了……”過去的農村,每隔一段時日,都會響起賣油郎的梆子聲和吆喝聲。隨之,各家女主人拿著油瓶圍攏過去,調皮的小孩子們也湊上前去,看熱鬧、聞香味。
那個時候,還沒有機器榨油的說法,芝麻都是用石磨來磨的,因此,統稱為香油的芝麻油,在人們的意識中,就是小磨油。而不像現在,有了機榨香油和石磨香油的分法。那個時候,香油還屬于鄉村食用油系列中的貴族。人們只有在拌菜的時候才用。用的時候大多是用一只細筷子,探到瓶子里,蘸一下,取出來,再滴到菜上,一般都是蘸兩三次。雖然只是蘸著吃,但大家感覺很香,拌一次菜,卻是一屋子的香,順風香十里。只是如今,很多人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知道為啥嗎?因為我們吃的是用本地芝麻磨的,你們吃的卻不知道從哪里來的。”駐馬店平輿縣人郭海龍說。
磨出來的龍頭企業
駐馬店地處淮河流域,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駐馬店白芝麻的優良品質,特別是駐馬店平輿白芝麻含油量達55%以上,其中亞油酸含量達到42.5%;不飽和脂肪酸適中,蛋白質含量達到22%;含鈣1%,是牛奶含量的2倍;含鐵量為73mg/kg,是菠菜含量的3倍、牛肉含量的5倍。
早在宋朝時,駐馬店就盛產芝麻和小磨香油,當時用小磨香油制作的馓子深受人們喜愛。明朝時,駐馬店小磨香油更是聞名于世,據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汝南志》記載,當時汝陽縣(今汝南縣)各種榨油坊遍布城鄉,農家十之八九通磨油之技,可謂村村有油坊,家家出油匠,滿街叮當響,到處都是賣油郎。到了清初,駐馬店小磨香油成了宮廷貢品,小磨香油生產已成規模,逐漸形成了香油飲食文化。
駐馬店小磨香油千百年來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選用我國芝麻產區———駐馬店的名優芝麻為原料外,還在于它有傳統獨特的制油工藝。
目前,駐馬店市規模以上芝麻加工龍頭企業有18家,年加工芝麻10.7萬噸,年產香油3.6萬噸,芝麻初加工產品(如色選芝麻、水洗芝麻、脫皮芝麻)7.1萬噸。較大的芝麻加工企業有正道油業、康博匯鑫、古味小磨油等,這些企業多集中在駐馬店驛城區和平輿縣,已初步形成芝麻加工的龍頭企業集群。正道油業、康博匯鑫等多家企業也被駐馬店市政府命名為農業產業化市重點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駐馬店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產業的發展。
以次充好的芝麻市場
雖然駐馬店小磨香油這一古老的傳統產品,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但總體來看,駐馬店的小磨香油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所占的份額卻呈逐年下降態勢。
“我市小磨香油產業總體規模小,產業化程度較低,市場化程度不高,尤其是產品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企業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馬磊作為駐馬店香油協會會長說起來也是痛心疾首。
在駐馬店市政協委員、古味小磨香油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大偉看來,目前駐馬店小磨香油市場可用一個字形容:“亂”。技術含量低,門檻不高,沒有約束性的制度和標準;多以手工作坊生產,耗時長、出油少,難以集約化經營;一些生產企業把小磨香油改為機榨香油,質量、香味難以保證;一些流動作坊大量摻假……有人甚至稱,目前河南市場機榨香油占80%,摻假香油占15%,真正的小磨香油僅占5%。
摻假香油以其低廉的價格充斥市場,擠占了香油的市場份額。而種種亂象更導致外商對我國小磨香油失去信任,國外市場不斷萎縮。
與此同時,駐馬店不少香油的質量也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榨油所用原料的改變。駐馬店一位香油企業老板稱,目前,駐馬店大多數企業所用的芝麻基本上都是從南方或國外進來的。
“平輿的白芝麻好,價格也就貴,因此,只有高端品牌的油才會用本地的芝麻。”上述香油企業老板稱。在國家芝麻產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看來,以前駐馬店油料加工企業用平輿的芝麻加工芝麻油,品質當然可以保證,現在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大量使用進口芝麻,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當然不一樣。這樣的芝麻油和其他地方加工的芝麻油沒有什么區別,加上品牌建設與推廣意識薄弱,照此發展下去,駐馬店小磨油的口碑肯定會越來越差,可能被外省品牌企業搶占更多的市場。
“掛羊頭賣狗肉”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平輿芝麻種植面積在逐年減少。“以前芝麻價格還是可以的,現在小麥和玉米的價格漲了,種芝麻已不劃算。”郭海龍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如果種玉米,可以收入近千元,而種芝麻 每畝收入不過幾百元 。顯然,種芝麻對農民已沒有吸引力。這導致近年來平輿芝麻種植面積不升反降,總產量不過3萬噸。而本土的十多家香油企業年加工芝麻就需要10余萬噸。
“駐馬店無論建多大的芝麻油生產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原料問題。駐馬店的芝麻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不用駐馬店的優質芝麻,產品也就沒有市場競爭力。”張大偉一語破的,現在生產企業用本地芝麻根本“吃不飽”。
政府發力助龍頭企業發展
面對現實,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整合品牌,打造我國小磨香油的特色品牌已成為駐馬店市政府的共識。
近年來,為了促進芝麻加工和香油產業的發展,駐馬店市政府相繼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在資金投入、稅收、金融信貸、用地、用電、改善流通環境等方面給予芝麻加工龍頭企業優惠政策。
隨著芝麻加工業的迅速發展,駐馬店市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河南加快黃淮4市發展的歷史機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駐馬店市的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的一條龍生產經營體制。并以平輿縣為重點,以駐馬店市農科所科技力量為保障,帶動汝南縣、上蔡縣、新蔡縣、泌陽縣、遂平縣、驛城區等芝麻種植主產區建立優質白芝麻生產基地;以正道油業、康博匯鑫、古味小磨油等加工企業為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引進現代企業制度,逐步改變駐馬店市小磨香油作坊式生產模式;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促進了產業經濟快速發展。endprint
為確保駐馬店小磨香油產品質量安全,駐馬店市質監局根據當地小磨香油的生產實際,制定了符合本地的小磨香油質量安全標準,健全了相應的技術規范,完善了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手段,并加強了監督和檢查。
在駐馬店的經濟工作會議上,該問題還被專門提出,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利用名牌效應,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要把實施品牌戰略作為提升駐馬店小磨香油形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實,努力打造小磨香油的中國名牌產品,使其成為本地特色產品的代表。
利用土壤優勢擴大芝麻生產
早在2010年4月,作為政協委員的張大偉就提交了一份《關于凈化整頓駐馬店食用油市場管理的緊急呼吁》,在這份飽含期待的建議中,張大偉分析了食用油市場的混亂:制作點衛生條件臟亂差,質量不合格甚至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銷售價格遠遠低于正規企業的生產成本,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合法加工企業的利益,也擾亂了市場,毀壞了駐馬店悠久的小磨香油名譽,絕對不利于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2011年5月,張大偉又就芝麻產業的發展向政府提供了一份詳細的項目規劃,例如建設“萬畝綠色有機芝麻小磨香油觀光休閑產業園”,發展有機芝麻種植,延伸至休閑旅游產業,多角度開發。
不過,張大偉的建議并沒有得到回應。“在這樣下去,就可惜了我們的優質資源。”張大偉說。
提起這一點,馬磊也是痛心疾首:“駐馬店小磨油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要想做成大產業,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現在是地利、人和,天時缺乏。”由于利益驅使,不少商家或是企業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大量摻假,在價格低廉的偽劣產品面前,消費者無法辨識真正的小磨油和勾兌了色拉油甚至香油精的假產品的差別,導致一部分顧客干脆選擇放棄。
馬磊稱,非洲廣袤的沙漠、干燥的氣候適合芝麻生長,加上關稅的優惠,使得大量廉價的芝麻充斥國內市場。
而在駐馬店,曾經的芝麻產銷大市已經風光不再,得不到價格保護的芝麻種植戶,轉而投向能帶來較多經濟效益的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減少,芝麻產量和品質的下降,對于一個以“地理標志保護”的特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來說,沒有了特定地域的優質原材料,無疑是令人憂心忡忡的。
相關專家表示,目前的芝麻油行業標準已凸顯了很多的漏洞,亟需完善,這就給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土壤。
至于有些地方的工商部門的監管,往往是“抓大放小”,在很多地方,芝麻油加工企業規模都不大,由于市場環境的不規范,小企業獲取利潤的方式和機會甚至比正規經營的企業還要多些。
在馬磊看來,比起日本、韓國的市場消費觀念,國內小磨油市場還是需要很大的力度去開發:芝麻油所含對人體極有益的成分,似乎不比橄欖油差,傳統的石磨低溫加工工藝比起高溫機榨有很多優勢。如果能有媒體和專家的引導,銷售情況會好一些。
張海洋認為,芝麻油不同于其他食用油,它比較適合調制菜品,而不適合烹飪菜肴。這也是一直制約芝麻油類加工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如果企業在產品研發上結合市場,開發更多的深加工產品,就可以降低企業單一產品的經營風險,增加盈利點,同時,多元化的芝麻類產品必定為企業長久發展、為芝麻產業發展提供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