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蘇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215000)
蘇州文化源遠流長,在吳文化中有一顆璀璨明珠,那就是蘇州評彈。蘇州評彈是以說唱歷代故事為主要形態的江南曲藝,發源并流行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蘇州評彈有兩種演出形式:一種叫評話,一種叫彈詞。彈詞又稱“小書”,是一種散韻文體結合,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的蘇州方言說唱藝術。由于彈詞和蘇州評話同屬于說書行業,并且兩者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發展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有說有唱的變文,它是由變文的形式蛻化而來的。到明代時,彈詞興于南方諸省。“彈詞”一詞,最早見之于文字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一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關于“陶真”,《西湖游覽志余》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52年)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贊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說,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另說,“彈詞”一詞始見于元代,但無確證。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體說法不一)就于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蘇州彈詞的基本形式。后來,評彈音樂不斷發展,養成了以演員姓氏命名的習慣,即以創腔者的姓名命名的不同流派,形成不同風格的唱腔。最早的有三大唱腔,即俞調、馬調、陳調。后又在三大唱腔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許多各具風格的流派唱腔,使評彈音樂呈現出絢麗多姿的繁榮景象,其中較為有名的有侯調、蔣調、麗調、尤調、琴調、王月香調等。
近幾十年來,蘇州彈詞的演唱形式發展多樣,除了原先用說書的演唱形式外,開篇的演唱進入到了音樂會、甚至參加綜合性的文藝晚會,其形式有獨唱、小組唱、合唱、表演唱等。特別是以蘇州評彈音樂的唱腔為素材的、為毛主席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譜寫的詩篇,早已家喻戶曉。
蘇州彈詞是以音樂為主的說唱藝術,講究“說、噱、彈、唱”。其“說”是敘述和代言的總體;“噱”的目的是為了給節目增添幽默感和藝術魅力;“彈”以小三弦、琵琶為唱腔的主要伴奏樂器;“唱”分開篇和插曲。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蘇州評彈音樂的伴奏特征、說唱的結構與特征及評彈唱腔的特征等問題。
傳統蘇州彈詞有兩種演出形式,單檔和雙擋,有時還會出現三個人同臺演出的形式,稱為三個檔。單檔彈詞所使用的樂器是三弦,演員自彈自唱;雙擋彈詞一般同時使用琵琶和三弦,有時自彈自唱,有時相互伴奏。坐在舞臺左邊手持三弦的演員稱之為上手,控制書情的發展,為當舵即掌舵的。坐在舞臺右邊的手持琵琶的稱之為下手,配合上手演出。;三檔彈詞加用的樂器是秦琴(早期用過揚琴)或二胡。通常以單,雙擋演出為主。
三弦從金元時期就開始為演唱伴奏,蘇州彈詞所使用的是小三弦,又稱“書弦”。它結構輕巧,長短適中,個人手執說唱時美觀大方。它屬于中音樂器,音色清晰柔和,音量適中,常用的滑音可以豐富和裝飾音與音之間的連接,使音樂自然連貫、華麗和富于色彩變化,能很好的為彈詞的唱腔服務。譚正璧、譚尋所輯《評彈通考·書場》中對此做了記載:
“書場分說書、攤簧兩種。說書有文武之別,說文書者,一人曰單檔,二人為雙檔,手彈三弦,且說且唱,所說大抵為《三笑》、《白蛇傳》、《玉蜻縫》等。”
“雙檔說書,分上手、下手,一稱‘陽面’、‘陰面’。上手每去主要角色,說唱正書,彈三弦。下手則答白,喝開篇,彈結琶。”1
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它造型優雅,音色輕柔,音域廣,音量大,音響效果豐富。早在清代,琵琶已成為彈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的演奏技巧相對來講比較復雜,而正好符合下手在演出中的分工角色,在為上手伴奏時,下手運用一些彈奏技巧,更能很好的發揮樂器性能,襯托出旋律。
蘇州評彈的伴奏音樂主要是在蘇州彈詞的唱腔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音樂體系,伴奏音樂一般典雅嫻靜,伴奏時發揮高音區靈活、輕快,低音區渾厚穩重的特點,以此來烘托唱腔。從彈詞的伴奏音樂的表現功能來看,可以分為烘托劇情、渲染氣氛等。從彈詞的整體結構來看,彈詞中的唱段音樂可以分為“過門音樂”和“拖腔音樂”兩種。
過門音樂把唱腔音樂與伴奏音樂結合到一起,在整個彈詞演出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角色,正是有了這些頻繁的過門音樂,蘇州彈詞才能具有獨特的腔調和韻味;而托腔音樂的“托”是伴奏的意思,“腔”是唱腔的意思,可見,托腔是以唱為主,伴為輔的形式。三弦和琵琶的托腔是積極的,主動的,富有即興彈性活力的。
彈詞的伴奏具有托腔保調、穩定速度、幫助換氣的作用,雖然在彈詞音樂中聲樂居于主導地位,樂器是配合地位,但彈詞的唱腔與伴奏是彼此相輔相成的,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切優美的旋律都離不開伴奏的烘托,為了把唱腔烘托出來,色彩渲染的更加鮮明,情緒發揮的更加充分,彈詞演員們都進行了辛勤的勞動,他們默默配合,創造了別樣的伴奏表現手法,才使唱腔獲得完美的藝術效果。
蘇州彈詞是一種說唱曲藝,它的音樂具有程式性的特點。藝人們在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演唱,根據說唱藝術的要求,將語言音調提煉成一種具有可塑性和有較廣的適應性的基本唱腔曲調。彈詞唱腔的基本曲調并不多, 但彈詞藝人可以在少數的基本曲調上運用不同的速度,節奏等,使得彈詞中的唱腔曲調變化多端 ,以此達到書中不同的內容和感情效果,這便是“一曲百唱”“一曲多唱”。
彈詞的唱句結構大多數以上、下句合成一整句。唱句已七字句為基礎, 唱時分句手法以2+5和4+3交替運用。其他也有少數3+4句格, 一般情形是如果上句用4+3格式, 下句則要用2+5格式, 以四句為例, 如果第一句用的是4+3格式, 第二句則應用2+5, 而第三、四句則分別為2+5和4+3格式。押韻和唐詩一樣,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4+3句格第二、六字用仄聲, 第四字用平聲。2+5句格第二、六字用平聲而第四字用仄聲。4+3格用的平仄為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平仄仄。 2+5格用的是①平平—仄仄仄平平, 或②平平—仄仄平平仄。2蘇州語音中平聲分陰平(調高而平, 如“媽”)和陽平(調向上升揚如“麻”)又有陰上、陰去、陽去、陽入、陰入共七聲。2但在實際唱時只分五聲, 即陰平、陽平、上、去、入。彈詞的韻腳是按照吳方言和中州韻來定的, 共分十四個平聲韻包括上、去聲和五個入聲韻。舊時彈詞用的韻腳較少, 有十三個半平聲韻和四個入聲韻:
平聲:同中 江陽 支書 幾妻 居魚 回灰 闌刪 新人 盤歡天仙 蕭肴 歌枯 家排 頭尤
入聲:醒靛 芍藥 墨黑 鐵錫 邀遏
彈詞基本的音樂結構如下:
蘇州彈詞的唱腔派別以藝人的名字命名,基本唱腔的特點為宜唱韻文、出口順流、上起下落、無所束縛、曲調單純。但在字音四聲正確的前提下,旋律對字音作適當變化,使之更富于音樂性。根據不同感情需要,旋律作必要的加花。蘇州彈詞現有的27個基本腔系歸源于三大經典腔系,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其中“馬調”對后世的影響最大。在此,我們主要研究這三大派系的音樂特點:
陳調創于清乾隆年間(約1736-1795),創始人是陳遇乾,它的音樂蒼涼而深沉,旋律進行起伏不大,速度舒緩,介于歌唱性和敘述性之間。由于它較適合表達悲憤、凄涼、壯烈的感情,一般表現的是故事中老旦、老生等一類人物,所唱之腔帶有明顯的昆曲韻味,與“一曲百唱”的“書調”差異很大。陳調上句落音Sol,也有用la或mi的,下句落音于Re。陳調伴奏部分有一獨有的特點,即在各句落音時托入一二個音的重復型式, 如372 372而在mi音上往往用輸指手法。
俞調,是清嘉慶、道光(約1796—1820)年間的彈詞名家俞秀山創用的一種腔調,是評彈的基本曲調之一。代表人物有俞筱云、俞筱霞,其代表作有彈詞開篇《梅竹》《思鄉》;朱介生,代表作《慶云自嘆》等。
俞調的音樂性較強,唱腔較長,旋律婉轉悅耳動聽,節奏較慢,音樂音域較廣,需要經常真假聲結合,唱腔精密度較高,以假嗓為主。正如清代學者黃協塤所說:“ 彈詞有俞調、馬調之分。俞調系嘉、道間俞秀山所創也, 婉轉抑揚, 如小兒女綠窗私語, 隅隅可聽。”3其大致特點是:
(1)唱句由上、下句構成, 每句以七字句為基礎。上句的曲調落音多為“do”。有時延至“la”或“re”,下句曲調落音多為“sol”,一般為微調式。
(2)速度較緩慢,旋律的趨式大多由高而低,宛如一道道大波浪,又由于旋律進行中音程大跳與級進造成遷回, 致使曲調又激越多變。藝人稱俞調唱腔“三回九轉”。
(3)俞調音域寬,一般在兩個八度以上。腔詞結合時, 字少腔長。
例如:
從以上譜例可以看出,唱句從高音“sol”起唱, 最后落到低音“sol”跨越了兩個八度的音域。并且還可以看出, 其中的一個唱詞占了五個半小節,共十一拍的間長, 而其他唱詞有的占兩小節、三小節不等。
馬調是“彈詞后四名家”之一的馬如飛在清代咸同年間所創,最早被叫做文章調,即文人吟誦詩詞時的音調,所以可以看出它是一種說唱性很強的敘事體曲調,其敘述性的說唱形式形成了字多腔少、速度中等的特點。馬調通常用真聲演唱, 質樸淳厚;旋律起伏不大, 有較多的重復音,一般為階進旋律和三度進行;音域較俞調狹窄, 約十度上下;唱句的結構有較多的疊句。代表曲目是《珍珠塔》。從這首曲目中可以看出馬調唱句上的特點:上句落音do,而可以下滑至la或mi。下句落句sol。馬調是最適合蘇州彈詞說唱表演的流派唱腔。
結論
評彈藝術從誕生起就吸收著雅致與細膩的蘇州文化的精髓,展現出富有近代新興思潮和新興色彩的藝術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評彈藝術中的彈詞部分,通過對彈詞音樂的研究,我總結出彈詞音樂的幾個藝術特征:
1.彈詞的伴奏樂器主要為三弦和琵琶;演出形式為單檔和雙擋;伴奏音樂主要起烘托劇情、渲染氣氛的作用,風格安柔凈爽,與唱腔配合完美。
2.蘇州彈詞是一種主曲體的說唱曲種,它的音樂具有程式性特點。演唱形式有一人唱, 二人對唱和夾白三種。彈詞的唱段音樂可以分為“過門音樂”和“拖腔音樂”兩種。
3.蘇州評彈目前共有二十四個唱調,以不同風格流派組成。最經典的陳調、馬調、俞調三大腔系是這二十四個唱調的元祖。
總之,蘇州評彈作為一種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盡一切力量對它的傳承、發展、保護。在過去的發展中,傳統表演中遺留的問題,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并得以解決。我們期待著蘇州評彈的表演藝術能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使這塊民族藝術的瑰寶綻放異彩。
注釋:
1.譚正璧,譚尋.《評彈通考》.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P471.
2.徐丹.《蘇州彈詞馬調流派系統唱腔研究》,上海音樂學院,2008.
3.黃式權.《松南夢影錄》.上海進歩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