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社會保障責任的主體是國家。國家是社會分配的組織者,是全民利益的代表;公民是權力的主體,公民具有生存權,任何公民都有在生活上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意義;途徑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和行政措施設立的,是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經濟安全各項目的總和。社會保障由四個部分組成: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 從21世紀初中國人口已達13億,這一龐大數字預示著國人的生存安全已提到日程上來。近幾年,中國流動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大量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及城市內無業、失業、準失業人員生活困難,且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這部分人員的不滿情緒不斷增多,其中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致使社會刑事案件發案數遞增,社會矛盾越來越大。因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勢在必行。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確保民生安全的第一要務。隨著中國社會體制的轉型,大批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低,而他們恰是下崗分流的“主力軍”。這批勞動大軍為中國創造積累了半個世紀的財富,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但目前我國社保普及面小,保障項目較單一,除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外,農民、個體勞動者、自由職業者,尤其是40、50下崗未就業者,沒有資格享受公共資源。現在,他們又是上贍養老人,下供養子女讀書的支撐者。如果他們在生活中得不到社會保障,將給整個家庭帶來震蕩,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老弱病殘的健康保險、失業保險、兒童成人教育經費需要迫切解決。再從我國獨生子女的狀況來看,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長大成人,由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將成為中國家庭的主流。盡管他們的文化素質普遍比父輩高,就業率高,但家庭、工作的穩定性極其脆弱,如果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他們將面臨更為沉重的家庭負擔,深陷于各種矛盾中。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有助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進一步鞏固、貫徹、實施,減輕人口負擔,加快國人擺脫世代貧困的速度。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地區仍以體力勞動為主。養兒防老不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不爭的事實。50年代到70年代,成年人面臨這樣的問題:生七、八個比生一、兩個孩子養老送終更可靠,同時家里出現一個擺脫貧困的“拯救者”的機率會更大些。后果是人口猛增,生活的負擔更為沉重。與此同時,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急需財產繼承人,不吝惜罰款的超生,兩種現象惡性循環。要從這種怪圈中走出來,中國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解除人們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隱性失業的后顧之憂。進而減少計劃生育阻力,人民安居樂業。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發展、完善有助于社會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勞動者得以解除家庭負擔,輕裝上陣,專心致志的從事本職工作,為國家創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政府會有充足的時間和能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民主法制意識。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動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調節社會經濟關系,消除分配不公的消極作用,維護社會公平。中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政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就要求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要積極推進配套改革,確保國有資產少流失、不流失,必須理順各種經濟關系,減少不必要的行政開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杜絕貪污腐敗與挪用公共財政社會保障等基金,完善民主監督制度,保證國家財富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私人企業、商業、服務業也要建立私人退休金制度和其他福利制度,杜絕資方車輪戰術占用大量廉價勞動力,使勞動者通過社保享有生存權。建立社保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利于勞動力流動和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勞動力的配置必須通過市場進行,優勝劣汰是市場規律的作用。人的智力、體力、環境等自然和社會的差異,尤其廣大農民收益和社會風險的增大,不可避免地使個人收入差距擴大,一部分人失業、破產。這就要求國家向低收入的窮人提供救濟,對老人提供醫療津貼、房屋津貼等。擴大社保覆蓋范圍,使各種用工形式、各種所有制形式的職工都享有勞動保障,從而使市場競爭更法制化、公平化、人性化。
建立社保體制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中國經濟進步。如果沒有社保制度,公民就必須靠儲蓄來解決生存問題,從而降低了社會總需求,人們花不花錢成了中國經濟能否增長的舉足輕重的籌碼。據資料介紹,全國庫存積壓商品三萬億人民幣,國內86%的商品供過于求,市場銷售疲軟,大量企業資金周轉不靈,刺激力不足,外需不足,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的瓶頸。現今居民儲蓄對居民具有“生存”意義,普遍認為儲蓄式輕易動不得的,否則,生病、子女教育和住房問題都隨時會成為家庭災難。所以,人均數量很少的居民儲蓄,是不會輕易被調息等措施所牽引。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刺激生產、消費,使之形成良性循環。
關于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應該從國情實際出發,同時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如美國,目前有95%的從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雇員年滿65周歲繳費年限滿10年,可以退休并領取養老金。我國應結合國情把就業社保、義務教育住房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公共資源范圍,由政府、用人單位及個人共同承擔。為保證各自履行義務,必須通過公開的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利益表達機制和社會協商方式,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即勞動者要有監督的權利,資方要有被監督的渠道,政府要有履行義務的有效渠道,勞、資、政府三方相互監督,權責利明晰。防止企業經營者將拖欠工人工資甚至欠薪逃逸作為“盈利”的一個重要手段。防止公民利益被公開侵奪,對公共財富直接掠取。為促使失業者就業,克服懶惰思想,要采取積極措施規范就業,鼓勵公民勤勞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