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懋林,戴為正,王雙虎,何文欽
短篇報道
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治療肢體抖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例
傅懋林,戴為正,王雙虎,何文欽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全腦血管造影;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
患者,女,50歲,因發作性右側肢體抖動20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d突然出現右下肢不自主抖動,抖動幅度較大,每天發作1次,每次持續約10~20min,可自行緩解,無肢體偏癱、言語含糊、意識障礙,發作間期無不適癥狀,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經阿司匹林腸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鈣薄膜衣片穩定斑塊等藥物治療后癥狀呈進行性加重。入院前5d出現右上、下肢不自主抖動,每天發作約2~3次,性質同前,就診我院。既往高血壓病史,服藥及血壓控制情況不詳。入院查體:BP 106/76 mm Hg,心肺聽診無異常,神經系統查體未見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TC 6.25mmol/L、LDL-C 4.1 mmol/L。血常規、葉酸、維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AFP、CEA、凝血四項、超敏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糖化血紅蛋白、甲狀腺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片、腦電圖、頸部血管彩色超聲、頸部CTA均正常。頭顱MR平掃示:(1)雙側額葉深部白質區小缺血灶;頭顱MRS示:黑質、蒼白球及尾狀核頭波譜改變。入院診斷:肢體抖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予全腦血管造影術,見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重度狹窄,約85%,行Maverick球囊經皮腔內擴張術,術后復查造影狹窄明顯改善,血流通暢。術后予雙聯抗血小板聚集、強化降脂、抗凝、改善循環等治療,患者右側肢體抖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隨訪3個月,上述癥狀未再發作。
討論肢體抖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LSS)被普遍認為是頸內動脈系統TIA的一種罕見表現,也可見于頸內動脈以外的其他血管如MCA或ACA的嚴重狹窄或閉塞,煙霧病患者也可出現類似發作[1]。該病主要表現為肢體短暫、刻板和反復發作的抖動,也可表現為肢體有跳動、擺動、顫抖、搖擺、舞蹈樣或粗大震顫樣動作。抖動肢體可為一側、單肢或四肢。發作時間從數秒到數分鐘不等,間隔數日發作1次或每日發作數次,多在靜止時發作。
我國肢體抖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主要病變血管為顱內動脈包括頸內動脈虹吸段、頸內動脈末端和大腦中動脈起始部[2]。有研究支持該病的發病機制為腦血流低灌注[3]。LSS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維持或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流灌注,但傳統的藥物治療收效甚微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血管狹窄或閉塞終止臨床發作。隨著神經介入技術的飛速發展,血管成形術做為藥物治療失敗后的一種重要治療手段,正被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該方法也可快速改善血管狹窄,保證腦血流灌注,使患者臨床發作停止。
LSS是一種特殊類型的TIA,常合并頸部或顱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容易進展為腦卒中。當患者出現發作性肢體抖動時,若患者存在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又排除癲癇、肌張力障礙等疾病時,應及早進行相關腦血管檢查,發現合并血管狹窄者,特別是在藥物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應盡早積極給予相應血管內介入治療,盡快終止臨床發作,防止腦卒中的發生,降低殘疾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Kim HY, Chung CS, Lee J, et al. Hyperventilation2induced limb shaking TIA inMoyamoya disease[J].Neurology,2003,60(1):137-139.
2 倪俊,高山.肢體抖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腦動脈病變特征和治療[J].Acta Acad Med Sin,2009,31(3):344-348.
3 Bogousslavsky J,Regli F.Unilater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J].Neurology,1986,36(3):373-377.
362000 泉州,解放軍第180醫院神經內科
10.3969/ j.issn.1671-6450.2014.02.031
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