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虎 李 斌 成紅霞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核醫學科,江蘇省揚州市 2250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一種容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骨轉移發生率為65%~75%,遠處轉移首發癥狀為骨轉移占27%~50%[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顯像(簡稱骨顯像)被認為是診斷腫瘤骨轉移最常用并最有效的一種檢查手段,它可以較X線檢查提前3~6個月發現轉移病灶,且可以發現CT或MRI等檢查范圍以外的病灶,目前已成為早期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的首選方法[2]。糖類抗原15-3(CA15-3)是乳腺癌的相關抗原,在反映乳腺癌轉移方面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3]。本文探討骨顯像結合血清CA15-3測定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診斷價值。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在我科行骨顯像患者的臨床資料,本文共納入經病理檢查確診且經術后隨訪的乳腺癌患者57例,均為女性,術前無骨轉移證據,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隨訪期間骨顯像診斷為骨轉移者納入骨轉移組,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49.4歲,無骨轉移證據者,納入無骨轉移組,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8.7歲。
1.2 檢查方法
1.2.1 于無病變側上肢靜脈注射顯像劑99m锝-亞甲基二磷酸鹽(99mTc-MDP)740~925MBq,注射顯像劑后囑患者適量多飲水(500~1 000ml),多排尿,注射后2~5h仰臥于檢查床上,采集全身骨骼前位及后位圖像,顯像前排空膀胱,摘除金屬物品。儀器為GE公司Infinia Vc型SPECT儀,配置低能高分辨準直器,能峰140Kev,窗寬20%,矩陣256×1024,zoom1.0,掃描速度10~20cm/min。結果由兩位核醫學醫師讀片確定。
1.2.2 血清CA15-3測定:采用Roche Elecsys cobas 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和配套試劑進行測定,正常參考值為0~25U/ml,>25U/ml為陽性。
1.3 結果判斷 骨顯像診斷骨轉移的依據:(1)骨顯像顯示多發的、散在分布的異常放射性濃聚灶;(2)多發性放射性濃聚灶與放射性稀疏缺損灶并存;(3)超級影像(有乳腺癌病史,代謝性骨病等除外);(4)1~2處的放射性濃聚灶需由X線平片、CT掃描或MRI支持骨轉移的診斷或至少6個月的隨訪發現骨骼病灶擴大或出現新病灶;(5)排除研究時間段內無明確隨訪結論的病例。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及25%~75%區間表示(數據為非正態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7例患者中隨訪期間骨顯像診斷為骨轉移者23例,占40.4%。骨轉移組中有多發性轉移灶(3處及以上)者19例,占82.6%。骨轉移區域分布情況:胸部(肋骨、胸骨、鎖骨、肩胛骨)18例(78.3%),脊 柱17例(73.9%),骨 盆9例(39.1%),四肢骨6例(26.1%)及顱骨2例(8.7%)。
血清CA15-3水 平:乳 腺 癌 骨 轉 移 組75.2(45.8~139.98)U/ml,無骨轉移組13.6(9.7~20.9)U/ml,兩組血清CA15-3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骨轉移組中血清CA15-3水平升高者有19例,陽性率82.6%,無骨轉移組中血清CA15-3水平升高者有6例,陽性率17.6%,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01)。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癌細胞可經淋巴途徑進入靜脈,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環而致遠處轉移。最常見的遠處轉移依次為骨、肺、肝[4]。了解有無骨轉移及其侵犯范圍,對惡性腫瘤的分期、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骨顯像因其反映的是骨骼和病變的局部血流、代謝情況,診斷骨轉移的靈敏度高,一次成像可顯示全身骨骼,可對骨轉移作出早期診斷,并且可確定侵犯范圍。本文57例乳腺癌患者中23例有骨轉移,從病灶的數目上看,以多發性轉移病灶為多見(19例/23例,占82.6%),常以肋骨、胸椎、腰椎為主的多發性病灶,并伴有其他部位的廣泛轉移,1~2處的病灶4例,僅占17.4%,兩者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01)。從分布區域上看,多發性轉移病灶以胸部及脊柱最為常見,其中大多數骨轉移灶位于肋骨、胸椎、腰椎,位于骨盆者次之,且骨盆諸骨均可累及,而位于四肢骨的較少見,其中以肱骨、股骨近端多見,其遠端的病灶少見,可見乳腺癌骨轉移主要累及中軸骨,明顯高于骨盆、四肢骨及顱骨的轉移灶,而1~2處的病灶也位于中軸骨。從對顯像劑的攝取情況看,骨轉移部位往往骨組織代謝活躍,可以攝取大量的骨顯像劑而表現為放射性濃聚灶,本組骨顯像中轉移灶幾乎均表現為放射性濃聚的“熱區”。
乳腺癌骨轉移以多發溶骨性病變多見,骨顯像呈現多發的、散在分布的異常放射性濃聚,結合病史不難作出骨轉移的診斷,因為骨的良性病變很少有此典型征象,因此,對于多發性病變,判斷良惡性的關鍵是病灶的分布,對于1~2處的異常放射性濃聚灶,由于骨顯像的特異性不高,它可以是早期骨轉移的指征,亦可由一些良性病變,如骨創傷、感染、骨增生或退行性變等引起,造成假陽性,但在許多情況下,經過對病灶的形態、部位進行認真分析,并密切結合病史、體格檢查,X線平片、CT、MRI等檢查結果及與以前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可以對病變作出診斷。對于骨顯像異常的患者,應該針對可疑骨轉移灶進行X線、CT或MRI檢查,以確定是否有骨破壞,并了解破壞程度[1],PET/CT與骨顯像相比具有更高的特異性,為鑒別病變的良惡性提供了更為準確的方法,但其檢查費用高,臨床常規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各種影像學診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補充,提高對乳腺癌骨轉移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率。
CA15-3是目前公認的對乳腺癌較為特異的腫瘤標志物之一,一般乳腺癌患者血中CA15-3水平增高比臨床發現轉移灶可提早幾個月[5],多健等應用ROC曲線分析后認為CA15-3水平越高,發生乳腺癌骨轉移的可能性越大,適用于乳腺癌骨轉移的診斷[6],CA15-3水平隨病情進展(病灶增多)進一步升高,呈明顯正相關[7]。本文結果與上述觀點相符,骨轉移組血清CA15-3水平及陽性率均顯著高于無骨轉移組(P<0.001),檢測血清CA15-3水平有助于較早地發現乳腺癌骨轉移,是乳腺癌病程監測中有價值的指標,骨轉移組中血清CA15-3的陽性率為82.6%,因此,血清CA15-3水平正常者不能排除有骨轉移的可能。本文結果提示結合高水平的血清CA15-3,骨顯像呈現多發性病灶,基本可以肯定骨轉移的診斷,對于1~2處的病灶則應引起高度重視,應針對性地進行其他影像學的檢查,這樣有助于提高骨轉移診斷的準確性,對于骨顯像陰性,血清CA15-3明顯升高者,應定期應用骨顯像進行隨訪觀察或應警惕有肺、肝等臟器或軟組織轉移的可能。
骨顯像是一種臨床應用廣泛,費用相對較低的評估惡性腫瘤骨轉移的顯像技術,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能早期診斷骨轉移,有助于臨床了解骨轉移灶的全身分布狀態,從而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當骨轉移顯示有異常放射性濃聚灶而不能明確診斷時,聯合應用其他影像學技術可以彌補其特異性不高的缺點,對有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臨床表現,乳腺癌標志物特別是血清CA15-3升高或有腋淋巴結轉移,臨床Ⅲ、Ⅳ期等骨轉移高風險因素的乳腺癌患者,骨顯像無疑是首選的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的檢查方法。
[1] 乳腺癌骨轉移和骨相關疾病臨床診療組.乳腺癌骨轉移和骨相關疾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腫瘤雜志,2009,31(2):156-159.
[2] 李少林,王榮福,主編.核醫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6.
[3] 張衛紅,田鋼龍,何繼民,等.乳腺癌骨轉移臨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核醫學雜志,2010,30(5):320-323.
[4] 陳孝平,汪建平,主編.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7.
[5] 王冠軍,赫捷,主編.腫瘤學概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2-73.
[6] 多健,孫建合,王國文,等.糖類抗原15-3檢測對乳腺癌骨轉移的診斷價值〔J〕.山東醫學,2012,52(20):13-15.
[7] 王雪芹,吳建國,陳志軍.放射性核素全身骨顯像與CEA、CA15-3聯合監測對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的價值〔J〕.江西醫藥,2007,42(10):94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