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軍 朱孔平 江蘇省贛榆縣中醫院 2221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反復發作和非特異性的非透壁性炎癥,炎癥主要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累及直腸、乙狀結腸,可逆行向近段結腸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及回腸末端,呈連續分布,治療以藥物控制為主。本文介紹臨床藥師參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從治療過程、藥學監護及用藥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提供藥學服務,有助于對患者病癥的治療和控制。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來源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我院門診診治的43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齡17~74歲,平均年齡52.3歲;病程3~5年,病變累及遠端結腸38例,病變累及近端結腸5例。按就診時間,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觀察組22例。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膿血便、黏液便等,所有患者均經電子結腸鏡檢查,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1]。納入病例:(1)診斷明確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誘導緩解期需維持治療的病例;(2)自愿堅持藥師指導和藥學監護的患者。排除病例:(1)急性活動期需要住院采用綜合治療措施,或需要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患者;(2)不能堅持藥師指導和藥學監護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治療全程藥學監護,對照組給予一般治療指導。針對病情,藥師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如戒酒、有基礎病者積極治療基礎病、低纖維高蛋白飲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過飽食、防止急性發作;根據患者的病程、病情、體征和持續時間長短等和臨床醫師一起確定患者的治療方案,營養不良者應補充營養、脂溶性維生素及維生素B12、葉酸、鐵劑、鈣劑及多種微量元素,嚴重營養不良者考慮近期要素飲食或全胃腸外營養。
1.3 藥學監護 治療的目標是誘導和維持癥狀和黏膜炎癥的緩解,治療方案的確定主要是根據病變的范圍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而不依賴于組織學上的嚴重程度[2]。分別按活動期誘導緩解近期、緩解期和腸道黏膜炎癥消退期治療三個階段進行監護,總療程約為24個月。第一階段誘導緩解近期的藥物使用:該階段美沙拉嗪4.0g/d,分4次服用,在活動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此階段將激素逐漸減量,直至停用激素。告知患者服用該藥物期間有胃腸道副作用,可餐后服用或同時服用胃腸保護劑以減輕或避免之,同時告知患者激素類藥物不可貿然停藥,貿然停藥或減量過大有可能引起復發,取得患者對該階段治療的認同,該期治療時間約為3~6個月。第二階段誘導緩解期的治療:經過第一階段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得到改善,美沙拉嗪可逐漸減量,常用劑量約2~3g/d,分3次服用,在此階段藥學監護的重點是密切觀察患者的大便情況變化,若有病情反復應立即增加藥物用量,此期治療時間約為12個月;在療程結束前復查結腸鏡,若結腸黏膜炎癥已消退則進入第三階段,若結腸黏膜炎癥未消退則繼續維持治療,直至結腸黏膜炎癥消退。第三階段結腸黏膜炎癥消退期治療:美沙拉嗪用量可以最低量維持,2g/d,分2~3次服用。進入結腸黏膜炎癥消退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病情處于穩定的緩解期,此時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但此時患者最易自行停藥,藥師應加強隨訪,增加隨訪次數,督促患者按時、及時服藥,防止病情反復,并針對個體情況進行調整,以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
1.4 效果評價 完成2年治療后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價。有效: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服藥依從性好,生活質量改善;無效:服藥過程中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反復,服藥依從性差,生活質量無改善,需改用其他治療方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完成治療后,觀察組22例患者中,有效19例,無效3例,有效率86.36%(19/22);對照組21例患者中,有效12例,無效9例,有效率57.14%(12/2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腸,從遠端向近端發展,病變連續,臨床表現多樣化,輕重不一,呈反復發作與緩解的持續性疾病過程,干預不當病情可長期活動而不緩解,主要癥狀是腹瀉伴膿血便,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長期緩解臨床癥狀,盡量消除結腸黏膜的炎癥,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誘導緩解期的治療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為能達到明確的治療目的,治療過程中,藥師應與醫師全程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藥品,以提高服藥依從性,同時藥師還要嚴密監視藥物不良反應,最大限度減少因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一旦發現藥物不良反應及時與臨床醫師一起分析判斷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靶藥,并對藥物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作出真實、客觀、準確的評價[3,4]。
3.2 美沙拉嗪在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少見,治療開始時可能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急性胰腺炎和白細胞減少極為罕見,這些不良反應于停藥后預后良好,極個別患者可出現心包炎或心肌炎,所以服藥期間應注意觀察,如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停藥,并進行不良反應隨訪工作,為患者提供有力的藥學監護[5]。藥學監護就是藥學人員為患者提供直接的負責的與藥物治療有關的監護,中心任務是保證患者用藥合理、安全、及時、有效。藥師參與臨床是藥師直接與患者建立聯系,直接參與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承擔起對患者治療過程用藥的監護責任,同時承擔起監督、執行、評價的藥學任務,既保障患者得到有效治療,又能降低或減少藥品不良反應和藥品浪費[6],通過藥學監護對患者能產生特殊的治療效果,對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更顯示出特殊的優越性,從本組資料可以看出,實施藥學監護的治療效果觀察組(19/22,86.36%)明顯優于對照組(12/21,57.14%),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1] 蕭樹東,許國銘,主編.中華胃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8-456.
[2] 楊冬華,陳旻湖,主編.消化系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4-293.
[3] 蔡長春,李景蘇.藥學監護與ADR檢測為一體工作模式的實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8,5(5):48-50.
[4] 楊冬.藥學監護及其應用〔J〕.藥物與臨床,2008,17(16):121-122.
[5] 吳杭麗,王燈.克羅恩病患者的用藥分析及藥學監護〔J〕.西北藥學雜志,2014,29(2):206-209.
[6] 龐玉賢,龐玉杰,賀利明.開展藥學監護的重要意義〔J〕.醫學創新研究,2007,4(2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