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萍 皋愛萍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院CT、MR診斷中心 224400
肩袖損傷是常見病、多發病,是引起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病因。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可以多方位成像,能夠清楚顯示肩袖,是肩袖損傷的首選檢查方法。本文回顧分析20例臨床診斷為肩袖損傷的磁共振檢查資料,分析肩袖損傷的影像表現特點,探討肩袖損傷的磁共振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臨床診斷為肩袖損傷的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齡51.5歲。有急慢性外傷史者15例,無明確外傷史者6例。患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外展、上舉受限。
1.2 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儀,使用關節線圈。患者取仰臥位,肩關節盡量靠近中線。常規掃描橫軸位T2WI壓脂序列(TR 2 350ms,TE 59ms),斜冠狀位(與岡上肌肌腱平行)T1WI(TR 475ms,TE 16ms)、PDWI壓脂序列(TR 2 570ms,TE 41ms),斜矢狀位(與關節盂平行)T2WI(TR 3 200ms,TE 83ms)。層厚4mm,層間距1mm,FOV 20cm×20cm,矩陣256×256。
1.3 影像診斷 由2名經驗豐富的磁共振診斷醫師閱讀全部圖像。肩袖肌腱損傷MRI診斷分級[1],0級:肌腱形態正常,呈均勻一致低信號。1級:肌腱形態正常,肌腱內見彌漫或線狀高信號。2級:肌腱形態變薄或不規則,見高信號影。3級:肌腱連續中斷,信號增高累及肌腱全層,肌腱中斷、回縮等。
2.1 肩袖損傷的直接征象 21例患者中20例有岡上肌腱形態和信號異常,其中診斷為1級損傷者9例,2級損傷者7例,3級損傷者4例。6例患者有岡下肌腱形態和信號異常,其中1級損傷4例,2級損傷1例,3級損傷1例。
2.2 肩袖損傷的其他征象 合并有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積液7例,喙突下滑囊積液5例,鎖骨骨折2例,關節盂骨折2例,肱骨骨折2例,骨挫傷4例。
肩腱袖又稱旋轉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及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關節囊周圍連成腱板,圍繞肩關節的上、后、前方,分別止于肱骨大、小結節,并附著于關節囊。岡上肌是肩部四周力量集中的交叉點,極易受損。肩袖撕裂主要為岡上肌腱撕裂,單獨的岡下肌腱撕裂少見。肩胛下肌腱及小圓肌腱撕裂不常見。本文21例中20例顯示岡上肌腱損傷,5例合并岡下肌腱損傷。
肩袖撕裂的病因包括急性外傷、慢性卡壓,或兩者都有。大多數的肩袖撕裂是一種進行性機械磨損過程,先導致肌腱退變及纖維化,繼而肩袖滑膜表面部分撕裂,乃至全層撕裂。
肩袖撕裂分為部分撕裂和完全撕裂。本組病例中肩袖部分撕裂16例,磁共振表現為病變肌腱的形態正常、增厚或局部稍變薄,肌腱內見線狀或斑片狀T1WI低信號,T2WI及PDFS呈高信號。PDFS序列抑制了脂肪信號,突出了水信號,從而增強了病變內水分子顯示,可清晰敏感的顯示肩袖細微病變,提高肩袖病變的檢出率和準確性[2]。肩袖完全撕裂4例,表現為粗大的肌腱斷裂,斷端回縮,肌腱全層內出現異常信號,T2WI及PDFS呈高信號。肩袖撕裂的病例常伴有其他間接征象,如關節盂損傷、肱骨大結節損傷、肩峰滑囊積液等。本文有2例伴有關節盂骨折,2例伴有肱骨骨折,12例伴有肩峰滑囊積液。
磁共振可以多方位成像,能夠清晰顯示肩關節的結構。不僅可以準確診斷肩袖的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同時可以發現肩袖損傷的其他伴隨征象,如關節盂骨折、肱骨骨折、骨挫傷等,是肩袖損傷的重要檢查手段。
[1] Zlatkin M,Lannoti JP,Roberts MC,et al.Rotator cuff tears: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R imaging〔J〕.Radiology,1989,172(1):223-229.
[2] 張貴祥,胡運勝,趙京龍,等.MRI不同序列對肩袖損傷診斷價值的比較〔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7):1067-1069.
[3] 周康榮,陳祖望.體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307-1309.
[4] 金志發,龍晚生,羅學毛,等.肩袖損傷的MRI診斷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