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明聰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無錫辦學點,江蘇 無錫 214011)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社會價值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產生很大影響,使得傳統的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德育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并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同等重要的突出地位。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建設和諧班集體既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更是工作在第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在新形勢下重點思考的問題。文章從高職校企合作和諧班集體建設的實踐出發,以“思想引導+行為體驗+制度保障”的理念闡述校企合作和諧高職班集體的構建策略,以供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的當下,學生的各類觀念受到很大沖擊,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合作意識、集體觀念淡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嚴重[1]。諸如“仁、義、禮、智、信”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厚德載物”、“和為貴”、“ 修身齊家平天下”等人生指南和修身養性的準則,是我們目前高職學生非常欠缺的[2]。開展國學教育,弘揚豐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傳播和諧思想與正能量,這才是構建和諧班集體和諧校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將國學教育貫穿于整個高職學生德育工作的全過程,國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系統化規范化。引入開設國學專題講座,搭建國學知識普及和交流的公共平臺,在校園當中營造國學學習氛圍,引導產生國學熱。并且應將國學精粹課程化,選擇少而精、易于實踐的內容融入平時的課程教學,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部分國學化,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修養。
班干部在和諧班集體的建設中起著火車頭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紐帶和橋梁,在班干部隊伍中深入開展國學教育對整個班級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因而微觀上應以社團為依托,以班干部為骨干,在班級成立國學研究小組,開展國學研究討論和尋找國學名人的足跡相結合,通過思想碰撞和實踐的結合,感受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力行力改。
校企合作的成功離不開學生對合作企業的認同,而合作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就會產生碰撞。校園文化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情操的陶冶、文化知識的傳遞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企業文化體現的更多是對員工群體的規范、凝聚和激勵。但兩者都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都具有文化的一般屬性,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技能型人才,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學習和諧環境突出職業化特點,呈現明顯的企業文化色彩,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如教室、實驗實訓基地等進行環境規劃,懸掛著名企業家畫像與勵志匾牌,注入企業元素,體現企業核心價值觀。學生身處職業化的學習環境仿佛身在職場,環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職業化思想。
將合作企業的文化精髓激情、成長、價值與創新融入到整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激情,成長的動力,激情就是艱苦奮斗的韌性、舍我其誰的氣概、不懼挑戰的勇氣、永不言敗的執著;成長,激情的燃燒,成長就是堅持發展和變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成長的意義,價值就是一種自我體現和責任,達則兼濟天下;創新,競爭的根本,創新就是持續改進和不斷優化,是推動員工釋放激情、不斷成長和實現價值的不竭動力。
例如,在和諧班集體的建設中,我們12計應班結合班級特色,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班級文化,這些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文化認同。

?
班團活動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班集體教育的經常性形式,豐富多彩的班團活動對促進學生發展,加強和諧班集體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當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網絡的發展,學生對傳統的班團活動缺乏熱情和主動性,班團活動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校企合作的便利性,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搭建了非常好的平臺。
校企共同聘請專業的大學生體驗式學習訓練師資隊伍,遵循“體驗式”培訓“先行后知”的原則,根據班級存在問題量身定做,為學生創造難忘的學習體驗,寓教于樂,融挑戰性、教育性和實用性為一體。通過體驗式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深刻體會“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理念,正確處理個人的成功和團隊的成功的協同關系,促進學生內部之間的感情交流,增強有效溝通的能力,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和化解人際間沖突。通過訓練還能夠提升學生在工作中的責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目標設定、有效行動。為和諧特色班集體的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和諧班集體的構建完全依賴于所有同學的自覺行為顯示是很難實現的,還需要幫助同學們養成好的習慣與行為,這就離不開科學公平公正的班級管理制度來保證,鑒于校企合作的特殊情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量化和綜合測評,實踐證明實施綜合素質量化考核是搭建和諧班級公平公正平臺的有效途徑。
①政治思想素質占40%;
②科學文化素質占50%;
③身體素質占10%。
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分項積分,每位學生基準分值為100分,采取加分與減分相結合的策略。
②每學期測評一次,每學年總評一次。測評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首先是學生本人自評,在自評的基礎上班級復評,記入年度考核。
③綜合素質測評總分在 10%分為優秀,30%為良好,40%為合格,大約15%為基本合格,測評成績60分以下為不合格。
④綜合素質測評結果作為評選優秀、先進、入黨積極分子,評定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生獎學金的,評定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優秀團員、優秀學生干部等先進學生稱號和推薦就業、升學的重要依據。
①學期末考核分數低于70分(班干部低于80分)的不參加評優選先,低于60分的,做足思想工作同時制定下學期的整改方案。
②學生行為量化的考核分數作為各類評優評獎的依據。
③學生量化考核結果作為選拔優秀學生到企業實習及推薦學生就業的重要依據。
④每學期每學年的學生綜合量化考核情況存入個人檔案。
通過最近幾年我們的實踐情況看,需求特別指出的是,考核細則可根據各班實情制定,考核的效果和規則細化的程度關系不大,關鍵看執行力,制定的目標都是好的,可以說是贏在執行力,只要執行到位,目標基本能夠實現,和諧班集體的建設也就有了制度保障。
面臨新的形式和環境,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任重道遠,作為第一線的德育工作者應不斷拓寬管理思路,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更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因班制宜,積極探索與實踐和諧班集體的構建策略,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谷今.高等院校和諧班集體的構建與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10).
[2] 趙華艷,郝真.“三位一體”構建國學教育新模式[J].北方文學,2013,(11).
[3] 侯曉華.用《弟子規》教育思想建設高職院校先進班集體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4] 杜小軍.和諧高職班集體構建策略之我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