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中外企業不斷相互投資,我國經濟增長空間越來越大。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過程中,不同國度間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使翻譯特別是口譯凸顯出其在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口譯呢?口譯屬于一種即席翻譯,是指譯者通過口頭的方式將一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準確而流利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雙語轉換活動,它具有即時性、個體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但目前我國優秀、合格的口譯人才并不多,“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一定英語口譯能力的專業型口譯人才成為解決我國目前專業領域英語口譯人才緊缺問題的必然途徑?!保S藝,2007)
為了順應翻譯學學科發展趨勢,國內陸續展開對翻譯專業的人才培養,從本科翻譯專業到翻譯碩士專業(MTI),再到翻譯學博士的培養,我國已陸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翻譯學人才培養體系。傳統的高校本科翻譯人才培養,特別是口譯人才,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學生。大量精力的投入和學習時間的保證使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基礎扎實,有著較強的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但英語專業學生也有著自身口譯學習的劣勢,主要因為譯員的口譯能力不能簡單定義為一種語言能力,而是指“完成一項口譯任務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是一種內在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保ㄍ醣笕A,2007)而英語專業學生多年來專攻語言技能的提升,沒有或很少有時間汲取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使得他們在做專業性較強的口譯時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瓶頸。另一方面,許多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是英語學習的愛好者,他們之中很多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并沒有機會接觸到口譯學習,這種相對缺乏公平的語言教育是令人遺憾的,這對高等教育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也是不利的。
在我國,中、小學階段的系統性英語學習使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英語交際能力,這為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和運用英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大學英語立體化的培養和訓練又使學生不僅夯實了英語基礎知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習者通過了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英語水平考試后不再滿足于傳統的以輸入為主的語言學習,他們希望能夠對自己的所學有所運用,這種強烈的“學以致用”的渴望呼吁著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新一輪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正是訓練學生將所掌握的語言知識用在實際交際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對所在學校已完成大學基礎英語階段學習的不同專業的500名學生(英語專業學生除外)進行了關于開設口譯素質拓展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多半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可能會用到英語,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現出對口譯學習的興趣和渴望,有一小部分學生希望將來能夠考取口譯資格證書并從事相關的口譯工作。所有這些都表明高等英語教育要為學生開設出“用”的課程,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真正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將來升學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學生不僅通過了全國英語水平等級考試,一些學生還通過了全國英語口語水平考試,這些都為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口譯提供了強有力的語言保障。事實上,在夯實基礎英語學習的同時,非英語專業學生已經開始涉足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通過長時間的積累,他們對所學專業的專業術語、知識結構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逐漸構建出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這為他們學習口譯提供了扎實的專業知識保障,而這一點恰恰是英語專業學生不可比擬的,也正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口譯的優勢所在。口譯學習者必須明白:口譯可以涉及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口譯員若僅僅做到語言相通而不懂相關專業領域知識是無法良好地勝任口譯工作的;相反,在特定專業領域受過良好訓練的業內人士無論在聽辨專業性的陳述還是在產出專業性的表達方面均可做到游刃有余。實際上,若能接受科學、系統的訓練,非英語專業學生“不但可以具有較高的翻譯能力,而且在某些領域,如科技翻譯和專業翻譯,比外語專業的學生更具優勢?!保悋?,2003)
口譯素質拓展課并非針對所有對口譯感興趣的學生開設,因為口譯并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這個過程不僅涉及譯員的雙語表達能力,還涉及譯員的綜合素質,包括譯員的專業知識儲備、心理素質、臨場應變等,因此開設口譯素質拓展課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保證選課學生的質量,即學生不僅要選教師,反過來,教師也要選學生。
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的生理素質進行考察,只有合適的音質、清晰的口齒才是學習口譯的基本條件;其次,教師應對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質進行考察,主要包括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反應速度、抗壓能力等進行初步判斷;再次,教師應對學生的雙語能力進行考察,學生不僅要良好地掌握英語,特別是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要能十分熟練的駕馭母語漢語,這包括對現代漢語和古漢語的理解以及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的了解,因為一名合格的譯員“不僅是精通語言的專家,還是通曉百事的雜家”。
總之,教師對選課對象的篩選是十分必要的,雖然諸如思辨、分析、臨場應變等個人能力要通過口譯課的專項訓練才能逐漸掌握,但良好的個人基本素質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譯素質拓展課開設的重要保障,有了這樣的保障,課程才能順利進行,學生在學習口譯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挫敗感。
口譯素質拓展課是針對已具有較高英語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的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項技能類素質拓展教育。在學習相應口譯理論和技巧的基礎上,結合常見的專業性話題和場景使學生進行體驗式口譯學習;在良好地掌握口譯所需技能的同時,使學生提高快速而準確的雙語口頭轉換能力,同時豐富其對中英兩種語言及文化差異的了解,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
非英語專業學生可以在完成大一及大二上學期的英語學習和專業課學習之后涉足這門課程。一方面,前期的大學英語學習使學生夯實了聽、說能力,基本具備了語言技能素質拓展的語言基礎;另一方面,通過一年半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術語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良好的專業素養也為口譯素質拓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素質拓展課不同于必修課,它是基于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后進行知識的拓展和技能的升華,因此口譯素質拓展課的課時設置一般為32學時或64學時。對于初學者而言,課程教材的選用不宜太難,教材話題應涉及不同領域,選材應以對話式口譯材料為主,篇章式口譯材料為輔。一方面,話題的多樣性可以照顧到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可以使其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對話式為主的口譯材料可以適當降低初學者學習口譯的難度,減小心理負擔,為其增加學習信心,更好地掌握口譯技巧。
著名口譯理論及教學專家仲偉合(2003:63)教授提出譯員的知識結構應該是: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譯員的知識結構=語言知識+百科知識+技能(職業口譯技能+藝術表達技能);由此可見,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應視為口譯素質拓展課的目標,而教學也應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線,將不同話題的口譯練習穿插在技能訓練當中,本著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展開,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口譯素質拓展技能訓練主要包括:短期記憶、源語聽辨、口譯筆記、公眾演講等能力的訓練,數字、習語口譯的處理,以及應變技巧、譯前準備和口譯職業道德的了解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教師可以將諸如禮儀接待、旅游觀光、經濟、政治、科技、教育、環境等不同領域的話題穿插在其中,以此使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口譯活動,開拓學生視野。此外,教師也可采取二人或多人分組的形式,適時讓學生模擬真實場景開展口譯活動,通過課堂展示、師生點評等方式讓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口譯素質拓展課可部分參照必修課的方式,采取平時表現與期末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平時表現可從學生的出勤情況和課堂參與度(分組活動、課堂展示等)方面進行考察,期末測評可采取師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展開,整個過程最好錄音,方便教師對學生應掌握的口譯技能進行多方面、立體性的考察。由于課程性質屬于素質拓展,平時表現與期末測評的權重可各占一半或由教師自行制定。課程結束后,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學生從課程設置、學習難點、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不同側面給出反饋意見,以此促進口譯素質拓展課的改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對于合格口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而非英語專業學生中不乏優秀的外語學習者,他們對學習口譯有著自身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高等教育對這部分學生開設口譯素質拓展教育是可行的,合理的課程設置和科學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良好地掌握口譯這項技能,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傊瑢Ψ怯⒄Z專業學生開設口譯課是對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有益嘗試,也為我國培養社會亟需的口譯人才做出新的貢獻。
[1] 黃藝.論專業型英語口譯人才培養模式[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9).
[2] 王斌華.“口譯能力”評估和“譯員能力”評估[J].外語界,2007,(3).
[3] 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