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張榮萍
(1.江蘇徐州醫學院 公共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2.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10050)
圖示最初是由德國哲學家康特(1781)在哲學著作《純粹性理論批判》一書中提出的。英國心理語言學家巴特利特(1932)在《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一書中首次應用了這一概念。他認為:圖式是先前反應或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是由過去的經驗組成的。現代圖式理論是于本世紀70年代后期,經過哥德曼、魯姆哈特、皮亞杰、卡魯爾等諸多學者的努力下發展起來的,并被運用到閱讀當中。
圖示是通過認知經驗發展起來的關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認知結構,是在以往經驗基礎上與新信息相互整合、分析而形成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時要想正確理解文章,讀者必須具備與文章相應的圖式,同時,還要在閱讀過程中成功地激活該圖式。圖示理論主要包括語言圖示、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等內容。其中,語言圖示是指讀者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內容圖示是讀者擁有的所讀英文報刊文章的背景知識。形式圖示是讀者對文章內容結構、體裁和修辭等方法的把握。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的調動學生頭腦中的圖示,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齊仲里,2003)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促進者,幫助學生主動構建圖式,以激活原有的圖式并積極建立各種新的圖式,從而實現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
閱讀是獲取語言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對語言進行綜合運用的過程,閱讀能力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一直是外語教學的重點,旨在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得中西方文化知識、為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打下基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跨交際能力。
然而,大學英語閱讀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基本是老師滿堂灌,以教師、課本、講授為中心,語言能力是教學的重點,著重詞匯、語法知識的講解,結果導致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下降、語篇意識薄弱、邏輯思維能力差;學生過分依賴文本信息、對許多語言知識的把握欠佳、閱讀速度緩慢。因此,如何有效地將過去的知識和新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閱讀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實際的閱讀能力一直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的熱議話題。因此,以圖示理論為理論指導,探討圖示理論在英語閱讀教法方法的應用,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根據圖式理論,決定閱讀能力的三種圖式分別是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讀者大腦中的圖式越多,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正確、透徹,閱讀能力也就會越強。因此以圖示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構建英語閱讀的語言圖示、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實踐意義。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大學英語閱讀學習及教學進行具體的探討和分析。
1. 語言圖式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語言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輸入,所以閱讀的第一步是辨認詞匯并建立詞匯意義的表征。當讀者知道某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時,就會在自己大腦存貯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語言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后,讀者才產生了理解,否則閱讀就會出現理解障礙。而且學習者在英語閱讀時會下意識的搜尋熟悉的詞匯、句法、語法等語言知識,激活相關的語言圖式,以便文章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擴大詞匯量、增進對句子的理解,以便在閱讀過程順利激活學生的語言圖式。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碰到生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關鍵詞,啟發學生利用上下文,激活相關語言圖示,比如同義詞,反義詞及同位語等來猜測詞義。教師應提倡學生在課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圖式來幫助理解,增加語言輸入和輸出運用。
2. 內容圖示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內容范圍的有關背景知識。(Carrel & Einsterhold,1983)圖示理論強調背景知識在英語閱讀理解中所承擔的重要作用,讀者除了必須具有相應的語言圖式外,還需要擁有與之相關的內容圖式。內容圖示指的是與閱讀材料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歷史等背景知識。在閱讀各種材料的過程中,正確運用圖式理論,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而且還可以及時激活圖式,從而積極有效地理解獲得的信息。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內容圖示,在閱讀過程就不能與頭腦中相關的語言圖式和形式圖式進行信息的整合、分析,也就無法完成文章的理解。如 The Washington Post發表的名為 Obama Makes History一文中,Republicans watched yesterday as the electoral map turned blue in places where they have labored for a decade to cultivate a permanent, conservative voter base that would ensure presidential victories.如果僅僅具備了語言知識,而不了解美國的政黨、政治、體制、選舉等背景知識,不知道共和黨支持率較高的州在大選地圖上用紅色標示,而藍色則代表民主黨,那么將無法順利激活頭腦中相關的內容圖示,也就難以理解并接收作者傳遞的意義,閱讀任務就失敗了。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將教學內容與背景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充分利用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脈絡上進行深層次理解;設法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內容圖式,努力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分析和概括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 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指讀者對文章邏輯結構、修辭方面的知識。形式圖式可以幫助讀者“自上而下”,整體處理上下文不連貫的信息,并幫助讀者迅速提煉最重要的信息而達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安德森(1978)認為,當人們進行認知活動時,有關圖式接收到適合于它的信息輸入時,圖式便處于被激活的狀態,并使人產生內部的認知期望(缺失感、需求感、探索感),以指導感官有目的地搜尋有關形式的住處。
閱讀不僅會受到語言圖示和內容圖示的影響,也會受到形式圖式的制約。因而,文章體裁和結構的多樣性也會對學生的閱讀理解產生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可以通過直接教授的方式直接、高效地幫助學生構建形式圖示。如要學生掌握報刊文章的結構特點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真實教學材料直接教授學生報刊文章的結構特點:展示報刊文章的“倒金字塔”形式,即最重要的信息都放在開頭部分;報刊文章最基本的整體結構特點是由標題、導語和正文三個部分組成;新聞報道導語部分一般會包含六大新聞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閱讀文章題材形式圖示的構建,有利于學生充分調動頭腦中已有的內容圖示,根據報刊文章的題目或開頭的詞語,預測其內容,這樣讀者頭腦中相關的語言圖式、內容圖示得到激活,閱讀速度和質量得以提高。
總之,閱讀理解實際上就是讀者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修辭知識以及題材知識等對文章進行分析、理解和接收。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頭腦中的語言圖式、內容圖示和形式圖式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擴充語言知識、滲透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章的語篇結構、分析閱讀技巧等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構建、豐富、完善并激活學生的相關圖式,完成閱讀理解任務。圖示理論為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提供了理論指導,構建了閱讀語言圖示、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的理論基礎,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提倡并鼓勵學生發揮學習自住能動性以培養其運用圖式理論進行閱讀理解的能力。
[1] Anderson.J.R.Cognitiv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秦裕林,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 Batelite.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3] Carrell, P.L.and Eisterhold, J.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7).
[4] Kant, I.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M].Translated by J.M.D.Meiklejohn, BiblioLife, 2009.
[5] 齊仲里.利用圖示理論指導閱讀教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