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6)
伴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大學生的畢業人數保持了較快的增長趨勢,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起來。最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越來越差,就業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要想改善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歸根到底還需要依賴于經濟發展、體制改革和觀念的不斷更新。日趨嚴峻的就業壓力,給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利益格局重新建構的影響下,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增長速度遠遠不及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必然原因。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十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增長了近4.7倍,待業人數也增長了近4.8倍;龐大的就業群體加上社會閑置勞動力,我國的就業市場無法完全消化,進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圖一 2011-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教育部
由圖一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政府工作報告表明,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高達727萬,畢業生的總量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僅困擾著學校、政府,還可能會轉變成社會問題。雖然國家和地方已經相繼出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一系列政策,如:鼓勵高校畢業生參與中西部基層就業項目的三支一扶、選調生、應征入伍等政策,但對于龐大的總體而言還是杯水車薪,未能對大量畢業生形成吸引,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畢業生就業問題仍然嚴峻。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加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社會發展中的風險較大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導致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的火爆;此外,對就業環境和自身就業能力現狀的忽視,導致大學畢業生過于強調投入與產出的心理平衡,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無所適從;還有很多大學生為了適應求職過程中單位的要求,而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投入到考證、考級之中,忽略自身的個性特點,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雖然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強,但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競爭依舊激烈;西部欠發達地區、基層單位等雖然對人才需求較大,但因其地方經濟、信息流通等的差異性,難以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途徑;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雖然相對穩定,但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受自身發展、管理水平、規范化程度等限制的普通生產型私營企業,并不被大學生所看好,而大型國有企業或外企等,則成為大學生角逐的目標。這些無業可就、有業不就的多重矛盾,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環境困境的形成。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就業觀念的影響下,大學生往往只關心眼前的利益,致使其專業學習與能力素質方面缺乏訓練,缺乏對自身成長的系統、科學的規劃,同時也忽視了自身的優勢和正確的職業方向;同時,大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也會隨著信息化時代大量涌入的信息而充分暴露不足,如: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專業學校、就業能力訓練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足夠的自信,從而導致其在現實中的迷茫與困頓,無法實現良好的職業前景定位。
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后,往往產生需要“回爐”的情況,其在學習能力、素質訓練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工作的需求,也未能對自身進行合理定位,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比如:懷疑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學習與能力素質訓練,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進而產生自卑與焦慮,過度盲從、盲目等待或者期望值較高,卻在求職過程中一再受挫;“富二代”、“官二代”等大學畢業生將希望寄托于家里人的幫助,希望機會能突然來臨;攀比心理作祟,導致時間與機會的流失,措施了就業的大好機會。
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畢業生普遍不滿足于就業行業,大多數認為工作與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不符合,其余則認為工作不滿足于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大學生總體對自己的職業期待不滿意比例高達60%,半年內離職的學生比例高達34%。這些現象直接導致了大學生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和“跳槽”現象的高頻率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另外,大學畢業生預期的工資與企業定位工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大學生自身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個人技能與經驗等差異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都會導致大學被野生自愿、非自愿性質的結構性失業;
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傾向于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型城市的就業,更青睞于待遇豐厚的政府部門,而中西部一些偏遠的小型城市則很少有人問津。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涌上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而中西部地區雖然有充足的崗位,卻往往一人難求,吸收不到優質人才。久而久之,優秀人力資源的配置就會失去平衡,造成發達地區人才過剩、不發達地區人才缺乏的后果,從而加大區域經濟和地區發展的兩極化發展差距,造成惡性循環。
國家與地方雖然出臺了一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但因其不完善、缺乏合理性,所以并未吸引畢業生的選擇,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國家補貼、助學貸款、西部基層項目就業安置等。再比如:國家大力支持的“三支一扶”計劃,雖然在公務員、考研、就業、創業等方面都予以政策傾斜,廣大畢業生也充分響應,但仍然存在著待遇、服務期滿后就業等問題;另外,不合理的創業環境,不健全的創業制度,創業知識培訓系統性的缺乏,勞動關系與戶籍管理的不合理性,都成為導致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原因。
當前,我國某些高校的擴招規模過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質量不高,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注重理論教學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鍛煉,無法真正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與能力;高校缺乏創新實踐投入,缺少創新平臺與項目,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導致在就業情境中的弱勢地位。
高校對某些熱門專業盲目擴招,不合理的專業設置調整,導致了供大于求局面的產生;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幫助力度不大,未能建立系統的指導體系,就業指導配置不足,缺乏職業規劃、職業技能、個性化的指導與培訓;高校缺乏與企業之間的協同與合作,人才輸送方式、資源配置及就業信息服務工作水平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這也是加大社會就業崗位剛性需求的根本途徑。以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與落實為基礎,全面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緊跟科技進步,把握信息化時代的良好發展機會,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優勢產業,帶動新興產業,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推進過程中,擴大就業層面,提升社會需求層次,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以政策為引導,促進就業崗位的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釋放潛在的大學生就業機會。
我國應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正確調節第三、二產業對大學生的吸引作用,合理扶植支柱產業,推動服務產業的發展;不斷進行技術改進,拓展產品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合理重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合理優化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推動就業問題的解決。
加入經費投入,進一步落實、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如:從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入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東西部差距、城鄉體制等帶來的收入與福利部均衡問題;“以人為本”,實施開放性的性別、戶口等能力因素的不合理要求,保障大學生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就業有援助、失業有保險的堅實后盾,進而鼓勵其走向西部、基層與農村,施展自身的才華;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指導與培訓,提供良好的政策、資金、技術及公共服務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規范中小企業、優化非公企業管理水準,促使其廣泛吸納大學畢業生,共筑美好明天;同時,加大對高校的經費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及環境,配備優秀的師資隊伍,推進高校各項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應與市場需求信息對接,不斷改善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依據實際需求情況,統籌兼顧,控制專業規模與招生人數,逐漸調整、減少較差就業率的專業規模,增加有較大需求量市場的專業人數,盡量減少因不對口專業而導致的“非自愿失業”問題的產生;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其創新與實踐能力,實現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與就業優勢;有效配置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完善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信息服務,如開展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講座、開設大學生擇業、就業的相關選修課等,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此外,高校還應做好就業信息的服務工作,構建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加強市場調查、統計和預測,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多方面渠道。
在高校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應逐漸轉變天之驕子、社會精英的優越感,正確認識自身技能、人際關系等重要因素,降低過高的期望值,合理進行職業發展規劃;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勞動者精神,放眼于長遠利益,堅持適合自己的工作,并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合理定位,全面提升自身能力與素質,努力成為合格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大學生還應重視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利用外在環境鍛煉自己,參加企業實習與社會實踐,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學歷的含金量。
總而言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其解決也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依賴于政府管理部門、社會、高校以及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國家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給予必要的促進與指導政策,不斷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開發就業崗位,從深層次解決供給和需求矛盾;招聘單位應樹立科學人才觀,放眼于長期發展;高校必須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致力于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為其提供就業技能指導與培訓,同社會企業洽談組織校園招聘會,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而畢業生本人,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強化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最終實現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和努力的大學生就業模式,突破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真正解決問題。
[1] 馬延霞.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3,(1).
[2] 喻莉丹. 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及對策分析[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3).
[3] 甘長來. 論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及突破[J]. 理論前沿,2013,(18).
[4] 王淼.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表征·原因·對策[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5).
[5] 林超.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育路徑探析——基于高校就業指導模式的轉換[J].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