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輝,樊 莘
(衡陽師范學院 外語系,湖南 衡陽 421002)
形成性評價這一概念自從美國芝加哥哲學家M.Scriven[2]于 1967年提出來以后,引起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高度重視,他們對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進。形成性評估的基本內涵是學生在老師的課程指導下,在認知、技能與態度“形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監督與評價,并將收集到的有用信息應用于調整教學來滿足學生需求以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估是對學生平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獲得的成績以及所反饋出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做出的評估,是基于對學生某個學習階段的全方位的長時間不間斷的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動態的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估概念的提出是相對于終結性評估而言的。它的理論基礎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人的價值,潛力與個人差異是其核心的理念。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有效調節、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互助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5]
(一)形成性評估的目的:形成性評估主要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持續的反饋,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全面的衡量,評估的結果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二)評估的方法:形成性評估一般采用傳統的方法,如自我評估、同伴評估、檔案袋、課堂觀察、作業等。
(三)學生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評估過程,通過評估的內容和評分標準;學生具有內在動機,以掌握學習目標為目的。
(四)教師的角色:讓學生清楚了解具體的學習目標和評估目標,與學生溝通決定評估的內容和評分標準;及時向學生提供非評估性的、具體的、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反饋;為學生提供修改和完善學習任務以及加深理解的機會,并根據評估結果做出教學調整。
形成性評估是一種全新的評估理念。在實際評估過程中評估者可以從具體情況出發,依據形成性評估的基本原則、要素,設計操作框架,用以指導評估實踐。[3]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終結性評估的弊端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實施形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以下從兩個方面分別探討形成性評估的教學模式、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教學模式
形成性評估教學模式(表1)主要是用于檢測、反思、監控教學環節的實施。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搜集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評估策略,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顯著的進步和加強。具體評估模式為:學生平時成績占課程成績的40%,期末考試占60%。其中(1)出勤率5%:學生對課程學習是否態度端正,有無遲到、早退或者缺課現象。(2)課堂觀察15%:主要觀察學生上課的參與度,是否有跟著教師的思路,并做好筆記,有無認真聽講、開小差或者學習其他課程,在小組討論時是否積極主動發言,有無自己的看法或者完全摸不著頭腦。(3)主動完成課后作業10%,有無認真思考,完成情況如何。(4)階段測試10%。(5)師生面談:是否明確了解教師講課內容以及自身的薄弱環節,能否做到自我“反思”,并向教師提出反饋意見。

表1 形成性評估教學模式
(二)形成性評估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作用
通過對形成性評估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我們發現形成性評估教學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
1.學生的自我評估以及自我監控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性評估是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監控與評價。在形成性評估體系中,對學生的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始末。學生自評、互評改變了在終結性評估中學生的被動地位,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學生利用各種評價指標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考量之后,會比較清楚、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中的優勢和劣勢。通過互評,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尋找自己與同學之間的差距。這更有利于學生確定、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有效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他們能在這個過程中及時進行自我評估,并且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種自我評估能力明顯提高,消除了以前只側重學期末老師給出評估的弊端,從而,對自己的外語學習過程有著更充分的把握和更宏觀的認識。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了有效的推動作用,學生在新的評價方式督促下漸漸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學習自信心。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學生能夠自己決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及自我評價學習效果。自主學習特點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通過自己的分析、質疑、探索、實踐、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性把學習建立在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基礎,它還原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一種外加的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和愉快的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愿學、會學、樂學。在形成性評估實施過程中,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一部分得到了尊重,學生直接參與到了評估的過程中,從而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也就相應得到了提升。這種主體性、尊重感主要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策略的積極應用以及主動延長課外學習時間上。
3.學生的合作意識、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性評估主體的多元性使學生不僅僅是被評價的客體,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立大大調動了他們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表現在英語課堂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以前困擾課堂管理普遍存在的學生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做課外事情的現象,得到了較好解決,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參與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學生成為評價主體的一部分,淡化了傳統評價中教師的絕對權威,使少數學生改變了“被老師強迫學習”的被動學習方式,學會正確評價自我,評價他人,學會了自主學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與老師、同學建立起了平等、和諧的關系,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增進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4.教師的評估素質、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愈了解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的效果,愈能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教學活動,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1]形成性評估是教與學的雙向評估。它既有助于學生隨時了解自己學習情況和不足之處,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主學習者;又能幫助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從評估的各種記錄、學習檔案、問卷調查和訪談中得到及時反饋,并以此為依據不斷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的評估素質也得到不斷提高。此外,形成性評估為師生間的互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為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
形成性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終結性評估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估,形成性評估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形成性評估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實際問題。例如:形成性評估需要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形成性評估不僅需要學生觀念的轉變,更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專業素質的急待提高;評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自評、互評的標準很難掌握。這些問題構成了形成性評估難以更廣泛、深入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的突出障礙。
如何處理好學習時間和精力不夠的矛盾,如何加強教師專業素質培訓的問題,如何解決形成性評估標準的客觀性、準確性的問題都急待后來的研究者、實踐者深入探討、摸索。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的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可謂不任重道遠。
[1] Angel T. A. & Cross P. K. 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2nd)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93.
[2] Scriven Michael.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M]. Chicago:Rand McNally 1967.
[3] 李清華. 當代形成性評估的理論與實踐——《形成性評估手冊》評述[J]. 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4).
[4] 劉芳. 自主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體系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
[5] 岳斌,高霞. 形成性評估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反撥作用——以北京工業大學網絡測試為例[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2).